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11月05日

淮安古邗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阅读数:2834  

徐爱明

邗沟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工运河,是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2500年来,邗沟历经沧桑,其大部分河道已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但也留下了古老邗沟的原始遗存。淮安新城作为邗沟源头之一的末口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是淮安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淮安运河文化的独特之处。本文就淮安城区境内的古邗沟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谈点个人浅显看法。

一、古邗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邗沟开凿后,长期以来一直是江淮之间的唯一漕运通道,空间地位十分突出,导致末口一带经济繁荣,商旅辐辏,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构成了丰富的邗沟文化遗产。

(一)水利遗产

1.河道。历史上,邗沟有“十三变”之说,但在淮安区范围内,邗沟运道的变化不是太大。明朝初年,陈瑄开凿清江浦后,彻底改变了邗沟运道的方向,里运河至末口附近的邗沟运道弃置不用。邗沟运道是邗沟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包含河道、水柜、河口三大部分。河道主要是邗沟所经之地的河段和支流;水柜是为运河提供水源的湖泊和水塘,运西湖群诸湖皆为邗沟沿线水柜;河口是河道与淮河交汇的入口——末口。邗沟运道衍生出邗沟文化遗产。

2.堰坝。邗沟上最早的埭堰是北神堰,也是中国最早的埭堰。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之际,淮河水低于邗沟水,为防止邗沟水下泄入淮,于邗沟与淮水交汇处之末口兴建北神堰,船只翻过此堰进入淮河。北宋初,改北神堰为石闸,以利转运。后在淮安邗沟周边先后建有淮安、满浦、南锁以及仁、义、礼、智、信等11座堰坝。

3.船闸。宋维熙初(981年),乔维岳出任淮南转运使,治理淮河,建设船闸、桥梁,使淮河漕运畅通无阻,西河船闸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闸。宋初,淮安城运河有南、北二闸,南闸位于香桥,北闸位于天妃宫附近,二闸危险异常,过闸者多祭神求庇护。明洪武九年(1376年),于淮安城南门漕河东岸建砖闸1座,由菊花沟东北通淮。次年,又建新城上、下二闸,上闸在城北,下闸在新城内,二门相接,内通菊花沟,外通淮河。

4.船坞。由于船只要依次盘坝入淮,地处末口南侧积水洼地就被改造成屯船坞。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古迹》记载:“屯船坞,即今联城地,古无联城,今马路池、陆家池诸处,皆昔日粮艘屯集之处。后筑城乃空,建二水门以便帆樯出入,故号其门曰天衢门。右有隙地桃花营,皆昔之歌楼舞馆也。”光绪《淮安府志·古迹》亦有类似记载。后来,基于屯船坞形成的“桃花迎春”之景,被列为“楚州十八景”之一。

5.末口。末口又名北口、山阳口,是为邗沟北延的最末端,在淮安府城北五里。《明史》卷85《运河》载,黄河夺淮后,古末口淤塞,漕粟货物至淮安,全靠陆运以达清河,劳费甚巨。永乐十三年春,平江伯陈瑄来淮督漕,采纳故老建议,废山阳城东的老运河,开凿清江浦,至马头镇,由鸭陈口入黄河北上。清江浦的开凿,导致运道的改变,“饷道大通,邗沟遂绝”(《治水筌蹄》)。

(二)建筑遗产

1.新城。新城为元末史文炳守淮时所筑,原为土城,明洪武十年(1377)指挥时禹“取宝应废城砖石筑之”,后来各个朝代屡有兴修。新城周长“七里零二十丈、高二丈八尺,东西径三百二十六丈,南北三百三十四丈”,有城门5座:望洋、览远、迎薰、拱极、戴辰,门各有楼,东西有子城,有角楼4座,窝铺48座、雉堞1200垛;有水关2处:北水关即古末口,南水关在新城南门西边。

2.大河卫指挥使司署。明洪武二年(1369),大河卫设于淮安,大河卫指挥使司位于淮安新城颁春坊。洪武十年(1376),指挥时禹增修。正德初年,指挥崔恩进行重修。卫署建有前门1间、仪门3间、正厅5间、后厅5间、司房东西各7间、穿廊3间、厨房3间、经历厅3间、后厅3间、穿廊3间。明朝末年,大河卫指挥使司署改为藩镇府。

3.新城藩王府。明末,刘泽清开府淮安,磊治藩府,府第的规格类似王府。甲第宽敞,门馆壮观,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花园曲渠,高屋深墙,剑卫林立。刘泽清在淮安期间,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日拥四方抢夺的良家妇女,无节制地喧乐。刘泽清遁逃后,无人居住。清顺治三年,添设漕运部堂与漕扶,遂以藩王府为署。

4.镇海金神庙。隆庆五年(1571),王宗沐就任漕运总督后,筹备试行漕粮海运工作,朝廷敕建金神庙。金神庙位于淮安新城东门外下关镇海庄。建成后的金神庙,“为内外台门二,前后厅堂、寝殿凡八楹,而左右夹室、斋房与之相称”,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金神庙有门子“常川看守”,有额定的经费“买办猪羊祭品”,“每岁开船漕司亲行致祭”。翰林院编修陈栋特作《淮郡镇海金神庙记》以记之。

(三)聚落遗产

1.淮安城。邗沟开凿之初,淮安尚未形成市镇。直到秦汉之际,淮安才初具规模,而这恰恰与淮安所处邗沟的地理位置、交通优势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淮安,是军事重镇,充当了军事堡垒的作用。隋唐时期,淮安成为“淮水东南第一州”。宋金交争时,淮安再度成为“兵马走廊”。到明代中后期才最终定型,形成了“三联城”的格局。三联城是淮安的重要特色。淮安集中地体现了运河官场文化,淮安成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河道治理中心和淮北盐集散中心。

2.古镇。邗沟开凿以后,在邗沟的两侧形成了较大的人群聚落,原名北辰镇,新城建立后,北辰镇一分为三:东为下关、西为河下、中间为新城。河下距旧城仅2公里,明清时是淮北盐集散地,繁盛异常,成为重要商埠,素有“进士之乡”之称。2002年7月,河下古镇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评定为首批全国30个重点保护历史街区。下关位于邗沟以东、淮河以南,下关人多以盐业、漕运为谋生手段。明代初期,淮阴驿、淮安递运所设于下关,漕船入淮河的仁字坝、义字坝,亦在下关,下关最为兴盛。2012年,下关被整体拆迁改造,并作为淮安区新城市的中心。

3.新罗坊。唐代楚州地处近海,位于邗沟、淮河交汇之处,是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贸繁盛的港口城市。唐代东邻朝鲜、日本等国与中国政府的正常交往,往往都从淮河进出。特别是民间文化交流、经济商贸、交通运输方面,出入淮河更为频繁。新罗人的主要职业是造船、航海和海上贸易,楚州成为沿海一带新罗人的社会中心,他们以楚州为中心向海州、胶州、登州、如皋等地散开,创造了灿烂的楚州文明。

二、古邗沟文化遗存的现实困境

1.古邗沟文化遗产保护层次较低。邗沟作为线性文化遗产,文化类型繁多,状态各异,既有河道、埭堰、船闸、船坞等水利文化遗产,也有城墙、官署、民居、祠庙等建筑文化遗产,还有古城、古镇等聚落文化遗产。现阶段,淮安区古邗沟文化遗产中,除古末口遗址被列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外,邗沟故道、屯船坞等其他的物质文化遗产,均未被列为淮安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与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层次极不相称。

2.古邗沟文化遗产传承力度不够。在内涵挖掘上,过度注重挖掘文化遗产的文物价值,而往往忽视了对遗产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内容的解读;在文化宣传上,对古邗沟文化宣传得不够,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由于邗沟故道的变迁,以及战争、洪涝灾害、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古邗沟文化地面留存较少,致使挖掘、研究、传承没有到位。

三、古邗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一)分类保护

古邗沟文化遗产丰富,很多遗产因种种原因在地面上已经消失,留存下来的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挖掘、保护古邗沟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1.对于留存的文化遗产。鉴于末口遗址的现状,宜于扩大遗址范围,整治周边环境,拆除私搭乱建。对于影响邗沟故道风貌的建筑物应实施搬迁、拆除,划定建控范围,提升保护的层次与级别。针对邗沟故道的现状,首先是要为邗沟故道正名,把运粮河改名为邗沟故道,或者古邗沟、邗沟古道,并打通邗沟故道与周边水系的联通,保证河道畅通。其次是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周边环境,将邗沟故道真正建设成为滨河空间。

2.对于新发现的文化遗产。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在邗沟故道周边,陆续挖掘出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如:2017年7、8月,在末口遗址南侧,发现南宋水工建筑物;2020年5、6月,在古邗沟周边的新城区域发现清代中期疑似大河卫指挥使司署以及疑为明代新城南水关遗址,这些建筑遗址、文物皆为邗沟的历史见证,是古邗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完成挖掘、考证工作,应立即予以适当保护、开发、展示。

(二)适度开发

1.适度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多种功能,比如教育功能、文化记录功能。很多功能都需要展示,而适度开发则是最好的展示形式。因此,就末口遗址、邗沟故道、大河卫指挥使司署而言,要加强古邗沟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要高标准修订古邗沟文化遗产建设规划;要搞好古邗沟文化遗产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划定的保护面积征收土地,修建棚亭,就地展示性保护。

2.开发一定要适度。古邗沟文化遗产的开发要适量,不能过度,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不能一谈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就往往以为是片面地发展经济,只要是能吸引眼球的、有卖点的文化遗产,就过度放大,过度扩张,注重了“开发”,忽视了保护,缺乏生态、人居、环境、经济方面的平衡与协调,求大、求全,求快、求进,结果,不单是造成财政的耗费,更重要的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反之亦然。

3.适度开发要突出特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均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风土人情,与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不可能一模一样,必然存在不同之处,而这就是特色。如果能从自身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之中找出自己独有的东西开发为特色项目,肯定会有市场,关键是要找出有价值的卖点。淮安有自己的底蕴与迷人之处,要“扬长避短”,以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特色为基础,融合自然景观、建筑特色,发展本土的特色文化,加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吸引力,这是城市文化遗产发展的根本。

(三)综合展示

1.保护性展示。根据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和保存情况可以采取维护、加固、修复等手段,从而达到“保存现状”或“恢复原状”的目的。比如末口遗址、邗沟故道,可以采取加固、修复的方式进行露天保存和展示,从而展现古迹遗址及其环境的原始状态。对于地下、水下的遗迹、遗址或一些不宜露天展示的文化遗产,可以采用厅、棚、地罩等设施进行覆盖保护和展陈。对于南宋水工建筑物,位于地面以下,可以在历史遗址上修建展示大厅,或者采用地罩式保护和展示,对水工遗物进行保护和展示。

2.利用性展示。文化遗产的再利用和历史场所功能的重置是遗产文化内涵的表达,是遗产地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南水关建筑遗址是明朝初年形成的、在邗沟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水工建筑,经过数百年变迁,已湮没地下多年。今年,随着附近河道的整治,渐次被挖掘出来,可以对之进行修复,恢复水关功能,使其重新焕发浓郁的文化魅力。有些文化遗产的历史功能已经衰退或完全消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手段加以再现。对于历史功能已经消失并且没有必要恢复或无法恢复的遗产地来说,考虑到其再利用的要求或发展文化旅游的需要,可以植入新的功能。

3.传播性展示。博物馆是传播性展示的重要形式,可以建立专门或专题性质的邗沟博物馆,对邗沟故道及其周边出土的文物、建筑构件残片实物进行展示,也可以对历史文献、历史图片等进行展示。邗沟是大型工程类遗产,继而由此衍生出聚落、建筑、桥梁、堤坝、涵闸各类次生工程以及相关文化符号,如果将景观与博物馆融合,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综合游览场所,能够大量吸引游客,带来文化和经济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