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12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5版:特刊
2015年12月16日

用整个灵魂去爱

阅读量:940    本文字数:4231

——看大咖们如何评价林海蓓的诗歌■本报记者 叶晨曦 通讯员 潘雪梅 王 军 刘一汝 整理 王跃国 摄

12月12日,本土诗人林海蓓的诗歌研讨会在黄岩罗曼大酒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诗歌界的大咖因诗歌在黄岩相遇,在黄岩与诗歌相遇。到场的诗友们纷纷对林海蓓诗歌,尤其是新出版的诗集《遇见你的盛放》进行点评。

那么,他们是如何评价林海蓓诗歌的呢?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授委员会主任):

我印象最深的是海蓓写自然的诗,我想她成就最高的是在写花写草这一方面。写亲情的虽然感人,但是作为诗来说是比较弱的,哲理是单薄的。为什么她写山水花草方面给人那么深刻的印象?这是她艺术上的一个成功点,她营造了她独特的感知世界,她强调的是一个非常宁静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好,不在于它有颜色,不在于它有声音,而恰恰是无声的,即使有香气也是非常微弱的,虽然没有画感,甚至没有动作感,但是她也可以听到花瓣打开的声音,她可以感觉到草入眠的声音,那个声音是非常微妙的,她还可以从花草的运动中闻到若有若无的气味。她的诗歌情感起伏,与古典禅意擦肩而过,并没有进入无我的境界,说明她是一个比较可爱的现实女性。纵观林海蓓的诗,轻、淡,语言清丽,还可以往深度发展,希望她的诗风再粗砺一些,大气一些,语言再精致一些。

叶延滨(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著名诗人、评论家):

今天通过对林海蓓诗集的研讨,其实是让全国著名的评论家们和诗人们关注黄岩的诗歌创作,把黄岩的诗歌推向全国。我们今天在这里一起抱团取暖,高朋满座,群贤毕至,大家一起为新诗百年鼓掌、加油,同时研究我们崭新的诗歌现状。 王光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

海蓓的诗强调一个快时代和一个慢节奏的意义,用诗歌的慢去平衡时代的快。读海蓓的诗,能够让我们安详下来,让我们宁静下来。海蓓有些诗写得很朴素,但是朴素之中也有技巧。海蓓,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说大地上的万物一定是互相热爱的、朴素的、鲜艳的、沉默的、奔放的、热情的、淡泊的,它们在人间找到自己的位置,随遇而安,满怀感恩,让所有经过这里的人,经过你,凝视你花样的年华。海蓓的这些诗,让我们能够重新凝视身边的大地,身边的亲人,她用诗歌把那些容易遗失的美好都捡回来了。 罗振亚(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评论家):

林海蓓的诗歌给我以下几点感受:一是具有感人肺腑的发生机制。林海蓓的诗多是有感而发,在不吐不快时任诗情从心灵或命泉中自然流出,沿着这种不化妆、不藏拙的情感路线,你会走入诗人的生命本身。她的诗歌情感的生成机制,决定了它具有了引发读者共鸣的可能。

二是体式多样,尤其是在语音形象上广泛探索,尝试诗、乐结合,使诗具有一种歌的倾向,这种恢复诗歌可唱性传统的努力耐人寻味。

三是以意象寄托和直抒胸臆的结合,营造一种既不过分外显,也不过分晦涩,介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已之间的半透明抒情状态,浪漫而现代。 王益军(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

林海蓓同志既是一位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者,又是身体力行带头文学创作的践行者。她在诗歌创作方面,成绩尤为突出。她的诗歌除了含蓄淡雅,情感细腻,视野开阔,诗风明朗,以情动人,以质取胜之外,更主要在于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记游,都以充满热爱与感恩的平和心态,书写着对故里和祖国的热爱,像涓涓清泉温暖滋润着读者的心灵。不少诗篇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蕴隽永,体现了当代诗人坚持和坚守的向真、向善、向美情趣。她的诗歌既有追求仰望星空的境界,又不忘关注脚下土地的责任,品鉴诗句,耐人咀嚼。她是一名有情怀、有担当、有使命的诗人,她的创作也是勤奋的,从近年来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可见一斑。 晓华(江苏省作协创作中心副主任、著名评论家):

《遇见你的盛放》是一册关于植物的吟唱,这让我想起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传统。诗集中的植物带有江浙一带的生态特征,这使她的植物书写兼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品。但林海蓓女士的南方植物吟咏并没有遵循南方植物的总体习性,相反,她却似乎沿着北方诗人植物抒情的路径走去,这种路径依赖的是鲜明的自然节候,春夏秋冬季节鲜明的生长特征。一方面,当然有生之热烈,另一方面却是衰亡寂寥。相比较而言,诗人似乎对后者更为在意,也表现得更为刻骨铭心。

于植物之外,林海蓓写得最频繁的就是水,这一点,诗人可能更近于东方古典哲学。林海蓓在水的吟诵中表达了在植物意象中更彻底也更绝望抑或旷大的生命观。 胡弦(《扬子江》诗刊副主编、著名诗人):

《遇见你的盛放》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表达对生命之美的咏叹和对自身精神完满的吐露。是花,就要盛放,遵从自己的天性,热烈与宁静合一。《沉默的幸福》这首诗以描写为主,隐藏着叙述,从“如果”一词进入情感寓言,渴望生命和灵魂的持续性、永不衰竭,沉默而自有言语,生命的深沉、隐秘和澄明之境的双重体验。《五月的橘花》这首诗看似简单,其实仍然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这首诗没有岁月难再的哀婉、惆怅,也没有和艰难人生进行对比,一切新鲜如初,我只能想到两个字:美好。

林海蓓的诗总体上来说没有惊涛骇浪的句式,没有深沉的哲思和思辨,让人感觉如春风和煦,融盎然生机于淡淡的抒情在平静的语调中。书名为“盛放”,但情感处理,却是半开状态。 荣荣(全国诗歌协会理事、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文学港》主编、著名诗人):

林海蓓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一个淡雅的江南女子。她的诗歌作品,诗艺纯熟,诗句特别干净,完全是白描的手法,给我的感觉是素素的。

这本诗集是一个美的女子写的美的诗歌,安逸的心境,淡淡的忧伤,让人觉得单纯的诗句也能如此美好。她只安静地写她淡雅的诗,不管诗歌潮流、诗歌群体甚至诗歌运动如何推动着几乎每一个写诗的人,她仍然不为所动。她是一个没有诗歌野心的人,她只想表达好她自己想表达的。所以,虽然这么多年来,她的诗少了一点改变,或者是她自己不想改变,或许是这样的表达对她已足够。她是生活的歌者,有温度的诗人,作为构成她生命中一部分的诗歌,朴素清新、一派天然。平静的语调中,随处可见诗人对大千世界新鲜的感觉。 柯平(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著名评论家、诗人、学者):

林海蓓写橘乡,是个跨世纪工程,时间越长,资历也越深。小小一枚橘子,在别人眼里可能不算什么,对她而言却情有独钟。我不知道一个橘子到底有多少瓣,但我知道每一瓣都是她心灵的一个侧面。

总体感觉她在写作上走的应该是性情一路,即讲究积蓄、因缘与即兴,听命于瞬间感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质的变化比形式更重要,林海蓓的写法,表面上看或许变化不大,但什么时候机缘到了,可能一下子就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这些年来她一直在使劲,只是喜欢以她自己的方式,不那么招摇,更多地表现在诗歌内部而非外表上。林海蓓的橘子,如果细心阅读的话,也能找到许多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元素,如视野、技法、语感等,都有新的微妙而可喜的变化。我甚至想象在今后的某一天当我们接过她递上的橘子时,能在里面品尝到海苔乃至暴风雨的味道。她的才气,她的品格,她对文学的执着,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不是什么奢望,而是个提前预告罢了。 伍明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

我读了林海蓓的诗有两点感触:一是形式上有自觉的追求、思考,见行方式上诗行大多简短,节奏鲜明,与主题贴切,双音字见多。二是诗歌情境营造有很大的张力。 赖彧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著名评论家):

林海蓓的诗歌具有地方特色,在一体化写作背景下,她写出了特性,从不同维度,展开诗意的想象。她的写作题材富有经验特质,是远距离的,与近光不同,环绕她的近身性明显。因为经验的特殊性,太过直接会损害诗意,于是她在语气上用了一些质疑的表达。另外,她对排比的运用,进行了一些铺排,起到了疏导作用。 白小云(《扬子江》诗刊编辑部主任):

《遇见你的盛放》是一本以浪漫的笔调抒写日常生活之爱的书,这本书就是作者找到自己人间位置后,表达自己对大地上万物之爱的书。

物我转换的巧妙运用,水意象凝聚。作者具备一种能力,自动地消融他世界与我世界之间的隔阂,水意象的集中出现既是时间流逝的象征,也是某些隐秘的个人记忆、精神追求的外在呈现。在这里作者没有故意使用技巧,而是当把世界众多的物象、幻象联系到一起时,情到深处,修辞已然是作者的思维本身。这一本诗集的精心整理,或者说是以暗合某种自我内心需要的线索归类,把诗歌交给了时间。

林海蓓女士的《遇见你的盛放》以她独有的女性的感知,书写了一个充满芬芳、温暖,也有着生命不可回避的疼痛、悲伤的自我精神世界。正如诗人在《水在流》中所说,“一条流向暮晚的河/带着平静、忧伤/目标更远的远方”。 景立鹏(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博士生):

《遇见你的盛放》整本诗集的题材分为山水、人文、亲情三部分。因为女性地域情感的笼罩,林海蓓以无法拒绝的姿态抒写黄岩。她的诗歌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抒情姿态;二是轻的质素;三是诗歌的地理学意义。 钱国丹(市文联原主席、著名作家):

海蓓几十年辛勤耕耘,对黄岩贡献很大。特别是她在文联任主席期间,出版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四个门类的丛书;支持寓言创作,直至黄岩被命名为“中国寓言之乡”。她还创办了“池幼章文学奖”,为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提供机会。她不自私,不小气,无论对什么样的文艺苗子,都用心用力去推。她为人大气,人品难得,是台州女诗人的骄傲。 陈献之(《今日黄岩》报总编):

假如诗歌是浩瀚的星空,海蓓的诗就是辨识度很高的一个星座;假如诗歌是百花齐放的花园,海蓓的诗就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花朵,绽放着自己的色彩。我对海蓓的诗歌有两点比较深的感受:一是淡而有味。海蓓的诗歌粗看好像是比较清淡、淡雅的,但是仔细去读,去品,就感觉非常有味。她有一本诗集,名字叫《结满太阳的树》,把橘子比作圆圆的太阳,很有意境、很有意思。二是如画如歌。她的诗画面感极强,就像一幅画;富有韵律,又是一首歌。谁说新诗就不能有韵律感?什么叫诗歌?诗歌是诗人的灵魂在歌唱。在诗歌这个百花园里,海蓓用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对话,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灿烂生长着,鲜艳夺目。 林海蓓答谢词:

尽管稚嫩,尽管笨拙,诗歌于我,仍然是欢乐时的流露,感恩时的表达,苦闷时的倾诉,是人生路上相依相随的心灵伙伴。在我的内心里,时常响起一种声音:“用整个灵魂去爱,其余的交给命运”。我能做的那么少,而我得到的那么多。一路走来,诗,伴随着成长,见证着生活。人生,是一场梦幻的旅行,途经的都是风景;人生,是一场盛大的相遇,见到的都是缘分。感谢诗歌,感谢大家。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