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4月17日

美丽老家杨棉花

阅读数:2191  

李 山

杨棉花,在阜宁县与淮安区的交界,隶属于淮安区复兴镇,是生我养我的家乡。这个美丽的村名颇为神奇,全国独一无二,村上居住着李姓大家族。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李姓家族从苏州阊门迁至淮安,兄弟几人在古淮城的一棵老槐树下分手,李家为日后兄弟相认,相约称本支李姓为“槐树李”。李姓人家来到此村后,为使其子孙世代不忘,在村中遍植杨槐树,每年五月杨槐花开,清香沁脾,白如棉花,因此人们便称此村为“杨棉花”。

小村地势低洼,在苏北灌溉总渠以南,总渠未造之时,这里经常处于水乡泽国之中。我的祖父曾给我讲起,夏秋之交,收获玉米都要坐着小船去,人站在船里,撬玉米棒子。由于水涝,一亩地只能收获十来个像样的玉米棒。为了有一个安身之地,我的先辈们就在村子的周围挖河,向村中间堆土,使得村里的地势高起来。在村的东西两边设有坝子,方便出行。村子四面环水,既防涝,又安全。在解放前夕,兵匪横行,小村撤去了东西坝子,坏人强盗难以进村。村周围的河边栽有大量树木,一年四季,有三季小村是被包裹在绿树浓荫里的。村里的树最多的,要数槐树,槐树开花时节,满村都是香味。我们小时候曾摘下它的花,用水、盐、玉米面拌炒着吃,味道很美。其次是桑树,村里桑树一般树龄都很长,干粗叶茂,屈曲盘旋。记得我们儿时捉迷藏常一口气爬到老桑树的树顶。成熟桑葚的味很甜,如果树靠在河边,能引来成群的鱼儿争食。小村的河边,每年春天都会开满各种花,野蜂们便成天在此忙碌。儿时的我,常在河边花间追逐蝴蝶、蜜蜂。我们会趁蜜蜂采花粉时,从它的后面,捏住它的翅膀,然后将它放到瓶子里。在众多的花中,要数金银花最为惹眼了。这种花长在绿绿的藤萝上,只有黄白两种颜色,黄的叫金,白的叫银,名字很形象。花瓣是长长的,细丝状。我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他告诉我,金银花,是一种很名贵的中药,有清热解毒、明目通风的功效,用它泡茶喝,能防治感冒。少年的我,也许是迷恋它美丽的色彩,也许是迷恋它的医用功效,常常辗转于河边的乱树杂草之间,不知疲倦地采摘它。有一次父亲将我的金银花干子卖给县医药公司,给我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

村中的人家几乎都姓李,几乎都有血缘关系。人们按辈份序字起名,谁长谁幼,明明白白。杨棉花李姓人家从何而来呢?这是一个颇为复杂和沉重的问题,对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旧社会来说,一个家族的历史一定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难与辛酸,它的历史也许就是苦难旧中国的缩影。

根据村中李姓族人家中的现存农具考证,杨棉花李姓族人始出于陇西(郡名,在今甘肃东南部东乡、天水以西、礼县以北一带地区。)因为杨棉村李姓族人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习俗,就是在自家的农具上写上“陇西堂”,以区别于他姓。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如果新买了大匾、笆斗、木锨,父亲就用毛笔蘸上红漆,写上“陇西堂”三个字。陇乃山名,在今甘肃和陕西交界,此乃古秦地。《史记》、《新唐书》中记载,汉名将李广、唐高宗李渊皆陇西人(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唐朝诗人王昌龄有诗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口讷少言,骁勇善战,在西汉为抗击匈奴立下了卓越的功绩。史书记载汉唐行伍中陇西李姓作战勇敢,百折不挠。现李姓族人仍保留着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唐太宗李世民曰:“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李姓族人还有秉承了唐太宗勤学善文的遗风。由于古时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矛盾日益复杂,战事不断,西北地区人民逐渐向东南迁移。后杨棉花李姓祖上迁居苏州。明朝“洪武赶散”,先人由苏州阊门来到淮安东门,一家人在一棵杨槐树下分手,据文字记载,得知有一支在爬头(现在阜宁县凤谷境内),一支在任舍(现在淮安区复兴镇境内),一支在杨棉花村(现在淮安区复兴镇境内)。

民国年间,李氏家谱完好存于我家,一年隆冬国民党中央军行军至杨棉花村,驻于我家,士兵为取暖把挂在墙上的家谱给烧了。1938年,李廷甲与我的祖父李国玺根据各家田契上的人名辈序编成家谱,存于我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李氏家谱失落。1992年,李学科发现我祖父李国玺编纂家谱的手稿,李氏家族祖辈家事才得以传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村广字辈新生的小孩,就不知用什么序字起名了。为使后辈天伦有序,我的叔叔李学余先生和淮城一位姓林的老先生一起编写了杨棉花李氏后辈40代班辈序字。具体为:“学广耀中华,福泰永延年,昌乐恒达久,邦家顺瑞康,丹丽清俊逸,源泉林钟秀,峰岳天际长。”虽是序字,字里行间却能体现李姓族人的精神与传统。每每朗读这些句子,就会生出一股浩然正气和无穷的力量,仿佛看到了大漠里飞将军李广飞马向前的身影,仿佛看到了未来中国壮丽多姿的画卷。我真希望我们后辈人要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爱国、忠诚、好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