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04月25日

2016年淮安市淮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阅读数:2695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聚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总量争翻番、小康高水平、生态更优美、苏北进十强”为目标,以“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力打造核心区”为统揽,积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8.6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43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72.62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211.56亿元,增长12.3%。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408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15.0:39.6:45.4调整为14.4:38.5:47.1。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1.7个百分点。

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年末全区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0256户,当年新增2504户,注册资本共计417.43亿元,当年新增68.71亿元;个体工商户35567户,当年新增4943户。新型城镇化成效显著。年末城镇化率为51.63%,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

2016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企业经营成本加大,转型升级困难,企业发展壮大新动能不足;固定资产投资放缓,经济拉动作用减弱;城乡居民增收低于预期。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略有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0.60万吨,较上年减少1.94万吨,下降2.1%。其中夏粮34.05万吨,下降3.8%;秋粮56.55万吨,下降1.0%。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0.99万亩,较上年增加0.26万亩。油料面积4.32万亩,减少0.15万亩。蔬菜面积13.93万亩,减少0.08万亩。

林牧渔业总体稳定。全年造林面积0.56万亩,比上年增长27.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74万吨,比上年下降0.8%;禽蛋总产量2.16万吨,增长1.4%;牛奶总产量0.17万吨,增长6.0%;水产品总产量5.66万吨,下降5.4%。

现代农业加速推进。累计投入近1亿元,新增农业园区面积1.8万亩,创建省级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基地5个。全年流转规模土地8.2万亩,新增省市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各23个,创成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1个,累计发放农机购置补贴2360万元。

农村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12.8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68.51万亩;设施农业面积3.12万亩。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0.6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运行平稳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882.07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轻工业增长13.8%、重工业增长13.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工业增长0.3%,集体工业增长9.4%,股份制工业增长16.1%,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下降9.5%。民营企业增长16.9%,其中私营工业增长17.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积极实施企业质效提升计划,推进零地技改项目18个,置换低质效企业6户,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户、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4户。全社会用电量21.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其中工业用电量12.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2%。工业创新持续突破。井神盐化入选省自主工业品牌50强,仁寿药业创成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双环齿轮获评淮安市市长质量奖。

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利润总额30.08亿元,增长6.4%。企业亏损面6.9%,比去年同期增加0.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57亿元。

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49.43亿元,增长23.2%;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24.96亿元,增长30.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1.57亿元,增长16.5%;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值1.73亿元,增长32.5%

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列入统计的31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16种,下降的有15种。其中,重工业产品产量下降明显,钢化玻璃、钢结构、水泥产量分别下降88.9%、72.6%、24.3%;轻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多色印刷品、服装、人造板产量分别增长62.7%、47.0%、32.7%。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32.72亿元,比上年下降6.6%;竣工产值175.97亿元,增长15.2%;竣工率达75.6%;全区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10亿元,增长25.9%;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23.74万元/人,增长27.5%;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90.66万平方米,增长16.2%;竣工面积702.86万平方米,增长11.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64.2万平方米,增长3.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投资31.41亿元,下降37.4%;民间投资269.75亿元,增长32.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6.2%。分类型看,完成工业投资24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房地产开发投资49.07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20.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3.4%;销售额56.40亿元,同比增长66.7%。

投资结构优化改善。第一产业投资5.64亿元,比上年增长373.9%;第二产业投资241.56亿元,增长19.9%;第三产投资107.01亿元,增长15.2%。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加快项目建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累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4个,其中工业项目25个、三产服务业项目16个、农业项目3个;新注册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7个,注册外资到账1.21亿美元;开工项目到账7200万美元,同比增长10.1%。重大项目持续突破。加强与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合作,物流、能源、盐化、城市综合体等一批省市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8.35亿元,增长11.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3.88亿元,增长25.4%。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4.19亿元,增长28.8%;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04.49亿元,增长6.4%;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54亿元,增长9.6%;餐饮营业实现零售额22.01亿元,增长11.8%。按规模分,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9.95亿元,增长17.8%;限额以下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2.28亿元,增长10.5%。

对外经贸小幅下降。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432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6%。其中,出口总额23109万美元,下降6.3%。协议注册外资额47462万美元,同比增长281.8%;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4483万美元,同比增长18.1%。

六、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基本平稳。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506万人次、周转量6.07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2%、1.2%;完成公路货运量605.2万吨、周转量11.00亿吨公里,同比分别下降9.4%、17.3%;完成水路货运量1222.5万吨、周转量30.60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1%、1.1%;完成港口吞吐量1415万吨,同比增长12.1%。全区现有公路总里程1968.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52.34公里,一级公路80.23公里。

旅游业较快增长。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616万人次,其中4A级以上景区接待人数达565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70.89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70万美元。旅游产业加速聚集。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点7个,星级饭店7个,完成旅游投资总额42.96亿元。河下古镇被评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荣登国家“旅游服务最佳景区”红榜,里运河慢行系统等9项工程全面竣工,状元府第布展基本完成,萧湖景区正式开园。

七、财政、金融业

财税收入放缓。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不含土地出让金)42.91亿元,同比下降5.9%。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44亿元,比上年下降7.8%;上划中央四税9.47亿元,增长1.4%;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14亿元,增长195.3%;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91亿元,下降40.1%。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7.94亿元,比上年增长8.4%;缴库社保基金支出3.91亿元,下降40.1%;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不含土地出让金)3.14亿元,增长195.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25亿元,增长10.1%;教育支出1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79亿元,增长5.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0.24亿元,下降4.5%;农林水支出8.89亿元,下降13.9%;住房保障支出4.11亿元,下降23.2%。

金融信贷规模稳步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03.4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4.0%。其中,储蓄存款252.21亿元,同比增长15.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75.6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0.6%。

八、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6年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2400件,其中发明专利530件;专利申请授权量1462件,其中发明147件。企业专利拥有量占全社会专利拥有量比重达74.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增至36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增至15个,创成国家级研发中心1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3.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72所,在校生15.17万人,教职工1.15万人,校园面积484.45万平方米。其中,幼儿园80所,在校幼儿3.69万人;小学53所,在校生6.13万人;普通中学35所,在校生4.1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1.1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44人。全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8.1%,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100%,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97.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12.5%(因淮安市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招收部分外县市学生所致)。编制完成"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启动建设楚州中学等9项教育重点工程,淮安工业中专与市技师学院联建、淮阴工学院萧湖分院筹建有序推进,创成省优质园12所、市级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11所,周恩来红军小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推进60个行政村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9个,其中医院5个、卫生院25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97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病床3798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24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613人,注册护士1995人。创成国家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7个,获评“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

九、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人口总量增长缓慢。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8.4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6万人,下降0.4%;常住人口98.8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1万人,增长0.1%。户籍人口中,男性61.53万人,女性56.92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51.04万人,农村人口47.81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1.96‰,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4.09‰。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0元,比上年增长9.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44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26元,增长9.0%。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261 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支出15769元,同比增长7.8%;农村居民消费支出9505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居住类支出增幅明显,城、乡分别增长10.4%、13.6%。文教娱乐占消费支出比重达18.5%,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文教娱乐占消费支出比重达18.6%,农村居民文教娱乐占消费支出比重为18.3%。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积44.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积49.1平方米。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15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07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37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1%,保持在较低水平;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816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4028人。

社保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5.5%、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5.5%(不包含新农合),失业保险覆盖率95.5%。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达95%以上。年末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9.4万人、9.31万人(含参保退休人员)、7.42万人。年末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3.99万人,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3.53万人。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3万人(实际交费人数)。年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2万人。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提高到115元,新农合补助提高到425元,城乡低保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20元、400元,发放慈善救助金4200万元、惠及2.3万人次。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生态区创建顺利通过环保部现场考核验收。稳妥实施化工区"关退转"综合整治,10家化工企业签订协议,6家化工企业实施搬迁。整治燃煤锅炉18台,淘汰“黄标车”近1800辆,连续两年保持秸秆禁烧“零火点”目标,PM2.5浓度降幅和优良天数在全市城市辖区中排名前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大运河、白马湖饮用水源地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创成市优小区2个,市康居乡村3个,省、市美丽乡村各3个。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直接取整,分项与总项小数差异未作技术性调整。

(3)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淮安市淮安区统计局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