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8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社会
2020年08月01日

从“迷彩绿”到“检察蓝”,不变的是初心

阅读量:1051

本报通讯员 杨伟

在县检察院,提起刘文林的名字,无人不对这位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伸出大拇指,并因其精湛的网信技术,亲切地称呼他为“刘大师”。可谁曾想到,这位整日与网线、路由器、无人机打交道的“技术控”,竟然是出身于火热军营中的一位“白大褂”。

1973年7月,刘文林出生在特庸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希望他能够读书有出息,而他从小最大的梦想则是参军报国。

高考时,刘文林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入了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后更名为陆军军医大学),成为了一名军医。绿军装和白大褂同时在身,他感到了无比的自豪,终于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在校期间,由于学习刻苦、表现优异,刘文林先后受嘉奖一次、荣立三等功一次。当时学校与西部贫困地区结对帮扶,刘文林资助了一位藏族女孩,女孩在信中告诉他:在她的家乡,缺少医生和老师。这封信点燃他内心的“高原梦”。毕业那年,他主动向学院提出要求到西部工作,开启了令人难忘的七年青海“高原生活”。

在青海期间,他先后在某部卫生队和位于海拔4700米戈壁滩上的解放军第二十二医院工作。高原反应、饮食习惯、工作环境等等,对他都是巨大的考验。但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有一个声音在告诫他不要忘了初心,最终他咬着牙关坚持了下来。“上午接诊、下午看病换药、晚上写病历、夜里随时急诊。”这是他每天的常态,在这样的节奏中,他先后参加了多次疑难危重病例的抢救和救治,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国家建设青藏铁路,他作为医疗组成员,有幸参与了原铁道部领导和专家组来青海选址调研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

2003年,随着所在医院改革,他自觉服从大局,主动提出复员转业,脱下“绿军装”“白大褂”,放下“手术刀”,默默背起行囊,依依不舍告别部队,从青海湖回到了黄海之滨的家乡,进入家乡县城检察院,成了一名技术人员。

办案中,为当事人量血压、听心跳、做检查,他严格按照医生的标准做细做实,解除办案干警的后顾之忧。在办理一起职务犯罪案件时,嫌疑人邹某忽然腹痛腹泻,虽然病情不是很严重,但是他依然为其做了仔细的询问和检查。凭着多年的经验,他判断其存在患有严重疾病的风险,随即,邹某被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最后邹某被确诊为患有“急性胰腺炎”。当邹某了解到此病的危险和极容易误诊引发危险的情况后,心存感激,出院后不仅让家人专门送来锦旗表示感谢,此后更积极主动配合调查。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凭着军人的那股拼劲,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十多年来,他先后协助参与了1000余件文证审查、检验鉴定案件,从中发现了错误鉴定28件,相关意见被刑事检察部门和法院采纳。

主持技术室工作的这些年,正是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刘文林带着技术团队,先后协助相关部门高质量完成检察办案工作区、“两法衔接”平台、网呈会议系统等一系列重大网信建设任务,技术工作连续多年位居全市检察院前列。

今年疫情期间,刘文林主动加班加点,在去年底全市基层检察院首家建成高仿真远程视频会商系统的基础上,在最短时限内建成协作式网呈远程审讯、华为智慧屏远程庭审、小鱼易联远程告知系统并投入使用,为保障抗疫、办案两不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工作成绩突出被上级院推荐参评“全省检察机关网信建设先进个人”。同时,他协助院新媒体工作室发布防范涉疫违法犯罪信息,确保疫情期间普法宣传不“掉线”;积极加入“蓝纸鹤”志愿者服务团队,主动参与城乡基层疫情防控工作,向相关镇区捐赠口罩。

时光交替,岁月如歌。转眼间,刘文林已在检察机关近二十年。回顾从“迷彩绿”到“检察蓝”的转变,刘文林总是对周围的同志说:“只要祖国有需要,我必将竭尽全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