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6年01月27日

在庄稼地里“套种”诗歌的人

——记博里镇农民诗人潘占群

阅读数:1149  

本报记者  于行行

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却在63岁时勇闯诗坛;他是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木工,却在终日耕耘田野之余,创作了上千首律诗;他是一位双耳失聪、语言交流不畅的老者,却在全国、省市县(区)诗词大赛中频获奖项,并于前不久出版了《鹤云诗集》。

他,就是博里镇农民诗人潘占群。

拿锄头的手,提笔写诗

1944年,潘占群出生在博里镇,初中文化水平。六十多年来,他除了种地,还放过牛、做过木工。生活虽然充满波折,但是潘占群却依然被博里的“诗词”熏陶着。

2006年,潘占群听说博里诗词协会的创始人朱震国成立了一个诗词协会,专门写格律诗。“人老了,有个事干干,还能抒发情感,身心又愉快,真是一件好事。”63岁的潘占群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登门拜访博里诗词协会副会长杨志宇,拜他为师,学习写诗。

“虽然在此之前,我并不认识他,但却无法拒绝这个人老耳聋的学生,因为他太渴望学习了。”杨志宇介绍说,后来在将近两个月的断断续续“一对一”的交流中,潘占群的所有学习内容,几乎都是用“笔谈”来实现的。

律诗讲求平仄、押韵、对仗。入道伊始,潘占群还得到了朱震国的指导点评,朱震国鼓励他多读、多思、多写。在闯过艰涩的“格律关”以后,潘占群很快用学来的知识,投入到实际创作中。

“我将他作为迎春诗社的中坚力量加以培养。潘占群也不负众望,尽情地写,似乎要把积蓄了几十年的话一股脑都用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朱震国说,那时候,《博里诗词》已经创刊了,而潘占群这些初学的农民诗友的作品只能发表在《诗词习作》季刊上,潘占群每期都发表十几首,有一期,他发表了32首,且颇有读者,令人刮目相看。

在诗中,找到了文化的乐子

潘占群的处女作是他家屋后的与他同龄的老桑树,此树历经风霜,现已疤痕累累,躯干弯曲,无派大用。他喻人拟物,便作:“屋后桑龄六十三,伤疤累累干枝弯”;但此树枝繁叶茂,余热有价,又有感而发:“虽然不做栋梁用,为养春蚕绿叶繁”。用这首诗词来表达他的人生,生动确切,没生活实践,没在农村待过是写不出这么朴实的诗词的。

“在他后来创作的大量诗词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诗有情趣’。”杨志宇告诉记者,扬场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活,但是潘占群通过观察联想,写出了“良莠清风识”的句子,很有韵味。

不仅如此,对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潘占群灵感突发,写了一首《风筝正吟》,用“抓住春风照上天”加以揭露,以“一旦升空得风势”“摇头摆尾看凡尘”加以嘲讽。而对于那些老百姓对党和政府送来的温暖、帮扶致富、提升幸福指数深怀感激之情,潘占群用卜算子词牌名,以关注民生为题写道:“看病少花钱,税金全除掉。倒贴农民种地银,月日星辰笑……”

从“夜半蹬妻听雨声”,到“一把抓来诗数行”,再到“风摇麦穗写丰收”,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潘占群的诗歌风格由自我内心情感抒发转向了外面的世界,更关注于农村、农民、故乡、实事等,他已经把诗词创作当成了一种使命。

让诗歌,证明自己曾来过

2014年潘占群在参加全国“中华情两岸亲”的诗词大赛中,在众多的参赛选手中,力拔头筹,摘取了一等奖桂冠。

对于这次“国字号”的成绩,这位六旬老人说,这么多年来,他就是个种地的,没有文化,更没想到会去写诗,是博里镇诗词协会让他成为一位农民诗人。他现在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思考,然后静下心写诗,他觉得这样的日子过得很充实。

如今,潘占群已经出版了《鹤云诗集》,诗集中收录了他创作的2000多首诗词。“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我是一辈子只在田里干农活的农民,现在居然能出自己的诗集,心里十分高兴。”

祝愿潘占群的诗词之作,慧泽博里镇诗词园,幸福绽放,扎根田野,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