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11月11日

河北街寻古

阅读数:2478  

徐怀庚 文/图

河北街上的张氏中医宅(清代建筑)

在千年古镇河下北边的马路对面,有条街叫河北街。此街南北长2000多米,宽3米多。街两边有多条古色古香的巷子,有多幢明清年代遗存下来的民居等建筑,建筑上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有些建筑还是淮安市文保单位。

曾建有河北城(也叫三角城)

在淮安区河北街上寻访时,有多位七八十岁老人说,他们河北也和淮安旧城、新城、夹城一样,也有城墙,也是一座城,早于新城和夹城。现在还有南门口、大市口、小市口、茶楼口、嵇桥街等老地名。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扒河、挖沟、铺路、建房时,经常在地下挖到城砖、条石、木桩和各种铁兵器等。其中有一位老人讲:丁晏重修龙光阁就是挖河北城砖修的,《重修龙光阁记》中有记载。

丁晏(1794—1875),出生于淮安城内一个儒生家庭。他在《重修龙光阁记》中说:“盐河北旧有废垣砖圈,城外古红桥有废河石工,埋于深土。余请于当事,取以济工。掘地丈余,得古砖十余万个。大者重五十斤,小者亦十余斤,砖厚且坚,非今近所有。又掘土得大石七百余块,质重而色赭,工人谓石之最坚者。”丁晏当年让人挖河北城城砖,主要用于重修龙光阁等城内古迹,修好龙光阁后他还亲撰了《重修龙光阁记》。他讲的“盐河北旧有废垣砖”是可信的。“垣”本意为墙,引申为城。

“盐河北旧有废垣砖圈”,那么“盐河北”是指哪儿呢?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编著的《淮安简史》,明确注解“盐河(即原淮河山阳湾)北旧有废垣砖圈”。又怎么称盐河北的呢?淮河由草湾改道以前,为避山阳湾风险,盐运是从支家河通行的。改道以后,山阳湾已无风险,原河成了内河,盐船因从中行驶,也称之盐河。另明代《正德淮安府志》的舆图上明确标注河北镇有城。《续纂山阳县志·古迹》中也记有河北有三角故城(寻访中有人说此城当时处在黄河淮安段三角地带,也有人说城像三角形),清道光年间曾发现残碑,注明金明昌年造,并有监造者姓名。乾隆《淮安府志》也记载河北有城。

曾是两淮盐集散中心

在河北街寻访中,许多老人们都说,他们祖上几代人都是和“盐”打交道的,用船运盐的,用小车推盐的,用脊背背盐的,用肩膀抬盐的,还有在批盐所当公差做事的,更有叫卖私盐的。有人形容当时情况说:“街心里撂根棍子,就能砸死三个卖盐的。”都吃“盐”饭。正如清·段逢元在《淮北盐政歌》中写道:“昔年盐归淮北掣,掣盐人家声势赫。男不耕耘女不织,笑指盐引有正额。”形容当时河北城盐业的情况。有位姓章的老人说得更直接,他说:如果说淮安是两淮盐集散中心,那么河北城是首位。

在河北街西南不远处,竖立着一块“两淮批验盐引所”石碑,碑文中说:“明清时期,淮安乃淮盐主要集散中心。故设淮北盐运分司及两淮批验盐引所于淮城之北郊,淮北盐商们亦集居河下镇。两淮批验盐引所设大使、副使各一员,其职责是检查盐商所运之盐与盐引是否相符。每年淮盐经批验后发往规定的口岸销售。”正德、万历两《淮安府志》卷首均有“淮所”平面图,图上标的名称是“两淮批验盐引所图”,图的右上角标有“在淮河北”4字。

《淮安盐业志》中说:“明初,淮北批验盐引所在山阳县,即今淮安区河下以北的河北镇。清初,淮安盐运分司也迁到此地,直至道光十三年(1833),共有400多年时间,这是一个与涟水曾同时存在并逐步取代涟水的淮北盐业集散中心。”

历史上,淮安河北城管盐机构是上控盐场,下控广大的销售盐区,是整个淮北盐的锁钥。明洪武时,每年额定生产大引盐35.2万余引,弘治时,改办小引盐,倍之……明末,两淮正纲盐共达140余万引,淮北行四分之一,额设盐引旧例,分销纲盐23.92万引。清初沿袭明代额数。康熙二十年(1681)纲行并引,又把两引合为1引,淮北额数由23.92万多引合并为11.96万引,另分销食盐26710引。每引重量也在逐步加大,淮北盐在乾隆年间,递加至688斤,以后加得更多,甚至达到900多斤。乾隆六十年(1795),淮北引盐每年额引14.84万引。这么大的产盐量,除了少量的分配给附近州县的食盐以外,都要通过山阳的淮北盐运分司、淮北监掣同知、淮北盐引批验所的检查监掣批验,然后才由盐商发运到指定的口岸行销。(《淮安盐业志》)

“天下盐利淮为大”。历史上,盐税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而两淮盐税又占全国盐税的40%以上。

曾是交通要道和战略前沿要塞

历史上的河北城(镇)和淮安城以及河下镇、下关镇、末口都隔淮河而望。公元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向北扩张,与北方的诸侯争霸,开凿了最初的邗沟东道。邗沟的最北端末口与淮河相连接。末口的河对岸是河北镇。后来在末口筑“五坝”,南来的船在此翻(盘)坝入淮河,行人在此乘渡船到河北码头上岸北行,北来的人在此弃马乘船南下,此处才是淮安最早“南船北马”的换乘地。

淮河给人们带来东西交通的顺畅,邗沟开通给人们带来南北交通的便利,这不仅使淮安成为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同时也使得与淮安城仅隔淮河的河北镇成为交通要道。元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旅行至淮安,在其游记中写道:“抵哈拉木连大河(淮河)……此河两岸各有一城,此岸有一小城,彼岸亦有一城,隔岸相对,小城名海州,对岸城名淮安州……淮安州是一甚大城市。”马可·波罗所说的与淮安城隔岸相对的小城,显然不是“海州”,只能是河北城(史料记载为金国所造)。这不仅充分证明河北有城,而且也说明河北镇的地理位置的重要。

阅读老淮安城历史会发现,历史上淮安城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淮河是南北纷争的焦点和分界线,南方的政权都懂得守长江必须先守淮河的道理,因为淮河南岸到长江边有宽阔地方可以回旋,对于战略用兵以及后勤补给等非常便利。淮河一旦失守,长江防线完全暴露无遗。因而处于淮河南岸的淮安城也就成为最前沿,史称“淮塞”。而和淮安城隔淮河相望的河北城,就自然而然成为北方攻击南方的战略前沿要地。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南宋著名将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的军队,就屯兵于淮河南岸淮安城一线,金国将领金兀术的部队,就驻扎在与淮安城隔淮河对岸的河北城。为巩固河北这个战略要塞,金人特地在淮安城修筑了河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