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双城·柘荣
2025年11月21日

一剪一鼓嘉年华

《诗经·小雅·伐木》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说的是,西周的时候就有一位工匠,他在幽静深茂的森林里专心伐木,陪伴他的只有清脆的鸟鸣。行走柘荣的街巷村庄,发现这“丁丁”的“伐木声”,一直萦绕在这座小城,剪刀划过红纸的“沙沙”轻响,木槌与鼓腔撞出的“咚咚”回音,便是这座县城奉献给我们最美的声音,这是祖辈相传的、对生活最朴素也最热烈的期许和祝福。

柘荣剪纸被称为“中华巧艺”,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源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也表达了艺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在柘荣,目光所及,总会被样式各异、赏心悦目的剪纸作品吸引。各种字体的“喜”字、“福”字,是最寻常也最深邃的主题。有的“喜”字、“福”字,笔画里缠绕着四季花草,仿佛将春天的桃花、夏日的荷、秋日的菊与冬日的梅,都收敛进一方红纸里,寓意着一年四季喜事连连、福泽绵长。有的则将“喜”字、“福”字的偏旁部首,巧妙地化作翩翩的蝴蝶、饱满的葡萄,或是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柘荣人把日子里的盼头、暖乎乎的心意,细细密密剪进了这红纸里,然后,满怀虔诚地贴满每一个寻常而光亮的日子。而我,一个旅人,走在一个个红色的世界,心底也不由得泛起了快乐,连脚步都沾了暖和的喜气。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袁秀莹的剪纸工作坊里,我被这幅《百蝶图》震撼住了,仿佛走进了蝴蝶谷。百蝶百态,有的双翅饱满,雍容华贵。有的翅膀纤巧,仿佛一阵风来就能让它翩翩起舞。有的正从花间振翅而起,触须微翘,仿佛正蓄势欲飞。这幅《百蝶图》,曾为袁奶奶赢得了“中华巧女”的赞誉。从孩童时代跟着祖母学习剪纸,九十多个春秋,这纸和剪之间的“沙沙”声里,蕴藏着她对未来的祝福,对家人平安的祈祷。从1992年亮相省城剪纸艺术表演开始,到《百蝶图》《百子喜乐图》《三坊七巷》巨作的诞生,袁奶奶把柘荣剪纸艺术推向一个个高度,也把匠心独运的虔诚与坚守传递和远播。

如果说剪纸是柘荣婉约的抒情诗,代表着柘荣人的温婉,那么彭鼓便是雄浑的史诗,是力量的呐喊。这看似截然不同的两者,在柘荣的土地上,一静一动,一文一武,一如母亲的细语,一如父亲的号令。竹钉鼓制作技艺在柘荣这片热土上已传承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清光绪25年(1899年),富溪镇霞洋村的彭朝榜师从浙江制鼓师傅,并在习得制鼓技艺后不断改良牛皮加工和竹钉制作技艺。在制鼓过程中,须对原材料严格把关,并考虑天气时令、制鼓师傅心情对鼓皮的影响,赋予每一张鼓以灵魂和生命。从选木料、锯木段、刨木片、晒烤木、拼接鼓身、箍鼓桶、牛皮处理、蒙鼓面、固定鼓皮、钉竹钉、裁牛皮、打磨、上漆、封鼓等二十多道工序,大约要一个月时间,匠人们虔诚打造,尽心尽力。一百多年来,竹钉鼓制作技艺历经四代传承,从未间断,他们用心将彭鼓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将彭鼓所承载的百年记忆与传统文化,一同交付给未来,守护着这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彭鼓第四代传承人彭赵速小时候跟着父亲学制鼓,他介绍说:“制鼓太考验耐心了。光是选材就有无数讲究,新伐的木材要在阴凉处搁上整整一个春夏,待其水分褪尽,性情稳定,方能使用。蒙鼓皮的活儿更是急不得,需得用温水将牛皮慢慢泡软,手上使的是一股巧劲儿,一寸寸地将它绷在鼓腔上,一点点刮。这期间,力道稍有偏差,或是一分心急,那鼓皮的音色便失了通透,或裂口,成了‘闷葫芦’或‘破锣’。年少的我,心是浮躁的,总向往外面的世界。20岁那年,我选择了放弃,外出打工了。2015年我回村当村干部,想做点事谋发展,我和父亲想到了祖传制鼓技艺。我从收集材料文字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到鼓村建设,我猛然惊觉,那曾被我厌弃的‘繁杂’技艺,对我、对村庄究竟意味着什么。将传统制鼓业做大做强,我找到了人生方向,也找到了带领村民创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开展研学活动,接下来,我们还将创办鼓乐培训班,传播鼓乐文化。”讲起彭鼓的未来发展,彭赵速神情激动。

一把剪刀一把刨刀。剪纸、制鼓的艺人们,为了一门手艺打磨了一辈子,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他们了解、钟爱手中的材质,顺意而为。当一件件作品诞生的时候,我想就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而这也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最尊贵的表达,那些红纸、木头、皮料也因他们有了灵魂。在每一个手工活中,他们从不省略,不做减法,不怕重复,他们用生命去投入,也用生命来呈现。然而,比这些艺术形式本身更为可贵、更令人动容的,是剪纸艺人与制鼓匠人们那双传递着使命的手,他们始终将技艺的传承当作使命。袁奶奶从1986年便开始办剪纸培训班。先后培训中小学美术教师,后来还回校教学办兴趣小组,辐射式地展开培训。还到老年大学上剪纸课,是柘荣剪纸讲习所名誉所长。多年来,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剪纸骨干人才。在那个万物复苏的年代,她所做的,不仅仅是传授如何运剪、如何构图,而是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将一种观察世界、表达美好的方式郑重地放到后辈的手中。她教授的是技艺,传承的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彭赵速的父亲是彭鼓技艺的第三代艺人,如今已近八十岁,但他每天依然会走进那间飘着牛皮腥味与生漆气味的老作坊。这已不是劳作,而是一种仪式。每一次的斧劈、每一次的打磨,每一次在狭小的鼓面跳踏,都是对这份技艺的虔诚守护。我想,他守护的,早已不只是一门手艺,而是能让一个区域心跳同步的脉搏和共鸣,这便是传承最动人的模样。

袁秀莹的培训班里剪刀的沙沙声,与彭老匠人作坊里刨木的唰唰声,共同谱写了一曲文明延续的二重奏。他们让“剪纸”超越了窗棂上的装饰,让“鼓点”超越了节庆的喧闹,使它们成为一条流动的河,从《诗经》“伐木丁丁”的回响中,一直流淌到今天。

眼睛沉醉于剪纸的玲珑剔透,耳朵已被铿锵的鼓声震撼。这便是柘荣给我们的印象——热烈、鲜活、充满生命力。一张剪纸,一方天地;一阵鼓点,一片豪情。这片土地的故事,我用心聆听,也将虔诚致敬。

□ 卢彩娱/文 卓仕尉/图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