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8月07日

我爱“南闸”,更爱“漕运”

阅读数:2196  

金矿

周恩来总理有一句名言:“一位热爱祖国的人,是不会不爱自己家乡的。”周总理从少年离开家乡,就一直没有回来。其实这不是遗憾,这是敬爱的周总理日理万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更是热爱家乡的高度表现。

由于热爱家乡情结的驱动,我几十年如一日痴心无悔,挖掘记录研究家乡传统文化,成全了南闸民歌,还参与南闸掼蛋发源地文化探究,为提高掼蛋故乡声誉做了工作。

为了优化乡镇布局,今年7月31日,南闸镇的称谓已成为历史,原南闸、林集、三堡三个乡镇合并,取名“漕运镇”,我们南闸也进入漕运的怀抱。这是家乡历史文化新的开篇。

有人留念家乡老地名,对新地名感到不习惯,总认为还是家乡老名字好,好像改为漕运,南闸传统资源都会失去,其实这是一种很狭窄的小天地观念。地名变迁是符号改革,因为时代在发展,总有一些地方因客观需要而启用新地名,这是大格局大形势下的大思维,我们应该为之礼赞。

在相关领导刚刚把优化乡镇布局草案交给基层讨论时,就有一些业内朋友向我点拨,说你对南闸文化有功,应该很珍惜南闸老传统地名,说南闸一旦被变更,南闸民歌和南闸掼蛋就会相应失去,你这文化传承者也就自然暗淡,应该出场捍卫,要设法留住南闸。

其实当时我的想法很是明智,认为我为南闸传统文化辛勤劳动,不是为了捍卫保留南闸地名。我只是家乡文化的一滴水,为家乡文化尽点力不足挂齿,以前我致力南闸文化,更名后继续参与漕运文化,是爱家乡的正常胸怀。

当年启用南闸民歌这地名品牌标志,是因为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成型时,核心区就叫南闸,至于地名被优化更名“漕运”,应该说南闸民歌这品牌项目依然存在,南闸民歌的主体是民歌,而不是南闸,南闸民歌能被长久传承,说明老南闸仍被作为标识纪念,同样对这地区产生文化接力的影响和效应。那是省级项目命名不是纯地名展示,进入漕运,会有一种传承保护的升华。

至于启用“漕运”,倒是前瞻思维的新思路,我是喝着运河水长大的,童年时祖辈就把身边运河叫“漕河”和“里河”。外婆曾说过,是漕河堆为我们挡过多少恶气,说明漕运曾给我们祖先世代带来过好多福音和希冀。

新的漕运镇,地域范围扩大了,从苏北灌溉总渠一直到运西闸与宝应交界处,全长50华里之多,将是运河岸线最长镇之一,又北倚历史漕运总督古迹,这里命名“漕运镇”是有理由的创意、有内涵的文化,更有史实基础,也是民心所向。我们原南闸仅仅局限白马湖节制水闸的渊源,属于白马湖文化区域的一部分,而如今延伸向运河基因的漕运文化,南闸民歌核心传承效应在扩展,符合传统文化沿袭的延伸,未来文化前景无量。目前,中国大运河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遗产,运河传统文化研究正在全面启动,2015年10月,江苏省文化厅吴晓林副厅长在淮安非遗知识培训班上强调,我们应该把运河传统文化研究当作非遗保护的重点,山东已比江苏早先一步,江苏是运河文化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挖掘运河传统文化是急不可待的重要工作。当时他提到江苏运河民歌资源很丰富,但就是没有系统工程规划。高邮民歌、江都民歌等虽都很有影响,但它们多是以代表作影响辐射,像“拔根芦柴花”、“数鸭蛋”等。而只有依傍运河的南闸民歌才是挖掘运河民歌的基地和基础,南闸民歌以储量大数量多品种全取胜民歌界,建议南闸民歌研究应该延伸向江苏运河传统文化的广角,为挖掘运河传统民俗做出贡献。

作为民俗文化研究的志愿者,我还在主持南闸民歌工作室工作。漕运镇正式挂牌,南闸民歌工作室也相应被新漕运镇党委政府接纳,这是值得庆幸的大喜事。为此,我们将积极参与开启挖掘保护漕运民俗文化,力争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努力让家乡漕运民俗文化研究进入角色推出品牌,把家乡传统文化研究推向更深层次。让世界了解漕运,让漕运拥抱世界。

“南闸”,你将白马湖风情韵味写进历史,“漕运”,你为大运河文化景观平添新彩。因此,我爱“南闸”,更爱“漕运”。

(作者为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南闸民歌省级主要代表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