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2月07日

一方膏药铸大爱

——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阙氏膏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阙宋巧英

阅读数:25885  

本报记者 于行行  严曼曼

膏药,是中医药学遗产中最重要的外科用药剂型之一,它独特的外敷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民间得到广泛应用。

“这里一年究竟能看多少人?”

“不会少于5000人次。”

“膏药的效果怎么样?”

“在民间传颂度很高。”

在博里镇的老街上,有一个“高人气”的地方——几乎每天上午门都难进,前来就医的人都要排队,轿车经常挤满大半条街。这个地方就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阙氏膏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阙宋巧英的骨伤诊所。日前,记者见到了阙宋巧英,向她探访了阙氏膏药经久不衰的“秘诀”。

匠心传承,精心修妙方

阙宋巧英告诉记者,阙氏膏药流传至今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她是第七代传人。阙宋巧英从18岁嫁到阙家开始接触膏药,一开始是跟着公公和丈夫学,丈夫和公公相继去世后,阙宋巧英就自己研究祖传膏药配方,一个人挑起了家里的大梁。

“患者千里迢迢赶来,我一定要想方设法治好病人。遇到疑难杂症,我会研究配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时代在进步,现在的X光、CT等新技术我也在积极了解,祖传秘方上没有这些,我只有学会结合现代技术,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阙宋巧英告诉记者,钻研祖传秘方的同时,她还坚持改进配方,结合现代技术,精益求精。

除了配方不断升级,阙氏膏药能够流传至今并得到认可,要归功于它选材上的讲究。阙氏膏药所用药材都是阙宋巧英从安徽亳州最大的药材市场精心挑选的,遇到不合格或者质量不好的坚决退回,确保膏药能发挥最好的药效。除了选材上严格把控外,在膏药的制作上,阙宋巧英也坚持自己动手,除了日常坐诊,其它时间,她都在制作膏药。

为了更好地传承阙氏膏药,阙宋巧英不仅让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跟着自己学习祖传秘方,还要求他们接受正规的中医教学,孙子更是兼修中西医。除了医术上高要求外,阙宋巧英还时常教导儿子和孙子怎么做人,怎么做医生,她说:“作为一个医生不是只学技术就可以的,态度和医术并重,医者仁心,行医要有良心。”

崇尚医德,仁心树口碑

尽管阙宋巧英已年逾古稀,但她的诊疗室门口总是门庭若市,不仅有周边乡镇、县区的患者赶来就医,还有很多其它城市的人慕名而来。

“她身体很硬朗,精气神也很好,每天总是笑容满面的对待患者,待人非常和善,让前来问诊的乡亲都倍感亲切。”博里老街上的村民杨秀英告诉记者,阙宋巧英既有治跌打损伤的绝活,又有乐善好施的美德,深受村民的好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阙宋巧英的诊疗室曾出现过这样一幕情景:

阙宋巧英劝一位70多岁的患者:“你这伤跌了已有四五个月,再贴膏药也没有多大用,白白把钱往水里扔。你回去以后按我教的方法锻炼,肯定会有效果。”

“送上门的钱为啥不要?”患者诧异地问阙宋巧英。

“行医的人要讲医德、良心,你已经不需要用药了,再让你花钱买药,不是赚昧心钱吗?这种事我们阙家的人坚决不做。”阙宋巧英解释道。据悉,每年她都要碰到五六百个这样的患者,哪怕是病人及亲戚再恳求,她也不会卖给他们一张膏药。

“送上门”的病人不治,对那些真正需要治疗的病人,阙宋巧英上门送医。阙宋巧英告诉记者,她曾经多次徒步到病人家中给病人诊断、送药、换药,尤其是在她刚刚刚独当一面撑起阙氏膏药这块牌子的时候,为了让更多的人信服阙氏膏药,她经常主动上门给病人医治。

在行医过程中,为了不让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钱,阙宋巧英总是精打细算、精益求精。治骨折重点是要先对缝,对待骨折患者,她都是接上断裂的骨头后让患者去做“X光”检查,对缝完好后才用膏药,既防止给患者留下后遗症,又让患者不花冤枉钱。

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好口碑,精湛的技术更是让阙氏膏药声名远播。溪河镇村民刘士章,腿部因为意外受伤,有医生说腿可能保不住了,当时他才20几岁,不愿意就这样失去一条腿,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阙宋巧英,谁知贴了一段时间膏药后,腿竟奇迹般的好了。类似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阙氏膏药凭借着神奇的疗效得到了大家的信服。

“艺高病人仰,德高众人敬。”阙宋巧英行医将近60年,经她手治疗的患者不低于30万人次,其传承生产的膏药还被传至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平民的价格、奇特的疗效受到患者的青睐。

“做患者的贴心人。”“把患者的伤治好了是我最开心的事情。”阙宋巧英朴实而又真挚的话让人感动。多年来,阙宋巧英正是用她高度的责任心温暖了患者的心。

扶贫济困,真情暖人心

阙宋巧英一心向善、无私助人。曾有人问她:“这么多年,究竟有多少困难人家在你这里得到免费以及免成本费的治疗?”对此,阙宋巧英笑而不语。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博里老街上的村民告诉记者,“她贴进去的药费加起来至少可以盖一两栋小楼了。”

一年冬天,一位脚骨跌伤、衣着单薄的老人在别人的搀扶下走进了阙宋巧英的诊疗室。阙宋巧英边查看伤口边询问老人情况。当她得知患者是来自宝应西安丰镇的“五保”老人时,便把几张膏药免费送给了老人,老人感动得连连作揖感谢。供销社退休职工王乃加的脚趾在水里被刺伤,到医院治疗据说要花4000余元。当他找到阙宋巧英后,阙宋巧英根据自己的经验,为这位老人配制了中草药,没让患者花一分钱,把伤治好了。阙宋巧英说:“行医多年,凡是五保户或者没有劳动能力的病人,我一律不收钱,有时候实在免不了,我就象征性的收一点。”

博里镇作为全国诗词之乡,在其农民诗词协会成立之初,阙宋巧英就每年拿出5000元钱资助协会。曾有人不解地问她:“你花这些钱图什么? ”她说:“我虽然不懂诗词,但我知道这个是劝人学好的事情,我应该支持。”

博里镇的一个青年农民因犯罪被判刑,刑满释放回到家后,缺人帮少人扶。阙宋巧英看到他老是孤苦伶仃的,怕他又走上老路,就主动资助5000元,帮他开起饭店并娶上媳妇;还有一对供销社的下岗职工,没有技术,做生意又没本钱,在他们最困难的日子里,阙宋巧英伸出援助之手,资助他们3000元买三轮车搞起了运输……每每谈及这些事时,阙宋巧英总淡淡地说:“都是乡里乡亲,能帮一把是一把。”

“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要说最看重钱的应该是阙宋巧英,这位25岁就失去丈夫,带着3个孩子艰难度日的老人,最知道钱的珍贵,但她把医德看得比金钱更重要。无论何时,她总是不忘乡邻、无私助人,以精湛医术和仁慈之心赢得了广泛赞誉,彰显了真情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