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5年07月15日

双肩担道义 一生勤为善

——记有为老人高毅

阅读数:919  

吴苏蓉

今年春天,我接到一项采访任务,采访对象是一位名叫高毅的老人,在周恩来纪念馆附近开一家名叫“如诗如画”的店铺。

沐着春光,我在“如诗如画”初见高毅。他个子不高,穿着朴素,整个人看上去却是干净清爽,气质很是儒雅。他冲我点点头,打了个招呼,声音也满是斯文。

谈起来,知道高老是共和国同龄人,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年轮》,主人公都与祖国同岁,经历丰富,也是很有故事的一代人。1968年,高老参加工作,在辽宁锦西化工厂担任会计,工作的认真与严谨让他成为单位的青年标兵、全市职工代表。1976年,他响应号召,回到老家做了一名农民。他做过村支书,当过文化站站长,上世纪80年代进了县文教局,一直干到退休。

高老说,他从小爱看书,学业因为文化大革命憾然终止,但他从未停止在书海中追寻的脚步。每次从辽宁回乡探亲,都会经过南京,新街口那边的书店他是必定要去的。有一次,一位营业员见他貌不惊人、衣衫陈旧,便对他翻阅书籍大是不满,在他翻到第三本书时终于忍不住驱赶他。

他性格虽然温和,但终是忍不下这口气,留了回家的路费,将剩下的几十元全部买了书。因着这样的爱好,家里日积月累,俨然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图书馆。

书,不仅是他人生的伴侣,也塑造了他与常人不同的观念。因着多年书海的浸淫,他明白知识改变生活和命运的重要,也对家乡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产生无法抑制的悲悯。上世纪80年代初,他受组织委派到席桥乡熊胡村帮扶,除了带领五组的群众改土治水,开展正常的工作,他从自己并不高的工资和积蓄里拿出一部分给群众发放上工补贴,见五组的农业器具落后,又掏钱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又自筹资金20多万元,为家乡茭陵建造了一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征地、建房屋、盖猪圈和禽舍他均亲力亲为。他捐出2万元和大量科技书籍,引进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堪称江苏省农民教育的典范,其经验在国家级刊物上刊登,省教育厅还在该校召开了现场会。更不必说平时,他不计回报地为乡亲们购买各种农药、化肥、籽种。

新世纪伊始,高老有感于乡镇教育设施的落后,孩子节假日无书可读,不少留守儿童无人管束,甚至有个别走入歧途。他很是痛心,几番思量后,决定开办一个校外辅导站。他说服了家人,花费30多万元翻建老家房屋,举债办起了“艳春园”文化大院。文化大院占地面积1800平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园内是优美的园林建筑,花木林荫,池塘鱼戏,长廊和厅堂陈列村史族谱及宣传展板,两间图书阅览室、一间藏书室,两间文体活动室、三间棋牌活动室,还有一间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室,平时来这里休闲学习的老人孩子络绎不绝,村里的风气为之一清,连东高小学每个班的阅读课都在文化大院开展。

文化大院初始并不为人熟知,还是区里的机关干部到高荡村调研,偶然发现很多村民都在看书,询问后才知道书是在文化大院借的,高毅和文化大院的名声这才不胫而走。现在淮安区一些部门和附近村镇都在这里挂起了牌子,成为品牌宣传阵地和对外窗口,这几年上级纷纷授予大院各种荣誉:省关工委“校外辅导站”示范站、省妇联“全省示范妇女儿童之家”、省文化厅“全省百家农家书屋”,今年内还有两个奖:省政法系统“全省法治教育示范点”、淮安市科普教育示范点。

数十年的光阴,高老从不虚度,从自我的完善,到惠及百姓的资助,他在经济上从未曾富裕过,在精神上却从不匮乏。生而求道,道即为善,他用书生的意气下出了一盘让人惊叹的棋,人生从而成了清音流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