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6月12日

复兴:古老的渔滨河文化的发祥地

阅读数:3727  

许文金

解放初,曾有专家、学者推断:在渔滨河沿线,有一支古老的渔滨河文化的遗存;而如今的复兴镇一带,正是这支古老的渔滨河文化的发祥地。渔滨河,呈西北东南走向,在复兴镇境内缓缓流过,历尽了世事沧桑,见证了岁月蹉跎。专家们认为:如今的复兴镇在历史上很可能有过一座被湮没的繁华城池。后来不知何由,考察工作不了了之。而有关复兴镇的许多神话传说、历史掌故以及历史遗存,恰恰又可以佐证这一推论的成立。

关于渔滨河的神话传说

传说王母娘娘身边有一个贴身侍女,名叫余嫱,她深恋着天庭中的一位名叫兵郎的侍卫。年深月久,终被王母觉察。王母娘娘一怒之下,信手从头上取下一根簪子,朝人间一划,于是人间就立即出现了一条曲里拐弯、碧波荡漾的河流。余嫱和兵郎就被罚落在这条河边;从此,二人相依为命,以打鱼为生。后来,这条河被叫做渔滨河。

赶海楼:秦始皇“赶山杀海”的终极地

秦始皇灭了六国,囊有四海;但他并不满足,仍想扩疆辟土。在梦中,有一神人赐他一杆神鞭,指点说可以用来“赶山杀海”。于是秦皇果真用起神鞭。遇山就打,一鞭下去,大山顷刻夷为平地;见水就抽,一鞭抽下,大水远退,现出陆地。他不辞劳苦,一路赶到东海(当时这一带还在东海淹没之中),当他赶到如今复兴镇境内的时候,早已精疲力竭,不觉昏然入睡。一觉醒来,发现鞭子神力不再。他拼力一抽,在眼前却蹦出许多鱼虾……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就在此建了一座楼,叫“秦皇赶海楼”。这个故事直到解放后仍有老人在口口相传,而这座楼就建在复兴镇境内。

凤凰楼、凤凰城:凤凰不落无宝地

凤凰是神鸟,她飞到哪里,哪里就会兴旺发达。凤凰落在毗邻复兴的一个村落,可有一位新娘子不慎倒马桶犯了禁忌,破了风水;于是,凤凰一翅飞到西北方向六十里外的一棵槐树上,于是乎,这地方就称为“槐安”;因此素有“凤凰得槐且安”之说。结果,“槐安”却改称淮安。后人在凤凰起初落翅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楼,叫凤凰楼;那个村落则叫做凤谷村。据说后来也因此形成了一座城池,叫凤凰城。传说这座城南至南头、扁担城,北至如今阜宁的童营;而复兴镇全境,则为城池腹地。另外,解放后,仍有老人指认从凤谷至童营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古道,贯穿复兴镇境内。传说古称“有凤街”,一说兵马道。古道上依稀有碎砖、瓦砾残留。

能人寺:被日军炮弹炸毁的历史遗存

在复兴镇渔滨村贾庄境内,历史上有一大型寺庙叫做能人寺,始建于明代。兴旺时有僧众百余人。建筑富丽堂皇,吸引着周边数十里的香客,每天香火不绝。其中大雄宝殿,更是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可惜被侵华日军用飞机投弹炸毁,只留下断壁残垣。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废墟上仍散乱着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的石刻菩萨,一个个形态不一,栩栩如生。可惜后来被填埋并平整为耕地。另外,在陈杨村,历史上也有一座寺庙,叫“大西庵”,规模也很可观。

神秘密集的封土堆:汉代贵族墓葬的集结区

复兴镇境内之前有好多处大土墩,实际上是封土堆,高出地面数十米、百余米不等。现仍保留的只有一处,在陈杨村境内,叫“葛墩”或“鸽墩”。解放前,此墩之上有亭榭之类的建筑,如今早已面目全非,只保留着一个长满杂草的大土堆而已。其它,仅在现镇政府所在地的渔滨村境内,就有三处土墩:一叫“史墩”,一叫“祝墩”(一说“粥墩”),一叫“马由墩”(一说“麻油墩”),毎一座土墩都伴有一段美妙神奇的传说故事。其实,这些个土墩却是汉代贵族的墓葬,规模、规格都相当高,不仅有人陪葬,还有车马、陶俑之类的殉葬品。仅以棺椁为例,一律都由优质楠木做成,并分内、中、外三层,叫套棺;每层之间一律用松香填涂;棺槨也很大,一般长三米有余,宽一米六七,厚二三十厘米左右。还从中出土了大量文物,诸如青铜器、陶器、玉器、珍珠云母、宝剑、玛瑙、金鸽银鸽,还有放罝陶罐内的秦汉时期的钱币,不一而足。可惜历来无人管控,这些文物早已流失。由此可见,复兴镇在历史上,曾是繁华之所,兴隆之区。直到大跃进年代,人们仍可以从这些土墩中挖到楠木板,居然作学生课桌用;而木板虽年代久远,却纹理清晰,闻之有香味,敲打时发出别样的音韵。

星罗棋布的古井:璀灿的井文化

农民在挖黑土(把深埋地下一米多的黑土翻挖出来布到沙土地上,是一种促高产的天然肥料)时,曾挖出了大量古井,虽经淤实,但井况保持完好。井壁一侓由弧形的特制的井砖砌成;联结处均有榫眼,勾联缜密;井台有的是特制的井砖,有的是经过加工雕琢的环石。有的呈圆形,有的呈六角形或八角形;有的井台雕饰着花鸟虫鱼,堪为精美。有时一口塘子里就能挖出两口古井,相距不到三米;每口井中都可以掏出不少物件,有古钱帀、铜鏡、金银首饰、陶器、刀具、酒具甚至鹿角等,大多数属于文物级的。由此可见,古井的密集程度和年代的久远。现镇政府北边有个自然村,叫王庄,历史上叫“砖井王”,外地的老年人却一直在叫着这个名字。可见历史上此地绝非荒蛮之地,而是民居集结之区,烟柳繁华之所。

深埋地下的古文明:粮囤、灶台、灶灰、城门洞、陶片、陶堆及其它

同样是挖黑土(此地俗称“拿黑泥”),在东城村境内,曾发现古代粮囤,囤的是稻谷。虽然灰黑,但稻粒形状仍可辨认。在渔滨村境内,拿黑泥时曾发掘出一个大型拱门,可见度有两米高下;砖块长有二尺五六,宽有一尺左右,厚在七八寸上下。当时朝下挖时,地下水猛増,来不及戽出,无法探底;再向纵深挖时,竟不知其长几许,遂惧而收工。而那处田块名,恰恰就叫“县门口”!莫非真的是古代的城门洞?亦未可确。在其它村庄,也曾挖到类似的文物,甚至有陶堆以及大量的陶器碎片,还有硕大的古树根等等。

地名、田块名:见证着历史曾经的辉煌

复兴镇有一个村庄叫马庄,而历史上却一直叫“扣马桩”。传说是古代的养马场或驿站,来往人员在此歇马、当马,大抵是古代的交通站。还有的村庄叫东城、西城,北界(即现在的城头村),有的叫第府头(现在的大李村),灯廊、埋倭山(现在的灯郎村一带),和尚舍(现在的裴联村),等等。

有的田块名稀奇古怪,更显历史遗迹:什么捻店、县门口、府市口、文家庙、砖井洼、砖井王、大码头、大小簸口等。

“洪武赶散”:源自苏州阊门的移民区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有一个大手笔,就是:移民。史称“洪武赶散”。复兴镇人的先祖,大都来自苏州阊门。至今还在生理上保留一种特殊的遗传:凡是苏州阊门的后裔,其男士的左右脚趾之小趾,都没有脚趾盖。

总之,复兴,是一个有着厚重人文历史积淀的古老乡镇。古韵文化的遗存,辐射并聚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她和其他古老的华夏文化一样,以自己独特的靓丽并驱其间,同样为之増色生辉!

李晓明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