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5年06月17日

秸秆禁烧的尖兵

——我区大学生村干部“两禁”工作小记

阅读数:844  

本报记者 黄洁 徐寅 通讯员 陈诚 秦晓丽

又到秸秆禁烧禁抛时节,在我区的田间地头,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头戴草帽、臂带袖章、走村入户、下田劳作,从宣传到巡逻,从应急到抢收,用活力、智慧、耐心和细致,在秸秆禁烧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赢得了农户的一致称赞。他们就是我区的大学生村干部群体,广大干群称他们是“秸秆禁烧的尖兵”。

晓之以理,赢得群众支持

农村青年人大多数外出务工经商,即使农忙时节,也很难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因此,身着亮色衣服,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村干部们每次下村做宣传,都格外地引人注目。

“大娘,这是《告农户书》,上头说了,秸秆还田每亩可以有25块钱的补助。”6月11日早晨6点半,在施河镇大施河村的田埂上,66岁的施大娘已经在地里忙活了好一阵子,大学生村干部杜以盼来到她身边,宣传政策。

这个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小杜丫头”的女大学生村干部今年是第五年参加秸秆禁烧工作,5年的积累让她明白一个理:把道理说透,群众自然支持。

2013年,她将焚烧秸秆的危害、秸秆还田的好处、秸秆变废为宝的途径等材料整理出来,连续3年,她都赶在夏收之前,逐户上门开展宣传说服工作。村民们说,原以为残留的秸秆一把火烧掉了事,万万没想到会产生那么恶劣的影响,最终害人也害己,以后坚决按照政策来,不烧不抛一根草。

三堡乡大学生村干部王立存认为,乡村作为‘熟人社会’,用熟人真事来举例子,远比空喊口号效果好。他将自己在法院陪审中遇到过的焚烧秸秆侵权案例编成宣传册发给农户,农户们深受触动。

动之以情,赢得群众信任

6月11日下午1点20分,室外气温已经达到34摄氏度,施河镇大学生村干部胡昊和薛波两人用冷毛巾给晒得滚烫的摩托车降了温,便下村巡逻。为了“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他们每天从早晨6点巡逻到夜里12点,一旦发现隐患及时消除。

2014年夏收时,有一天夜里11点多,不知道谁随手扔了一个烟头引燃了路边的秸秆。恰好,薛波巡逻到那一段,他立即脱下身上的衬衫扑打,及时控制住火情。“汗毛都烧没了。”薛波说,最危险的是扑火的过程中,风向不断变化,火苗时常燎到身上,疼得很。每到这个季节都得脱层皮。

也正是因为薛波们的无私和忘我,村民们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想着“一把火烧了省事”,而是积极参与到秸秆禁烧禁抛宣传、巡逻和应急工作中。

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的钦工镇大学生村干部李洁,在向群众宣传秸秆焚烧的危害时,有不少群众反过来说她不懂种地。面对群众的质疑,她并不灰心,依然坚守在巡查一线。付出终有回报,秸秆禁烧工作结束后,她和当地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李洁表示,为了更好地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她准备和其他大学生村干部一起种植试验田,设置秸秆焚烧与还田的对照组,让农户切实体会到秸秆还田的好处。

夏收还在继续,全区203名大学生村干部依然顶着高温、苦战深夜,活跃在各自的责任田里,与当地群众一道共迎“绿”色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