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5月23日

大胡庄战斗英雄连是从红色沙区走出来的英雄部队

阅读数:5888  

刘志甫

今天,我怀着激动而又沉痛的心情,参加大胡庄战斗研讨会,我有说不完的话题。

参加大胡庄战斗的部队是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他的前身是哪支部队呢?这还要从刘汉生同志的一封信说起。

刘汉生同志是1927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201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第一个为其佩戴抗日勋章,当时他已105岁了。2008年,他在给内黄县千口村就如何撰写村史碑文的信中说:“其中一段应这样写,大意是,在直南特委王从吾、刘汉生直接领导下,以千口沙区带党员和革命群众为基础,创建了直南特委第二支队(后改为杨得志支队第三大队),经过争取改造,围剿县(安阳、滑县、封丘、曹县、濮阳等)民团和土匪武装,逐步扩大发展为将近2000人的颇具规模的武装力量,于1940年麦收前后编成正规团,随黄克诚将军南下支援新四军。”

根据刘汉生老人来信的线索,我们查出了96位内黄籍新四军战士,其中烈士58人(民政局烈士名录),伤残军人18人,在外地工作的团级以上领导干部20人。这些从内黄县走出去的新四军战士,多是跟随黄克诚将军南下的原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部队。据一些老同志回忆,1940年5月,八路军第二纵队在内黄县沙区整编,补充部队人员编制,原冀鲁豫的地方武装和民兵直接升级到八路军正规部队,大约有13000人,其中内黄县就有五六百人。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老同志都已经不在了,留下的只是些零零碎碎的片段材料和后人的记忆。

随黄克诚南下的八路军部队主力,共计5个团,即115师344旅的687、688,689团和八路军二纵新二旅5、6团,其中新二旅6团,在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8旅24团,6团的前身就是刘汉生和王从吾创建的直南特委游击第二支队。即:直南特委游击第二支队→八路军6团→新四军24团。

直南特委游击第二支队是怎样的一支部队呢?

1938年9月,直南特委书记王从吾和刘汉生商定,以内黄沙区硝河两岸的青年党员为基础,以八路军344旅688团留在沙区的几名老红军干部为骨干,组建成立了直南特委游击第二支队,由688团来的长征干部鲍启祥担任司令员,刘汉生任政治委员兼特委军事部长,特委书记王从吾兼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冬,活动在濮阳、滑县、清丰、南乐、内黄一带的黄河支队被濮阳专员丁树本缴械,特委经谈判要回被缴枪支和被扣人员,为防止再次被国民党队伍袭击,即将黄河支队编入第二支队。

1939年年初,国民党滑县县长陈曙辉,经中共滑县党组织的争取,率部200余人起义,亦编入第二支队。陈曙辉任支队司令员,鲍启祥任副司令员,刘汉生任政治委员。支队已经达到上千人的抗日武装。期间,在延安抗大学习回来的裴志耕、梁一鸣、白浪、夏琪等同志,亦充实到第二支队,裴志耕任政治部锄奸科科长,梁一鸣任民运科科长,白浪任第一营教导员,并扩充濮县地方武装巩豁子几十条人枪,部队编为3个营,10个连和1个特务连,已初步成为一支建制齐全,干部坚强,武器精良,作战勇敢的革命抗日武装。

1939年秋,第二支队南渡黄河到鲁西南曹县、考城一带活动,通过考城县长于子元(中共地下党员)的工作,收编了当地的一支土匪武装(武装缴械),扩大200多枪支和人员。

同年9月,第二支队通过中共滑县党组织的关系,争取了封丘县地方流散武装刘风桐部几十人枪。同时,共产党员孙子方在内黄沙区组建的硝河游击队七八十人,也编入到第二支队。

同年冬,冀鲁豫根据地已扩大为直南、豫北、鲁西南三个专区,第二支队在菏泽、东明、曹县一带活动,直南特委决定将这里活动的抗日武装第六大队500余人,合编到第二支队。大队长鲍启样(当时实行精兵简政,第二支队已改编为冀鲁豫支队第三大队),原第六大队大队长张耀翰为副大队长,刘汉生任政治委员,原第六大队政治委员李一非为政治部主任。

直南特委游击第二支队是在与日寇和伪军连续作战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先后经历过多次的战斗洗礼,特别是在1940年春攻克山东定陶县的战斗中,部队担任主攻任务,全体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捣毁日寇多个据点,胜利占领定陶县城,为以后担负攻坚作战积累了经验。

1940年4月,黄克诚率八路军二纵从太行东进冀鲁豫,在沙区对冀鲁豫部队进行统一整编。这时,直南特委游击第二支队已经改为冀鲁豫支队第三大队,被编入八路军第二纵队新二旅为第六团,团长胡继成、政委鲍启祥,刘汉生留地方工作。5月初,6团在八路军344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克强率领下,与687团、689团越过陇海铁路南下,开赴豫皖苏根据地。

1941年年初,改编为新四军8旅24团,开辟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不久又开赴苏北地区,坚持开辟以盐阜、淮海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参加大胡庄战斗的英雄部队,就是从内黄红色沙区走出来的这支队伍。

当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特别是多数同志在战斗中牺牲,大胡庄战斗多年不被家乡人知晓。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在追踪内黄新四军足迹,查寻新四军烈士名录的时候,才初步认定了11位内黄籍大胡庄战斗烈士。

(作者系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委党史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