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08月12日

重大战役中的淮安支前运输

阅读数:5535  

董树华

淮安处于苏北腹部,地理位置特殊,抗日战争时期的1944年3月,在淮安境内发生的车桥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苏中地区第一次大的歼灭战,是我军队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的著名战役。1946年10月和12月, 是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保卫和阻击涟水战役,是对国民党军队一次大的歼灭战。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10月至1949年1月的淮海战役和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是彻底打垮国民党发动派,解放全中国的大决战。淮安人民在支前运输方面,为重大战役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一、车桥战役中的支前运输

到抗日战争前夕,车桥仍是淮安境内的商业重镇。新四军、八路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后,1941年5月,将苏北划分为苏北、苏中两大战略区,车桥涧河以南地区属苏中区宝应县,车桥涧河以北属苏北区淮安县。1944年3月,发生在淮安境内的车桥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苏中地区第一次大的歼灭战,组织力量之强,投入兵力之多,战役时间之长,战果之辉煌,掀开了华东地区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役开始前,从涧河南到涧河北,在淮安县委和宝应县委的领导下,发动广大基干民兵和人民群众组成一支浩浩荡荡地支前大军。车桥战役期间,将船只全部集中停靠在马家荡、绿草荡和周围河道,船工们都吃住在船上,随时听候县区领导的调遣。当地群众用自家小船,将数千名指战员、若干军用物资从蒋营等地运抵车桥。1944年3月4日夜,张桥区委书记兼区长周兴率领二三十名民兵,在平桥以北、二堡以南这段运河大堤上,开沟挖塘,切断交通。在安丰区委的领导下,民工们切断了宝应到曹甸、车桥的大路,组织基干民兵在宝应到曹甸的公路沿线布置了许多岗哨,并配备通讯员,及时传递信件。安丰镇筹集粮食四五万斤、柴草上百万斤。

桥东北角吕舍日伪军据点周围的安丰、崔渡等几个乡镇的基干民兵,担负着防止和阻击敌人向泾口方向溃逃的任务。吕舍据点被攻克后,安丰区委书记兼区长杜文白率领基干民兵,从车桥北边绕道到车桥西南角破坏敌人的飞机场。为攻破敌人的碉堡,宝应县委动员了150多名身强力壮的基干民兵,组成加强连,把一门山炮拆开来,抬的抬,扛的扛,将这门山炮完整的运送到前线。3月6日清晨,芦滩战斗基本结束,季桥区基干民兵在区民兵大队长率领下,活捉躲在芦荡里的十几名日军士兵,创造了淮安抗战史上一次战役民兵俘日军最多的记录。

车桥战役打响后,淮安的担架队紧跟部队行动,随时听候部队调用。他们紧张而有秩序地忙碌着,担架队员们一面将伤员从阵地上抬下来,送到绿草荡畔,再由各乡镇用船只送过荡去,安排在后方战地医院及时治疗;一面将枪枝、弹药等物资送上阵地。车桥镇支前小分队全力以赴,他们除抬担架、照料伤员,及时抢修被日伪军炸毁工事外,还参与战地宣传鼓动工作。新四军攻击涧河北第一个碉堡时,支前小分队跟民工们一起呐喊助威,为战士们加油鼓劲。芦家滩打援时,淮安地方武装还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日军,季桥区朱桥联防队接到命令立即集合,到达指定地点埋伏。当第一批增援日军进入韩庄和芦家滩时,联防队员从敌人侧后奋勇出击,歼灭了一批敌人。

车桥战役共歼日军65师团72旅团一个完整山泽大队,歼灭日军官兵465人,歼灭伪军483人,从而使淮安、宝应以东纵横百余里地区几十万人民群众全部解放。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的消息,赞扬苏北新四军“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

二、 涟水战役中的支前运输

涟水保卫战于1946年10月19日开始,到11月1日结束;涟水阻击战自12月3日开始,到12月16日结束,先后各历时14天。为了保证这两场战役的胜利,支前运输不仅满足境内运送伤员、弹药,修路造桥和粮食、伙草等物资供应,而且负责外地粮食、伙草等物资的储备和转运工作。

战役开始前,县后勤司令部为解决苏中部队北移时受伤战士的安置与疗养问题,专门在泾口、临城两区成立伤员接待办事处,选派专门人员在办事处负责服务;组织民兵帮助部队护送伤员,运送弹药、饭菜等。

1946年10月,涟水保卫战打响后,全县上下开展了“一切为了前线”的支前活动,普遍订立支前公约。淮安人民为了取得涟水保卫战的胜利,不分前方与后方、男女老少、白天黑夜,倾其所能,保障前方的粮草等物资供应,开展破路、改造地形等迟滞敌人的行动。

为了保障主力部队通行和食宿供应,先后动员民工45429人次,修路170里;动员民工12014人次,造桥20座(内有小桥15座); 筹集门板3400副、板凳3478条,桌子338张,椅子756把、床175张。

战役开始后,盐阜区大量的支前物资都要经过淮安转运到涟水前线,为了做好前线10万部队粮草供应工作,县后勤司令部在南季庄(今复兴镇南季村)设立粮草供应总站。为便于粮食存储、转运,总站先后在蚂蚁甸、车桥、钦工、黄庄设立粮草供应分站。总站粮食来源是五分区后勤司令部指令盐城、阜宁两县调拔供应;蚂蚁甸、车桥两分站粮食由涧南的泾口、车桥、马甸等区调拨公粮供应:黄庄分站的粮食大部分由总站调运;郝渠、顺河调拨本地公粮补充供应给驻扎在当地的部队。秋天,粮草水运通道窑头河水位下降,支前粮草无法运到南季总站,淮安县委将粮站迁至小马庄(今复兴镇朱庄村)、任桥(今复兴镇任桥村)等地,草站设在窑头河两岸。为了保证粮食安全、躲藏敌人飞机的侦察与轰炸,想方设法对车船、存粮草点进行伪装。10月中旬,敌八十三师在顺河、茭陵一线由西向东推进,总站决定将几十万斤大米转运到马逻、吴码等地隐藏起来,苏嘴区委接到总站报告后,迅速组织2000多名民工,用一夜的时间将这批粮食全部安全转移。

在战役期间,总站和各分站除供应本地部队外,还要供应涟东的部队,共向前线供应粮食500多万斤、伙草1000 多万斤。战役初期,战场主要在钦工、顺河、茭陵一带,部队的粮草供应主要由所在地区乡负责,其他部队每天粮食5万斤至10万斤由总站和分站负责。随着战场转移,敌军占领茭陵后,粮草供应主要由总站和复兴、苏嘴两个分站负责。主力转移到涟东、涟西境内时,粮食伙草运输除窑头河用小船外,全部通过小车、挑子运送到前线。县支前司令部及时动员船只1050艘,动员各种车辆500余辆、挑子1000余副,分别建立组织建制,由县区乡领导和县交通局分任支前运输组织的领导。总运力为100万斤,其中船只运力80万斤、人工运力20万斤。敌我双方在马厂、钦工、季桥地区作战时,不分昼夜向前线运送物资。后期战场向北发展,茭陵、顺河、季桥一线被国民党军占领,运输队除了小车外,又组织1000余副挑子,随部队转移到废黄河以北。为转运战场伤员,全县组织以联防队员为主的精干担架队2500余副,战场在淮安境内时,全县共出勤担架达5000副。全县在支前期间共发展党员586人。在涟水阻击战中共歼敌4000多人。

在涟水阻击战中,淮安地方武装在县总队的领导下,县地下交通站和各区乡交通分站,他们经常派出小分队,全面了解敌人驻轧位置、兵力部署、工事构筑,并深入前沿阵地侦察敌情,为主力部队作战提供准确情报。国民党军队占领淮安王口、谢荡、徐荡一带,企图从顺河集以东转插向北,对涟水城形成包围态势,当时华东野战军部分集结在顺河集西、北地区,成为敌我争夺的焦点,由于地形熟悉、侦察深入、敌情准确,主力部队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涟水阻击战共歼敌9000余人。

季桥区季桥乡时廖村驻守着蒋军七十四师一个连。县总队带领季桥区地下交通站交通员,配合主力部队连续2个夜晚潜伏在时廖村外围,侦察敌情。由于对敌人的布防情况了解得十分清楚,制定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很快将时廖村守敌歼灭。

在涟水保卫战期间,地方武装坚持斗争不停歇,与敌作战20多次,主动袭击敌人10余次,割除敌人电话线2000多丈。并深入敌后抢运公粮5万斤并及时转移分散保存。

在后方,县支前司令部动员民工17408人、民船3142条、商船321艘、小车6222辆、牛车35辆、牛108头、驴2070头。动员常备民工2382人,把筹集的粮草通过溪河、涧河、渔滨河、窑头河运送至内地,把部队的伤员和被服等运到阜东县(现滨海县)。地方各级组织发动群众夜以继日的加工粮食,涧南地区用碾子、砻子加工大米,用石磨加工干面;涧北地区用磨子将稖头磨成糈子、麦子磨成面粉。在人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妇女、儿童、老人也争先恐后参加运输队,负责后方粮草转运工作。县粮草供应总站所在地南季尽管是一个小乡,在支前过程中共出勤担架队、运输队2000多人次。

三、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输

淮海战役的支前运输,淮安从 1948年7月开始动员准备,成立支前委员会,9月开始征收公粮、动员借粮,到全面实施支前工作。

1948年7月,淮安县支前委员会成立。8月,根据五分区支前司令部命令,共组织调动小车(手推车)5667辆、船只134艘(泾口区)、担架593副、挑子4510副、出动民工13410人,直接支援前线转运粮草物资。在后方,县支前委员会共组织调用小车(人力手推车)1366辆、挑子205副、平板车36辆、担架6副、船只980艘、牛12头、驴1178头,民工4723人。9月,调用小车(手推车)300辆、民工300人。10月,五地委要求淮安县将专署筹集的粮食从阜宁县运到淮阴,共调用小车678辆、驴骡584头、民工1262人。先后组织两批运输队伍将粮食运到前线,第一批组织民工1156人、勤务275人、干部118人,共1549人,运玉米10.8万斤、大米近73万斤。第二次组织民工1965人、勤务330人、干部138人,运玉米72万斤。

11月1日,组织小车(手推车)1700辆,驴250头,民工1950人、勤务232人、干部159人、共2341人。11月3日,组织担架50副、民工250人、勤务55人、干部37人,共342人支援前线。在后方,9、10月份,县支前总队动员修路民工达1.4万人次,造桥民工6872人次,共2.1万多人次。修建童营至凤谷村、车桥至苏嘴公路。10月后,动员民工2.5万人次,修路300余公里。

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后,县委要求各区委迅速动员党员群众支前。11月11日,县成立担架支前团,县委委员范万来任团长,县委委员李仲英任政委,以区为单位成立8个担架大队,共600副担架奔赴前线。11月12日,县支前总队动员小车4000辆、船346艘、民工5330人、勤务302人、干部233人,从阜宁单港转运大米到六分区。11月23日,接到五分区支前司令部紧急命令,淮安必须在三四天内组织挑子5000副、民工5000人、勤务537人、干部344人,共5881 人。接到命令后,各区立即进行层层动员与组织,相继按照县支前总队的要求组建支前队伍。

12月1日,淮海战役进入最后阶段,五分区命令淮安再动员4354人/挑子到阜宁单港集中,淮安县委和县支前总队立即进行紧急动员,动员民工3354人。12月2日,为解决前方民工减员和满足前方战斗需要,五地委要求淮安再次动员增加1000副担架。县委和县支前总队紧急动员后,各区乡又立即组织担架1106副,县成立担架团(五分区排序淮安为第四团),全团6个大队,担架人员2918人、勤杂348人,分队以上干部307人。

淮海战役从筹备到结束,前后近5个月时间,县委、县支前总队(支前委员会)按照五地委、五分区支前司令部的指示和通知,先后出动常备民工17647人,担架1171副、7368人,运输队员12757人、大车247辆、小车4228辆、船只546艘、挑子5184副,牲畜2327头。从淮安运到淮海战役前线粮食达455万余斤、运送火草达98. 5万斤;修造公路220里,修造桥梁4座,设立粮草中转供应站11个,为伤员服务7389人。直接支前民工8489人,干部1000人。提拔干部192人,其中区级15人、乡级36人、村级139人。发展党员1318人(其中在战役前线560 人)。支前结束后,共先后复员民工4081人、干部864人,立功受奖406人,被授予淮海战役纪念章的152人。

四、渡江战役中的支前运输

淮海战役刚刚结束不久,1948年12月9日, 淮安县城获得了第二次解放。为了响应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党中央决定发起渡江战役,从1949年1月15日起,支前开始准备,至6月上旬支前工作结束。

1949年春,为保证渡江战役粮草供应,五地委下达淮安40万斤粮食扩征任务,县委及时召开会议,将任务重点分配给石塘区20万斤、平桥区10万斤、丁澄区8万斤、郝渠区6万斤,明确征收重要意义和具体政策要求,不到一个月,4个区顺利完成下达的粮食扩征任务,淮城区虽没有下达任务,区委仍动员地主、富商交出粮食5万斤。

淮海战役时成立的淮安运粮处改名为淮安海运办事处。2月,办事处干部增加到159人,民工增加到600人,成立6个运输队,船工约2500人,船只900艘,运力达700万斤,华中支前司令部多次调配船只,从事内河运输,保证华野纵队1.2万人一个月口粮,华野十兵团4万人半个月粮草等。在渡江战役发起前,淮安与阜宁组建水运第五团,由阜宁县县长任团长、淮安县委副书记颜士庭任政委,两县各成立1个营,负责将徐州、邳县枪枝弹药用船运到扬州。

1949年1月20日,渡江战役支前工作正式启动,人民解放军准备渡江作战,华中6分区3个运输大队,共600副担架,随军运输。淮安广大民工齐出动,与淮阴区的支前人流汇集在一起,在离长江北岸的130多公里的运河堤上的扬清公路、乡村大道上,车轮滚滚、马嘶人喧、浩浩荡荡、日夜兼程的人民解放军和支前民工,开赴渡江前线,支前民工们不仅运送粮草、组织民船、组织担架、组织独轮车,还修筑沿途公路,搬运枪枝弹药、各种工具。

整过渡江战役期间,淮安支前运输先后组织、出动民工计27357人(其中常备民工10600人),小车3590辆,小挑子2577副,担架400副,木船1547艘(其中商船38艘),渡工730人,支援百万解放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这是淮安人民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尽其所能,尽其所有,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

淮安民工支前手推车运输队伍浩浩荡荡奔赴淮海战役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