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5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文化周刊
2019年05月06日

龙宫溪流潭名杂谈

陈东贤

宁海北乡龙宫,山清水秀,多溪多潭,大部分分布在龙宫大峡谷。泄(瀑布)有龙宫泄、大放泄、中放泄、小放泄、香岩泄等;潭有石窦潭、大泄潭、汤瓶潭、壳斗潭、大方石潭、喜鹊潭等。

石窦潭又名龙潭、水晶宫

  龙宫村西北有条龙溪,源于海拔945米的宁海“第一尖”,汇至古井潭,流经独旦、蒋家山曲折而下,至集福院水口北侧。此处四周石壁,两山夹出,夹缝中有洞,数丈深,溪水流至这“石龙窦”突然消失,又从巨壁岩隙中冲出,形似破缸倒竖,泻下形成一个深水潭,潭深无底。潭上石壁凿有“石龙窦”三字,外部石壁凿有“水晶宫”三字。

  此潭为何称“石窦潭”?窦者空也,指石壁中的空洞。此潭名源于地理形态。

石窦潭为何又名“龙潭”与“水晶宫”?因此潭位于两山嘴相连处。石缝中这个几丈深的洞,经长年水流冲击,形成沟槽。世传龙从此洞出入,上下辗转,挨擦有痕,形成“龙槽”。据村民长年观察,每到夏季雷阵雨天气,村西南上头乌云密布,雷阵雨随云移动,落到此潭处,雨一般就停了,随后日出。这一天气现象形成了传说:此潭是蛟龙的栖身之地,龙在这里腾云驾雾,及时行雨消旱,使当地村民丰衣足食,因而村民把石窦潭视作龙潭。潭边又怪石峥嵘,犹如宫殿,故也把此潭叫水晶宫。

长潭又名气象潭、长虹潭

龙宫村西有个潭,叫气象潭。此潭古时叫长潭。因潭东西走向,明清时为了灌溉方便,在潭东筑了水坝,使潭长足有百余米。夏天,因南边岩壁较高,有树木遮阴,人行至潭边,就有一种清凉幽静的感觉,空气也特别清新。村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觉察到长潭与别的潭不同,下雨前一两天,水面会发生变化,潭面上“起泛”(白沫)或“牵丝”(一种油腻感)时,第二天必定下雨。气象潭由此得名。

长潭为何又名长虹潭?前人见有鲎在此饮水,所以又称鲎潭。潭口左右有龟蛇两水捍门。水从中落下,溅起的水沫,似珠帘。潭形长方,水清如镜,游鱼历历可数。有一文人身临其境曾题诗一首:“诗人豪气吐,化饮此成虹;忽根春雷动,摩云驾碧空。”

 

大泄潭又名臼丝潭

龙宫大泄潭位于苍龙、天鸡两山的深壑之间,从几丈高处有飞瀑直泻。雨量大时,其气势之磅礴,相当壮观。岩下有个深潭,水深莫测。若遇雨季,水瀑汇合成狂流,呼啸翻滚而下,如同银龙巨蟒,跃入潭底,潜水而遁,大泄潭之名由此而来。因古人说此潭“有一臼丝长”之深,又名臼丝潭。1985年秋季枯水期,村民陈冬常抽水捕鱼,用水泵抽三天三夜,测之有18米余深。原始潭还要深,后因造水库被乱石填了。早时,龙宫村十二景中,有一景为“泄潭卧龙”。

龙宫《陈氏宗谱》记载:大泄潭,泄边有龙卧石迹,迹中可坐人。去宅一百步,泄高飞瀑,其深无底,四壁皆岩,潭口平,岩可立数百人。两岩相对,止一丈,岩门水之关键也。

因“洩”同泄,亦写作“大洩潭”。

大方石潭又名

大放泄潭、印心潭

龙宫大溪生态沟三岔坑下游放泄溪,有三个潭,分别为大放泄潭、中放泄潭和小放泄潭。大放泄潭处于生态沟之幽谷中,由高达20米之瀑布形成,水清且净,游鱼历历可数。因潭底一块八仙桌大小之方石,故又名大方石潭。细观大方石潭,是一个潭中之潭,呈桃子状,潭壁周围岩层重叠,又名印心潭。潭外绿树成荫,水从树间流,云自梢间飞。龙宫《陈氏宗谱》中记载的十二景诗《鲤跃波心》,作者张肇修,写的就是大方石潭的美景。

放泄溪三个潭,因泄生潭,故分别命之大放泄潭、中放泄潭和小放泄潭。但村民也称大方石潭、中方石潭和小方石潭。大放泄潭由其潭形命名实为贴切,下面的两个潭没有明显特征,只是顺着叫中方石潭、小方石潭。

三涌潭为何叫杀洋潭

龙宫大溪三涌潭为何叫杀洋潭?有出处:清光绪辛丑年,英、法等帝国为了侵略中国,立天主教堂,作恶多端,激起民愤。深甽大里王锡桐反教救国,深得民拥。清政府惧洋媚外,一意镇压搜捕王锡桐,当地群众支持王锡桐起义抗教。有一天传教士打死人命,欲从龙宫大溪古道逃往台州方向,龙宫人、文武双全的陈茂英(王锡桐妻),召村中义士二三十人,追至三涌潭,把洋教士杀死抛入潭中,从此三涌潭又名为杀洋潭。这与西溪班竹园外杀军潭(杀清军士兵)一样,传于后世。

【有此一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