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06月12日

“庆祝建党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英烈雄风 铁血丰碑

——从《大胡庄·1941》论大胡庄战斗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阅读数:12648  

于兆文

本文作者(左三)与黄克诚大将女儿黄楠(左四)等合影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深入挖掘淮安区作为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传承、弘扬淮安区红色基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加强党史的宣传学习,淮安区社科联、中共淮安区委党史工委共同举办了“庆祝建党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征文活动。本次征文从2021年2月20日起至4月9日结束,共收到征文72篇。现将部分获奖作品予以刊登,希望更多的社科工作者牢记初心,同心向党,献计献策,为更好地服务淮安区红色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作出贡献。

一、前言

2021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在党的百年征程上,有许多仁人志士、革命英烈为着人民的幸福,为着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在中国抗战史上,淮安曾经发生了一场气吞山河的战斗——大胡庄战斗,这场战斗中,我新四军二连83人,除一人幸存外,其余82人均壮烈牺牲。这段历史,湮没在尘世中,至今已整整80年。前不久,以大胡庄战斗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大胡庄·1941》出版。今天,我们通过此书,和大家一起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二、大胡庄战斗为什么鲜为人知

(一)淮安大地上的两场战斗

新四军三师在苏北抗战时期,全连整建制牺牲的有两个连队,一个是淮阴刘老庄战斗中牺牲的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一个是淮安大胡庄战斗中牺牲的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同样发生在淮安大地,同样牺牲82人,一个青史留名、家喻户晓,一个湮没尘世、藉藉无名。

我们先来看看刘老庄战斗。

1.刘老庄战斗

1943年春,侵华日本军队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残酷“扫荡”。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11路合围驻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奉命组织防御,掩护主力部队和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后,全连陷入日伪军重围。虽经数次突围,均未成功。四连82名官兵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率领下,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

战后,三师七旅重新组建四连,并将该连命名为“刘老庄连”。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先后撰文表彰。后建立了刘老庄烈士陵园。

2.大胡庄战斗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1月20日,中央军委下令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我八路军五纵整编为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3月,根据上级命令,为了配合兄弟部队反击日伪对盐阜区“大扫荡”,三师二十四团从皖东北出发,到阜宁羊寨南杂姓庄一带归建后,奉旅部命令到苏家嘴(苏嘴镇)一带集结。为保障大部队安全休整,团部命令一营二连轻装活动于废黄河两岸钦工、茭陵一带,担任对淮阴、淮安、涟水方向敌人的游动警戒。

4月26日拂晓,七八百名日伪军突然包围淮安茭陵乡大胡庄。二连指战员在副营长巩殿坤、连长晋志云的率领下迅速展开反击,利用旱沟、院墙、巷道、房屋顽强抗击,先后打退敌人三次冲锋。后敌人施放毒气弹、燃烧弹,二连指战员在烈焰中反复冲杀,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这次战斗,二连共击毙日伪军170余人,83名指战员仅重伤员刘本成在尸堆下幸存,其余82人均壮烈牺牲。

(二)两场战斗价值比较

大胡庄和刘老庄这两场战斗,应该是苏北平原上高高耸立的两座抗日丰碑。从战史研究上看,其实,大胡庄战斗价值比刘老庄战斗还要强。

1.从发生时间来看

大胡庄战斗比刘老庄战斗发生的时间早。大胡庄战斗是1941年4月发生的,刘老庄战斗是1943年3月发生的。大胡庄战斗比刘老庄战斗要早约两年。

2.从敌我双方背景来看

战斗地点都是两淮地区,但侵略者的背景不同。这两场战斗虽同为新四军三师所属连队的独立行动,但两场战斗发生时,侵略者的背景是不同的。大胡庄战斗发生时,日本法西斯正处于鼎盛时期,反动气焰十分嚣张;刘老庄战斗时,日本法西斯败局已定,其侵略战争的气焰已成强弩之末。

从根据地情况来说,1941年,淮安县党的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还不健全,只有两个区委和区署(钦工、顺河),还没有正常的乡村政权,只有秘密党组织和自卫队,所掌握的行政资源极其有限,敌情、民情和政情都很复杂。而1943年,共产党在苏北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地区、县、区、乡、村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已经健全,根据地已较巩固。

3.从战因来看

大胡庄战斗完全是一场意外的遭遇战,为了地方政权的安全和完成师团前哨游动警戒的特殊任务,二连不能突围和避战,只有血战到底。

刘老庄战斗发生前,我地下党员刘正宽已经把日伪将要扫荡六塘河以南的情报送达我淮海区党委。我淮海军分区接到这一情报后已下令辖区内所有人民武装撤离六塘河以南,在刘老庄的四连也接到了这一命令,但因故迟缓了一下。如果当时四连如果抓紧撤到六塘河以北这场战斗就可以避免了。

4.从惨烈程度来看

两次战斗都经过包括白刃战在内的残酷拼杀,其中大胡庄战斗中,敌人还使用了毒气弹和燃烧弹。“刘老庄连”82名干部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大胡庄连”83名干部战士,除一名战士被毒气熏昏后躺在战友的遗体下得以幸免,其他82人都壮烈牺牲,其中,奄奄一息、宁死不屈的重伤员,被敌人架在山芋窖口活活烧死;被毒气熏昏、中弹昏死的伤员被敌人冷水浇醒,个个宁死不降,最终被押至涟水北门,高呼口号英勇就义。这样坚定的政治信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为什么大胡庄战斗一直不为人知

同样都是新四军三师属下一个建制连。“刘老庄连”是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大胡庄连”是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同样是淮安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多年来,刘老庄战斗和“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得到了媒体广泛宣传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而大胡庄战斗和“大胡庄连八十二烈士”的事迹,一直湮没在尘世中。

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党史征集委员会主任的王阑西同志到淮阴检查工作。他向淮阴党史工作者传达了一个重大信息:此次离京前曾会晤抗战初期任三师师长、苏北区党委书记的黄克诚同志。黄老不仅对苏北和苏北人民有着很深的怀念,而且还交待了一件具体事情,那就是把1941年春发生在淮安县高(茭)陵的大胡庄战斗搞清楚。王阑西问黄克诚将军,为什么刘老庄战斗在全国那么有名,而大胡庄战斗一直默默无闻呢!黄克诚说:“当时是我没让宣传。”

黄克诚为什么不让宣传?原因有三:

一是皖南事变的阴影并未在指战员心中完全退去,部队士气低迷,如果过多宣传,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当时没有让宣传。

二是苏北根据地尚在创建初期,由于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时间较短,根据地的基础还很薄弱,人民群众对八路军、新四军缺乏足够认识,抗日热情尚未高涨。此时,较多宣传惨烈的大胡庄战斗,显然不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是黄克诚个人问题。刘少奇、陈毅黄桥战役胜利后,想一鼓作气、速战速决打曹甸战役,黄克诚不同意,后打16天,双方伤亡较大,形成胶着状态,要黄做检讨。这时候,发生了大胡庄战斗一个连被日本人消灭,他坚持不让宣传。

对比发生在1943年的刘老庄战斗,1943年时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各级党组织和地方政权组织都已较为健全,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中华民族抗战必将胜利的信念已经深入到广大群众之中。并且此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已经由攻转守,成了强弩之末。此时对刘老庄战斗展开宣传,有利于激发指战员的战斗意志,坚定抗日到底的决心。

文革中劫后余生的黄克诚想起了大胡庄战斗。1981年在北京一次会议期间,向江苏省委负责人提及:“抗日战争中,三师在苏北有两个连是整建制牺牲的,其中一个在大胡庄,至今一点纪念设施还没有。”大胡庄战斗才再次被引起重视。

1987年,淮安县人民政府在大胡庄战斗遗址北侧建立起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园内栽植了由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胡继成(原新四军八旅二十四团团长)和本地干部群众捐款购买的松柏。2012年,大胡庄烈士陵园列为省“慰烈工程”重点项目,拨款800万元,对其进行重建。

现陵园占地总面积32亩,配套建设了停车场、祭奠广场和陈列馆。新建的纪念碑型模拟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高3.5米、碑身全高16米,壮观大气,正面雕刻着原新四军三师八旅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吴信泉将军“大胡庄战斗八十二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烈士遗骸于2012年经淮安区文物部门发掘清理,在纪念碑后侧重新安葬。

三、《大胡庄·1941》的价值探究

(一)写作背景和内容概要

1.写作背景

这要归功于淮安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区领导指出,当年这些十八九岁、二十岁左右的年轻战士,把生命留在了淮安大地上,最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作为淮安人,我们觉得对不起他们。淮阴刘老庄82烈士事迹已经拍成电影,“刘老庄连”也家喻户晓,而同样壮烈的“大胡庄战斗”至今还鲜为人知,亟需作家将这段历史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整理挖掘出来,告慰烈士,教育后人。于是,在区主要领导的全力支持下,这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大胡庄·1941》得以应运而生。在大胡庄战斗80周年前夕,长篇小说《大胡庄·1941》首发式暨纪念大胡庄战斗80周年座谈会在淮安区隆重举行。省市区和部队老领导,新四军三师将士子女代表,大胡庄英雄连所在部队,江苏大学出版社,部分党史研究专家、文艺界代表,中央、省、市、区部分媒体近百人参加活动。

2.内容概要

1941年,曾在1928年组织横沟寺暴动、打响苏北农民武装起义第一枪的赵心权等人回到淮安北乡,组建了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装,大胡庄农民走上历史舞台,建立了第一批村级自卫队和秘密党组织。小说从1941年正月里的一声枪声写起,向读者呈现了大胡庄当时受剥削人民的生活景况。更以一场天灾开掘主题,朱小凤放牧的耕牛被雷电击中,从而引发了一场“祭牛”风波。小说以此生发开去,一步步引发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人民在抗争中觉醒、在觉醒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的过程。就在这个春天,新四军某部二连的83名指战员来到了大胡庄,一场惊天动地的遭遇战在此发生,留下了一幕慷慨悲壮的英雄史篇。

小说以抗战时期“大胡庄战斗”为背景,将轰轰烈烈的苏北老区革命斗争史和新四军二连的英雄史诗融于一体,置放于“大胡庄·1941”这一特定的时空里,以平民化的小切口、低视角,将这三条线索交织贯穿,引领读者走进1941年的大胡庄,在不事张扬、波澜不惊的故事陈述中,蕴含着宏大的叙事主题,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价值探究

1.首次以长篇纪实小说的形式将一段尘封80年的革命历史公诸于世,填补了抗战史一段空白

这么多年,对于大胡庄战斗的研究文本很多,其中零零散散、道听途说的多,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本书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走访查证,终于以一段长篇小说的形式揭开了这段尘封了80年的革命历史。正如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毅说的那样:“《大胡庄·1941》作为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再现大胡庄战斗这段尘封了整整80年的革命历史的文学作品,她的出版恰逢其时,是我们缅怀英烈精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庆祝建党百年的一份珍贵礼物,填补了抗战史一段空白。”

2.首次全景式还原了大胡庄战斗的始末过程和根据地人民抗争觉醒

因为种种原因,大胡庄战斗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前对大胡庄战斗的过程,各类回忆文章是语焉不详,甚至模糊不清、不细不实,通过大量寻访与资料查阅,《大胡庄·1941》全景式还原了战斗全过程:先后击退敌人三次进攻,然后敌人实施毒气弹、火攻;从凌晨四点多打响战斗,到下午一点多结束战斗,历时九个多小时;其间穿插了冲出去报信、地方武装及新四军主力增援等等。全景还原和再现了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新四军战士气贯长虹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41年淮安县委也刚刚恢复不久,全县乡级党支部基本上还没有建立,革命特殊时期,采取特殊办法,在党员集中的村和一些重点骨干村,建立秘密党支部。大胡庄当时在顺河区区长王一香的亲自指导下,在大胡庄成立青年自卫队,并建立秘密党支部,这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试点村。正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大胡庄人民走上了觉醒之路。

3.首次将淮安地方党史、文史与新四军二连军史、战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书中将淮安地方党史中的一批风云人物,如章学廉、赵心权、吴乐群、李凤、王一香、吉乐山、李成山、廉纯一等人,以及横沟寺暴动、淮安抗日宣传万人大会、淮安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基层党组织恢复重建、减租减息斗争、根据地“新旅”文艺运动、铲除黑摸会等重大事件,融入情节;将淮安众多的人文历史通过说书人的演绎穿插其中,彰显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将淮安大胡庄战斗、涟水黄炮楼战斗两大著名战斗的影响力在狱中巧妙交结延伸。

4.首次发现了日本国内参与大胡庄围剿的日军回忆资料和涟水公安局档案馆中珍藏的伪军头目供述卷宗

通过查阅资料与反复考证,首次发现了参与围剿大胡庄新四军的日军头目为日军陆军17师团54联队长,此人名叫冲静夫。据此,和淮安区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孙一峰同志一道,通过搜寻,在日本淘到了《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史》,书中有专门段落叙述日军对大胡庄新四军的讨伐扫荡。

同时,我们通过寻访,得知当年参与围剿的驻涟水伪大队长李树春,建国后在东北被抓,1958年在涟水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并枪决,我们在涟水公安局档案馆中找到了当年李树春的卷宗材料,以及证人王开志等人的供述材料。这些资料均为首次公开,极为珍贵,为《大胡庄·1941》的创作提供了佐证。

5.首次证实了敌人使用步兵炮等杀伤性武器情况

据日本《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史》记载,和伪大队长李树春供述,均证明了日伪军围剿我新四军时带了两门平射炮(九二步兵炮)等重武器;根据幸存者和见证者回忆,敌人还使用了毒气弹攻击,最后用燃烧汽油瓶实施火攻。

6.首次揭开了大胡庄战斗众说纷纭的“告密者”谜底

通过反复查证,弄清了大胡庄战斗发生的原委,系大胡庄恶霸地主胡明根、胡锡荣和涟水日伪秘探、杂匠沈玉仁合谋告密,敌人得知情报后,由联队长冲静夫亲自率领淮阴日军两个中队第十和第十三中队,和涟水第十二中队,以及涟水伪警备大队共计800余人,于夜间秘密至大胡庄进行围剿。

7.首次披露了17名战士被俘后宁死不降英勇就义的史实真相

烈士遗骸仅发现六十多具,还有十几具在哪里?

答案后来终于找到了。在涟水县公安局档案馆,我们看到了当年伪军大队长李树春的卷宗,还有证人王开志等人的卷宗,证明了有17名受伤和被毒气弹熏昏的战士,战后被敌人掳到涟水城,施以利诱,妄图让这些人投降,可惜敌人小看了我新四军战士。战士们个个绝食,拒绝投降,宁愿站着生,不愿跪着死,最后和涟水黄炮楼战斗被捕的同志,一同被枪杀于涟水北门,后被埋入乱葬坑里,浇上洋油焚毁。

17名战士被俘,他们最后是喊着口号英勇就义的,他们坚定的信仰,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殊为难得,是本书中特别绚丽的一道风景。

四、大胡庄82烈士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精神内涵

大胡庄战斗就像一座尘封多年的宝藏。近年随着沉积表面的尘埃逐渐拂去,其精神价值愈发显得弥足珍贵而光芒四射。大胡庄战斗精神,可以概括为:

1.万里征战、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

“大胡庄连”,是中共华北翼南党组织创建的冀鲁豫游击队和八路军115师344旅部分基层指战员组成的战斗连队。其中部分干部、战士是土地革命时期在冀鲁豫入党的老同志和参加过长征及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原十五军团的老红军。抗战全面暴发后,红十五军团整编为八路军344旅。1940年2月,344旅整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4月,二纵东进鲁豫与冀鲁豫支队等抗日武装统一整编。时鲁豫支队三大队营二连,被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新二旅六团一营二连(即后来的“大胡庄连”)。6月,二纵南下豫皖苏,与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8月初到达皖东北与先期到达该地的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六支队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9月,五纵队主力东进苏北,“大胡庄连”随团(二支队第六团)留在皖东北坚持斗争,先后参加了青阳镇保卫战等艰苦险恶的战斗。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八路军五纵队整编为新四军三师,二支队整编为新四军八旅,六团整编为新四军二十四团,二连为二十四团一营二连。1月底,张爱萍任旅长的新四军九旅回师皖东北,二连随团参加了协助九旅收复青阳镇等恢复皖东北根据地的战斗。3月,二连随团经淮海跨运河、盐河、废黄河赴阜宁杂姓庄带归建,后到苏家嘴一带集结。4月23日,二连奉命担任对涟水、淮阴、淮安一带日伪军的游动警戒任务,进驻大胡庄。4月26日,大胡庄战斗发生。实践说明,“大胡庄连”万里征战的成长战斗历程,就是一个由党创建、听党指挥、不畏艰险,一往无前、奋战前行的过程。

2.热爱人民、忠于祖国的高尚情怀

大胡庄战斗中的2连指战员,大都为20岁左右的青年,最大的30多岁,小的16-17岁,如刘本成、王孩儿等。这样年龄,对今天的年青人来说,有的正是校园窗前、求知读书的时侯,有的正是花前月下、谈情说爱的时节,有的正是娶妻生子、撑门立户的年岁,但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的安宁幸福,毅然告别父母亲人、妻子儿女,离开故土、舍小家为大家,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

战士们进村入驻后,主动帮助老百姓挑水、扫地、喂猪、喂牛做农活,购买老百姓的粮食按价付钱;战斗开始后,主动停止射击,让老百姓从枪炮连天的战场中转移出去。这和日伪军对老百姓残酷的烧、杀、毒、抢,形成鲜明对照,充分反映了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3.不畏强暴、敢于亮剑的英雄气概

参加本次战斗的“大胡庄连”,共有83名指战员(含副营长巩殿坤)。而从涟水出发1个中队有200余人,淮阴2个中队400余人,伪军1个大队有200余人,日伪军合计达800多人,总人数约为“大胡庄连”的10倍。再从武器装备来说,“大胡庄连”武器装备低劣。每人只有一支汉阳造79式步枪、一把大刀、3-4枚手榴弹和少量的子弹,全连只有3挺轻机枪。而按当时侵华日军的标准配置,驻涟水日军的1个中队约有2-3挺重机枪、9挺歪把子轻机枪,9个掷弹筒,每人1支三八式步枪,弹药充足,还携带了毒气弹和燃烧弹。再加上伪军1个大队的武器装备,“大胡庄连”根本无法与其相比。

但“大胡庄连”的勇士们,面对人员、武器装备敌我悬殊,占绝对优势而突然而至的敌人毫不畏惧、挺身亮剑、敢于叫板,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敢同一切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

在敌人的猖狂进攻下,圩沟炸平了、院墙炸塌了、屋顶炸穿了,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在血泊中。但勇士们英勇顽强,将各户间的墙壁打通相连成一个整体,灵活机动的打击敌人。对冲上来的敌人远的用枪打,近的用手榴弹炸,前面倒下了,后面顶上去。轻机枪手牺牲了,炊事员顶上去。

弹药耗尽,在敌人使用毒气弹大部分战土牺牲的情况下,面对冲到面前的敌人,他们奋勇跃起,用刺刀拼、枪托抡、铁锹铲、铁叉戳、菜刀砍、砖头砸、草垛烧,直到牙齿咬,与敌拼刺肉搏、殊死血战,先后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轮番进攻。

5.以身报国、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在敌人使用燃烧弹发起火攻,小西场浓烟滚滚、烈焰冲天、一片火海的情况下,面对敌人的战场劝降,勇士们以仇恨的子弹给予回答。当弹药耗尽敌人冲近身边时,有的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抱着敌人滚进火海,有的射出最后一颗子弹后任凭烈火吞噬掉自已。几位重伤的战土被丧心病狂的敌人担在火坑上活活烧死,没有一个人求饶、投降。更为可贵的是,被毒气熏昏和战斗中昏死状态的17名战士被敌人押至涟水大牢,他们坚持狱中斗争,最终在涟水北门高呼口号英雄就义。

(二)现实意义

大胡庄战斗已经过去80年了,但大胡庄战斗及其精神对我们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胡庄战斗警示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华民族那段悲惨屈辱的历史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民族振兴,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历史担当。

2.大胡庄战斗告诫我们,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的家,没有国,哪有家,国家强盛,是每个国人利益的根本保障。

3.大胡庄战斗教育我们,要珍惜今天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把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人民幸福永远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党的领导是我们高扬的旗帜。

4.大胡庄82英烈的战斗精神激励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畏艰险、奋力前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英烈雄风,铁血丰碑,大胡庄战斗精神光照千秋,万世永存,大胡庄战斗82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本文获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