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5月22日

保护好 传承好 利用好

我区传承运河文脉致力重现漕运盛景

阅读数:2541  

本报讯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注重规划引领,突出项目建设,着力推动运河遗产保护、运河文脉传承、运河资源利用协调发展,全力推进独具淮安区特色魅力的“一镇三城四带”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大运河已经成为淮安区的一张闪亮名片与鲜明标识。

保护运河遗产 催生文旅勃兴

大运河淮安区段南起漕运镇林南村,北至生态新城板闸村,途经漕运镇、石塘镇、淮城街道等7个镇(街道)。全程约32公里京杭大运河淮安区段里,末口遗址、总督漕运部院遗址、河下古镇等文化遗存百余处,沿线与之相关的聚落遗产1处,生态和景观保护区1处,物质文化遗产有末口遗址、运河石工堤和砖工堤、板闸税关遗址、矶心闸等22处。

近年来,我区按照“以水为脉、串点成线、连线成带”的思路,坚持经典规划,先后邀请阮仪三、朱光亚等国内知名专家,编制完成《河下古镇历史街区保护性详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保护及漕运史博物馆建设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规划》等多部单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逐步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体系,努力推进独具古城特色的“一镇三城四带”建设。“一镇”即河下古镇,“三城”即运河水城、淮扬美食城、漕运都城,“四带”即文化遗存保护带、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带、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运河文化经济带。

在高点规划的同时,我区创建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监管平台,借助“互联网+”,初步实现了区内运河文化带的监测监控与管理保护,推进运河文化带保护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化迈进,2016年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省级文物安全综合管理示范区”单位,列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30项重点工作之一,在全省推广。

我区把保护运河遗产与开发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投入近亿元兴建的中国首座漕运博物馆,通过现代科技和大量史料文物,全面展示漕运的恢弘历史和淮安作为“漕运之都”的历史地位,成为国内一流的体验式主题博物馆。累计投入10多亿元,精心打造了古镇承恩坊、城河街古镇客栈、庭院市肆、影视基地等一大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湖嘴大街、估衣街等历史老街重现历史风貌,古文楼、吴鞠通中医馆等一个个古建筑尽显繁华与古朴。历时4年,在河下原址恢复重建沈坤状元府,老宅区和园林区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成为里运河文化长廊又一旅游热点。如今,以河下古镇为中心,投入超过100亿元、规划区域2.5平方公里的全域大旅游框架已拉开:向东拓展至周恩来纪念馆桃花垠、向北至河下古镇承恩坊、向南至淮安府署与勺湖连片、向西跨运河至城西干道,淮安区的“全域旅游”正在展现现实模样。

激活“非遗”文化 传承千年文脉

千百年来,大运河淮安段衍生出漕运文化、城池文化、美食文化、科举文化、名人文化、中医文化、宗教文化、“掼蛋”文化等丰富多样的独特文化。

为传承好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我区与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千年漕运》。该片从“漕兴国运”“漕兴文运”“漕兴河运”三个方面,系统梳理大运河与漕运制度相伴相生的千年历史以及漕运这一传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运作模式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将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除了着眼宏观的大制作,来自民间的大运河文化网络志愿者们更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大运河的建设者、享用者和文化传承者主体,运用现代影像技术记录那些蕴含着人的智慧、情感和生命体验的有温度的故事。他们最终的目标是建成一个有关大运河口述史的数据库,推动大运河文化广泛持久的传播与传承。

为了让“沉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生机,近年来我区在河下古镇精心打造了运河非遗一条街,让旅游与非遗保护“比翼齐飞”,目前,已有40余位非遗传承人受邀进驻。古镇戏台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番锣鼓”表演,峨冠博带,长衫飘飘;箫笛齐鸣,锣鼓交响,乐曲回荡在古镇上空,令人陶醉。走进“李记纸扎”店,第11代传人李国祥的功夫了得:纸扎的驴不仅能摇头摆尾,还能让人“骑”着;钱家绒花布鞋店里,年近古稀的钱奶奶在娴熟地糊底骨、打布条、绣花、缝边,花上12道工序制作让人爱不释手的绒花布鞋;“效娲泥艺”的“泥人潘”用一把木质雕塑刀在初见眉目的泥人脸上轻划几道,一张微微上翘的嘴巴便长在了泥人身上,而在他身后的博古架上,摆放着数十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博里农民画馆内,农民画家潘宇正在精心修改作品《龙腾盛世》:幸福村文化活动中心前,几条金龙在舞龙人的手中上下翻飞,围观的农民兴高采烈,还有人拿起手机、相机、摄像机在拍摄,一派欢乐景象。路过王兴懋酱园门口,就能闻到一股浓厚的酱香味,这里前店后厂,也是84岁手艺人王嵩余的家。屋后的院子里和楼顶上有几十口大缸,算起来也是200多年的古董了。这里采用真正的古法酿制酱油,酿好的酱油呈红亮色,在阳光下倾泻成一匹散发浓香的缎子,而它的制作工艺也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目录。此外,还有乾隆下江南巡游、府署景区升堂、《西游记》唐僧师徒演出……这一幕幕穿越戏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打造生态长廊 彰显城市魅力

初夏的萧湖,流水潺潺,亭台林立,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特别是夜晚,水舞灯光秀火树银花,如梦似幻。长期居住在湖边的居民王先生说:“以前这里卫生较差、晚上乌漆麻黑,人们都不愿意来。现在每天晚饭后,我都要沿着萧湖健身步道走一走,既欣赏风景,又锻炼身体,心情很舒畅。”

萧湖的变化,正是运河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把惠民利民、提升百姓幸福感作为运河综合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抢抓南水北调工程机遇,先后完成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和运河沿线堵漏工程,有效解决了运河沿线水体污染以及跑冒滴漏现象。以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为抓手,投入900万元,完成大运河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迎水坡面综合整治工程,搬迁拆除沿线沙石码头、建筑货场,同步完成2.7公里生态挡墙、2.4公里巡查步道和水土保持植物防护等工程建设任务。以“263”专项整治行动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为抓手,对大运河沿线化工企业进行逐一排查,逐步推进井神碱厂、飞洋钛白粉、海润石化和上河广源石化等4家企业搬迁关闭。计划投入6亿元,在平桥镇境内启动淮安港区上河作业区项目。目前已完成规划许可、拆迁清障等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放大京杭运河黄金水道的功能效应。

通过几年建设,一度接纳城区污水、违章搭建林立的里运河,如今水清岸阔,绿树婆娑下是一座座传统风格的建筑和晨练暮舞的人群。蜿蜒在里运河两岸的人文景观与慢行系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漫步、骑行、休闲的舒适空间,成为举办全民健步走、微型马拉松等民间活动的首选之地。优美的环境还吸引了淮阴工学院前来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琅琅的读书声在这条有着2500年历史的河流边响起。

目前,区委、区政府围绕既定目标,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幅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群贤毕至、文化繁荣、社会文明、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漕运盛景”图,已经在淮安区的运河两岸徐徐展开。

(朱天羽 黄 洁 杨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