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08月21日

“庆祝建党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这样壮烈牺牲的事迹在全军都是少有的”

——从黄克诚谈话看大胡庄战斗及82英烈群体特征

阅读数:3202  

孙一峰

1941年4月,随团从冀鲁豫南下华中,完成坚持皖东北根据地战斗任务,到苏北盐阜归建不久的新四军3师8旅24团1营2连(含副营长巩殿坤,以下简称大胡庄连),奉命在淮安县钦工、顺河、茭陵一代执行游动警戒任务。26日凌晨,在苏嘴镇(原茭陵乡)大胡庄遭到由日军联队长率领的驻淮阴、涟水日伪军800-900人的突然包围袭击。面对10倍于己,携有重机枪、步兵炮等重武器,装备精良突然而至的敌人,“大胡庄连”指战员无所畏惧、奋起抗击、英勇顽强、前仆后继,依托圩沟、围墙、猪圈、房屋等地形地物,沉着灵活地打击敌人,弹药打光了就和敌人拼刺肉搏,先后打退敌人数次进攻。进攻受阻,穷凶极恶的敌人又施用了毒气弹、燃烧弹。危急时刻,“大胡庄连”指战员有的冲入敌群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有的抱着敌人滚进火海,激战逾10小时,打死打伤敌人100余名,全连除一名战士刘本成被毒气熏昏倒在战士遗体下的血泊中得以幸存外,其余82人全部壮烈牺牲。最后牺牲的几名重伤员宁死不屈,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被敌人绑在树棒上横担在山芋窖坑口活活烧死,以身殉国。

大胡庄战斗惨烈至极,英烈事迹天地惊殊。但由于当时敌我斗争形势严峻,为了保护部队士气,大胡庄战斗没有宣传,鲜为人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克诚复出(先后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常务书记,曾任新四军3师师长),他十分关心并指示原中央党史征集委员会主任王阑西和江苏省委负责人(许某某)重视大胡庄战斗及82英烈的正名和纪念设施建设,还因自己眼睛不好,委托吴信泉(曾任新四军3师8旅政治委员、中央军委炮兵副司令员)为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题写了“大胡庄战斗八十二英烈永垂不朽”碑文。1986年,黄克诚病重住院期间,胡继成(曾任新四军8旅24团团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前去看望,交谈中他情深意切地对胡继成说:“新四军3师在苏北抗战期间全连牺牲的只有两个连队,一个是7旅19团4连(刘老庄连),一个就是你所带的8旅24团2连(大胡庄连),这样壮烈牺牲的事迹在全军都是少有的(见胡继成将军征战回忆《吹角连营》一书309页)。”黄克诚同志的谈话,同时给予“大胡庄连”和“刘老庄连”的事迹以同等的高度评价。但笔者认为,基于“刘老庄连”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举国景仰。黄老谈话的重点是对“大胡庄连”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在黄老心灵深处蕴藏了数十年的真情显现,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大胡庄82英烈在黄老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地位,是对大胡庄82英烈事迹精神的精准定位和对大胡庄战斗及82英烈事迹性质、特点、特征的精辟概括。

一、大胡庄战斗面临抗日形势的严峻性是少有的

1941年4月,正是世界法西斯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人民敌后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德意志法西斯积极准备进攻苏联。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并积极准备南下太平洋作战。武汉会战后,日寇放松了对国民党军队的正面进攻,加强了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清剿”“扫荡”。国民党制定了以“溶共”“限共”“防共”为主要内容的反共政策,在敌后强化与共产党搞摩擦、争地盘,继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击退后,又于1940年10月发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并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主席、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勒,在黄桥战役中受到我军沉重打击后,仍盘踞在兴化、曹甸等地,一有时机就对我根据地进行骚扰。1940年3月,汪精卫伪政权成立后,日本侵略者推行“以华治华”战争策略,大批国民党军队投降日本,包括泰州的李长江部、淮阴的潘干臣部、淮安的吴漱泉部,还豢养了大批密探、走狗,县城以上城市、大多数交通干线和重点乡镇都被日伪占领。“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从3月开始日寇就调兵遣将、筹集兵力,准备分头进击,歼灭新成立的新四军军部和盐阜地区的新四军,实现国民党顽固派在“皖南事变”中的“未竟之功”。“大胡庄连”的主要任务,就是警戒淮阴、淮安、涟水日伪的动向。

再从我方来说,新四军3师的前身为八路军五纵,刚从皖东北到苏北不久。由于进入时间较短,根据地尚不巩固,地方党组织和各级抗日民主政权还不健全;人民群众对八路军、新四军尚缺乏了解,群众性抗日高潮尚未形成;地方抗日武装尚未形成较强的战斗力,土匪、特务、恶霸地主、反动会道门到处进行破坏活动。我新四军处于敌、伪、顽、匪夹击之中,形势复杂。

二、大胡庄战斗发生的突然性是少有的

“大胡庄连”的前身,是1938年2月由华北冀南党组织创建的河南省清丰县抗日游击队。1938年6月整编为“黄河支队”1中队;1938年11月整编为冀鲁豫游击二支队1营2连;1939年3月整编为八路军冀鲁豫支队3大队1营2连,其间先后参加了收复清丰、奔袭金乡、定陶讨顽(石友三部)等重大战斗。1940年2月整编为八路军二纵队2旅6团1营2连。1940年8月,到达皖东北整编为八路军五纵队二支队6团1营2连。

1940年8月,五纵大部队进军苏北,6团奉命留下与皖东北地委一起坚持皖东北根据地斗争。2连随团先后参加了青阳镇保卫战等数十次大小不等艰苦险恶的战斗。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五纵整编为新四军3师,2连被整编为新四军3师8旅24团1营2连。

1941年4月,完成保卫皖东北根据地斗争任务后,24团经淮海,越运河、盐河、废黄河,到阜宁县杂姓庄回归8旅建制。不久,24团奉旅部命令进到盐阜根据地西部的苏家嘴(淮安县)地区集结。同时,旅部命24团派出一个连队到苏家嘴以西淮安县钦工、顺河、茭陵一带流动警戒,监视淮阴、淮安、涟水日伪活动。24团即派2连执行这一任务,为加强领导还决定1营副营长巩殿坤随2连行动。

4月23日,2连进驻大胡庄。因大庄圩较大、住户较多,为方便部队行动和警戒,4月25日移驻大庄圩西南方向200—300米处的小西场,并准备次日凌晨转移离开大胡庄。但意想不到的是,2连行动被敌探侦悉,报告了驻淮阴日军联队部。4月26日凌晨4时许,当2连开完早饭准备离开小西场时,由驻淮阴日军第17师团54联队联队长(冲静夫)率领,携有重机枪、步兵炮等重武器及毒气弹、燃烧弹的800—900日伪军已将大胡庄小西场重重包围。可以说,这是一场由敌人通过隐秘侦察、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后猝然发起的突然袭击。

三、大胡庄战斗中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性是少有的

大胡庄战斗,由于总体上敌人力量强大,我军力量弱小和敌人充分准备、我方又未能察觉,不仅使我处于极其不利的战斗态势,同时使我处于极其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比中。

其一,敌我参战人员数量对比极其悬殊。在大胡庄战斗中被围遭袭的新四军3师8旅24团2连指战员(含副营长巩殿坤)计83人。而参战日伪军,除驻涟水日伪军1个中队和伪警备大队外,还有由日军联队长(冲静夫)率领的驻淮阴日军步兵2个中队、重机枪1-2个分队、步兵炮1个分队,加上指挥、参谋、通讯、警卫人员,总数达800—900人。日伪军与新四军参战人数上的兵力对比超过10:1。

其二,敌我武器装备的对比极其悬殊。据刘本成同志回忆,大胡庄连从皖东北赴盐阜归建前,全团整编对武器统一分配,二连是营的主力连,配有两挺轻机枪,每人一支老套筒步枪、一把刺刀、四颗手榴弹,子弹尚严重不足。而据有关资料介绍,日军参战部队除步兵每人一支三八式步枪外,3个步兵中队应有27挺轻机枪,27具掷弹筒;1-2个重机枪分队应有重机枪4-8挺;1个炮兵分队有步兵炮2门,还有毒气弹、燃烧弹。由此可见,“大胡庄连”简陋的武器与日军的精良装备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水平层面。

四、大胡庄战斗过程的残酷性是少有的

据原伪涟水县警备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由伪县长担任)李树春被捕后审讯时供述,日军每次进攻时,首先用步兵炮和掷弹筒向新四军所在庄院内实施覆盖射击;一轮炮火射击停止,步兵冲近围墙时又向院内投掷手榴弹,相当部分新四军指战员即为日军炮火所伤。但大胡庄连指战员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用仅有的步枪、手榴弹和两挺轻机枪顽强抗击着敌人的进攻。又据日军《步兵第54联队史》记载,上午进攻受挫,午后日军联队长(冲静夫)亲临战斗现场,听取报告后,亲自组织调度兵力(火力),指挥进攻。气极败坏的敌人发射了毒气弹。 2012年,对烈士遗骸发掘时发现部分烈士遗骸呈绿褐色,有的烈士遗骸还保持着中毒时因呼吸困难双手卡着脖颈的难受姿势,证明了敌人曾使用毒气的事实。秦九凤等1982年在河南安阳访问大胡庄战斗唯一幸存者刘本成,还曾亲眼看到其手臂因毒气熏伤而留下的白色疤痕。在敌人猛烈的炮火和毒气攻击指战员大部牺牲的情况下,尚存的部分大胡庄连官兵仍顽强坚守着村庄的每一个庭院、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久攻不下,丧心病狂的敌人又放火烧屋,发射了燃烧弹。风助火势从村庄的北头烧起,大胡庄连官兵被迫向南边的农户转移,而敌人的机枪封锁了每个庭院进出的大门和农户间的巷道。战斗结束后人们发现,有的一个巷道口就躺着新四军战士的十几具尸体。部分受伤或被毒气熏昏的伤员被活活烧死在烈火中。战斗持续时间,应在10小时以上。

五、大胡庄82烈士牺牲的惨烈程度是少有的

面对敌人一次比一次猛烈的进攻,大胡庄连指战员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没有一个退缩,前面倒下了,后面顶上去,机枪手牺牲了,炊事班长顶上去,弹药打光了,就用刺刀拼、大刀砍、枪托抡、铁锹铲、石块砖头砸、牙齿咬……危急时刻,有的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入敌群,有的抱着敌人滚进火海。副营长巩殿坤,坚守在墙壁炸塌屋顶炸穿的墙角处,将枪中最后一颗染有鲜血的子弹射向来到面前的敌人后,被随之射来的燃烧弹的熊熊烈火所吞噬。

敌人经过逾10小时,付出100多日伪军伤亡的代价后,占领了小西场。他们穷凶极恶地对所有场所逐一搜寻,对所有伤亡人员逐一验身,对一息尚存的新四军指战员逐一补刀,对抱着日伪军滚进火海同归于尽的新四军官兵尸体砍手剁足。将几名神志清醒、拒不投降的新四军重伤员,捆在树棒上横担在山芋窖坑口活活烧死。面对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和死亡烈火的威胁,几名新四军重伤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以身殉国。

六、大胡庄战斗的深刻影响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少有的

大胡庄战斗,在保护了大部队安全的同时,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保卫了新生的淮安抗日根据地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提振了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大胡庄战斗前,小股日伪军经常下乡到抗日根据地“扫荡”“清剿”、烧杀奸掠,国民党顽军也经常骚扰。大胡庄战斗后,他们再也不敢那么“任性”。人民群众从“大胡庄连”身上看到八路军、新四军是敢打鬼子、真打鬼子。在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和八路军、新四军团结一心、不怕牺牲,一定能把日本鬼子打回东洋去。针对大胡庄战斗中所折射的问题,淮安县在刘少奇同志的亲自关心、指导下,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群众抗日团体建设、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建设,使根据地迅速得到巩固和发展。淮安抗日根据地很快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和新四军抗日反顽的堡垒地区,有力支撑了1941年夏、1943年春“反扫荡”,有力支持了车桥战役、“两淮”战役等重要战役战斗,为华中抗战、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胡庄连”82英烈的壮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一百年来所倡导、践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敢于同一切侵略者战斗到底的英勇气概。为深入敌后、艰苦抗战的新四军指战员树立了一个值得效行的英雄榜样,为中国人民塑造了一座不畏强暴、抗击外侮、威武不屈的丰碑形象。“大胡庄连”82英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和演绎了新四军铁军精神的精髓,为铁军精神的铸造贡献了自身元素。同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大胡庄战斗精神,这就是“不忘初心、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热爱人民、忠于祖国的高尚情怀,不畏强敌、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以身报国、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大胡庄连82英烈的不朽事迹和战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激励我们在强国、强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上披荆斩棘,永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