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5年07月08日

坚持“八法驱动” 实施“六大工程” 突出“五量调节”

我区创新模式助推节约集约用地

阅读数:779  

本报讯 (记者 杨文龙 通讯员 葛丽)近年来,我区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以及新型城镇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抓手,不断探索创新新常态下的国土资源利用模式,走出了一条“八法驱动、六大工程、五量调节”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努力实现供管策略和谐、资源环境和谐、人地关系和谐目标。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全区以4%的建设用地增长率,实现了10倍的GDP增长和27倍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全区亿元GDP建设用地占用从2012年的110公顷下降到71.5公顷,年均下降率达10%以上。

坚持“八法驱动”,高标准落实节地措施

规划引领驱动。我区按照“近期可用、兼顾长远、保证重点、节约集约”的原则,科学构建“三个一”集约型用地布局,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施河、钦工等10个重点镇为支撑的“一核多极”发展格局;按照“一轴两城五片区”思路,以翔宇大道为“轴线”,深挖老城建设新城,打造服务、产城、农业、生态、产业5个功能片区;推进“一区多园”建设,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建成精密机械、新型建材、盐化工、国信新能源和电商物流产业园。

准入限制驱动。我区成立项目立项会审小组,严把工业项目入园准入、定额、产出和验收“四关”,对落户经济开发区的项目,投资必须达到1亿元以上,每亩投资强度不低于280万元,容积率不低于1.0,亩均税收不低于20万元,否则不予供地。2012年以来共核减项目用地规模2710亩,退回白酒、炼铝、废油加工等用地申请40个,节约土地2151亩。

盘存控增驱动。从2011年开始,我区连续4年开展盘活存量、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百日行动”,盘活土地6456.78亩。建立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清单,优先保障工业大项目和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拓展空间驱动。大力推进高标准厂房建设,实施新建四层以上带电梯、货梯、步梯及配套人才公寓、蓝领公寓的高标准厂房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建成了容积率不低于1.6,建筑密度不低于42%的高标准厂房112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厂房近209幢,生产厂房建筑面积近174万平方米。“天下教具出施河”的淮安区施河镇教学具产业园,占地面积520亩,全部为4层以上高标准厂房,建筑密度达41.4%,入园项目42个,打造成了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其中,亚洲最大的人造草坪项目,占地120亩,全部为3层工业厂房,产值达310万元/亩,实现税收67.2万/亩。

机制创新驱动。建立全区工业项目用地“一张图”,对地块实施“红黄绿”三色预警,标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投资强度、开竣工时间以及生产经营等情况,图表化、长效化、制度化跟踪建设用地管理。先后出台《淮安区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办法》、《淮安区工业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奖励办法》,形成《淮安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对策》课题研究成果。

典型引导驱动。我区大力培植节约集约用地典型企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筛选用地模范企业,集中宣传推广,先后评选了国信燃机电厂、井神盐业、苏食食品等一批节约集约用地典型,给予税收返还奖励,促进企业自主节约集约用地。我区地下盐岩资源储量丰富,主城区约有800亩采矿区,其中采空区200亩,井神盐业投入科研经费1000多万,研发了矿区注渣回填技术,既防止因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又实现了采矿用地的二次利用。国信燃机电厂项目总投资50亿元,整个项目未占用一亩耕地,全部通过人防工程土方回填未利用地造地235亩,亩投资强度达2120万元,配套建设的8.5公里地面管道改为地下管道,节约土地80余亩。

转型升级驱动。我区引导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对新产生的税收享受“五免五减半”政策激励。2013年、2014年共有17个项目增资扩股,新增技改投入23.3亿元。井神盐业公司实施“零增地”技改,投资4.8亿元将原先12250平方米老厂房全部拆除,原地重建高层厂房71590平方米,技改后企业容积率达1.8,建筑密度达45.7%,实际容积率提高了58%,节约土地250亩。

依法监管驱动。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执法监管的通知》、《关于落实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建立违法用地“三报”制度、执法监察保证金制度、预警督查制度和联合办案制度,对违法用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责一起。自2012年以来违法用地占比始终控制在5%以下,连续3年实现“零约谈、零问责”。

实施“六大工程”,多维度贯穿节地战略

综合整治工程。探索建立了“2234”土地综合整治平台,即:以城乡挂钩、土地整治“两条路径”加大投入,以废弃地复垦整理、治河增地“两个为主”落实占补平衡,以健全组织、规范制度、强化监管“三项措施”强化项目监管,坚持科学规划、依法依规、安置到位、群众满意“四大原则”。全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由2009年年末的20.33万亩下降至2014年年末19.2万亩,平均每年递减2260亩。

生态联动工程。通过规模性土地整治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建设了南闸镇现代农业园、流均镇现代渔业产业园等一批生态农业项目,实现了生态工农业发展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双赢局面。淮安区丰鑫家庭种植场。2013年6月被区农经部门认定为全区首批家庭农场之一。农场主张力通过对535亩荒柴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农场累计投入40多万元用于土地和水系整理改造,建设厂房设施380平方米,投入50多万元购置了排灌、收割机械等农机具8台套,现主要从事优质小麦和水稻规模种植,目前农场年均纯收入达40万元。2011年,在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张力被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光荣称号。

纵向发展工程。通过减免建设规费和税收杠杆调节、返还、免收、折扣的形式,鼓励企业自主建设和租用高标准厂房,对中小企业租用标准厂房,提高节约化程度,增强空间延伸力。淮安区润淮针纺织园占地356亩,全部为多层标准厂房,用于集中安置和孵化中小企业,入驻中小企业41个,节约土地50亩。生产的产品主要为酒店用纺织品,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2实现生产总值1.72亿元,解决劳动力就业2300多人。该项目采取集中为多家企业建设多层高标准厂房,统一建设绿化、道路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式最大限度了提高土利用率。

保护改造工程。2014年共完成“城中村”、棚户区改造5930户,建成了河下古镇北入口、淮安府署、中国漕运博物馆三大主题景区,创建了4个国家4A级景区和1个国家3A级景区。淮安区板闸、玉兰等村原位于淮安区城郊结合部,面积约5000亩,人口众多、环境差,原为成片棚户区,经过4年努力,现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居住新城,建有玖隆湾、中天翡丽湾、蓝惠首府、淮安人家等小区,基础设施投入超过7个亿,社会投资项目总投资超过25个亿,总建筑面积超过151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达3.15,并在周边建成了河下古镇、吴承恩故居等风景文化旅游区。

制度激励工程。我区形成了以《淮安区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见》为核心,《关于落实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工业企业节地考核奖惩办法》《淮安区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办法》为配套的“1+3”节地奖惩制度,围绕土地规划执行度、土地利用效率、违法用地控制情况量化考核。

模块监管工程。根据乡镇地域分布,全区设立8个国土资源中心所,建置为副科级,建有信访室、审批大厅和执法中队,实行集约化服务、模块化监管。

突出“五量调节”,全方位提升节地水平

从严控制总量。围绕淮安市新型镇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纳入国家试点机遇,积极探索开展“多规融合”,编制形成了以施河镇、车桥镇为中心的淮安区现代教育装备产业园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总面积306平方公里,严格确定城镇发展边界、控制土地开发强度,重点划定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涵养保护区。

优化配置增量。年初建立年度计划报批项目备选库,先行测算所需用地计划和建筑占地面积,从严控制增量分配,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负面清单管理,凡纳入负面清单和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土地审批和供地手续。2014年,以不到0.7%的新增建设用地实现了10%的GDP增长。

盘活利用存量。启动2014-2016年全区存量、闲置、低效利用土地集中整治年活动,印发《关于开展征而未用及存量、闲置、低效利用土地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去年累计盘活土地2167.78亩,其中收购、收回、闲置土地查处16宗624亩,利用城镇低效土地13宗916亩,挂牌出让21宗1543.78亩。

用好用活流量。在施河镇组织开展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通过拆并村庄建设用地,推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实现生产集聚、居住集中、用地集约。总拆旧规模700亩,涉及6个行政村,目前安置区建设80亩用地正在报批。同时,在前期拆除土立窑70多座,节约土地3122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编制了淮安区工废弃地复垦实施规划,定实施拆旧规模不低于770亩,今年已实施到位375亩,涉及3个乡镇砖瓦窑厂。

着力提升质量。区政府主要领导与各乡镇、经济开发区党委负责人签定创建节约集约模范区责任状,将节约集约用地综合评价考核纳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五量调节”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举措先后被主流媒体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