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6年02月17日

淮关五码头

阅读数:1463  

蒋宝龙

明代朝廷设淮安榷关于板闸,榷关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板闸也因此繁荣昌盛了几百年。过去交通运输落后,内陆运输全靠河海联运。板闸不仅是水陆要冲,关署设立更使板闸成为漕运中心。“板闸人家水一弯,人家生计仗淮关”这两句诗是系统概括当时板闸人仰仗淮关生活的真实写照。

板闸在水一弯的里运河东岸,由于当时下游没有节制闸,河水湍急,冲刷出一弯黄金水道。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河溢老坝,湖尽淤平,亭台具没。”板闸一片汪洋。榷关曾一度迁往板闸河西收税。为防止再次决堤,朝廷花万两白银在板闸重新修建淮安榷关。总督漕运部院派专人去江南采购长5尺,宽高各2尺的长条黒麻石,用糯米汁加石灰垒砌而成,离水面高2丈的石墙石公堤,坚固无比,长约三华里。

在这三华里的石公堤上,留有5个装卸码头。码头宽约丈二,台阶十八层,可供民用和船运上下货物。以板闸船桥口为中心,船桥以南是首座码头,叫关口码头兼摆渡口。停靠的船只,上下货物品种很多。如木材、毛竹、钢铁、生产、生活器具,各商铺货物等等。船桥以北是板闸的第二个码头,叫太平街码头。由于地处板闸中心位置,停靠的船只最多,装卸货物品种也最多,沿用时间也最长。第三个码头叫盐码头。是淮关关署严格控制的专用盐码头。不管哪个朝代,盐都是国家严格管控的重要商品,直到现在国家还专门设立盐务管理局。可见国家对盐的重视。第四个码头叫西码头。是板闸粮行各家老板专用的码头,板闸粮食均在此码头装货卸货。第五个码头叫西街码头,是上游船只进入板闸的码头。从上游来板闸做生意的船只都在这里停靠,装卸快捷,因此,各种货物装卸极多,也是板闸较大的码头。

板闸五码头的共同特点:凡上下游来板闸的货运船只都可以免去过船桥的关税,这是板闸五码头招揽过往商船的极大优势。据几位健在的老人回忆,板闸在没撤关前,常住3800多户近4万人口。各种生产、生活、商铺,所需物资都在这五码头上装卸。每天清晨,各码头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吃脚行饭的人哼儿、嘿儿的抬叫声,提篮小卖叫喊声,响彻云霄、热闹非凡,一片繁荣景象。

过去,吃脚行饭的人(装卸工)组成行会,每个码头都有各自的行规。你装卸粮食,就不能装卸其它货物。为争权夺利养家糊口,时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如果发生此类事件,是哪个码头的就由哪个码头上的行头站出来,上茶馆或饭菜馆评理;哪个码头行头理输,就由哪个码头行头付茶馆或饭菜馆费用拉和。再由有声望的人拿出个方法来平息事端。

1958年之前,淮河还没有治理,里运河水流湍急。从清江闸顺水而下的货船速度很快。想停靠板闸码头,必须提前找准码头,到岸边用几根竹篙同时插入水中将船逼停。几个纤夫跳上岸,抬上四脚锚链插入岸上有树根的土中,才能将船停稳,这叫顺水停船,非常惊险。还有一种叫逆水停船。逆水就是从淮安方向来板闸的船只。逆水行船靠纤夫拉纤。一根纤绳能绑上五六个纤板,一个纤板套上一个人,共同使劲将船向前拉行。纤夫将船拉到码头停下,船上稍公带人将四脚铁锚链抬上岸,插入岸上有树根的土中,船才停定,搭上艞板即可上下货物。逆水停船相对安全。由于当时河水湍急,板闸关口码头还发生过脚行人一起溺水事故。有一天晚上脚行人在关口码头下货,直到头更天,货快卸完,哪知货船扎在岸上的锚链松动,突然脱钩滑落水中,正在艞板上卸货的5个人全部落水,空船像脱缰野马顺流而下。闹腾了半夜,有水性的人被救起,还少一人,直到下午才发现在河下,被一棵柳树刮住,人已死亡。

1958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国家又花巨资兴修水利。首先在淮安县城南三华里处修建一座节制闸(运东闸)。接着又在板闸河西二华里处开挖了一条大运河(从淮阴杨庄闸到淮安运东闸)全长40多里,这条河的开通为里运河的分流起了很大的作用。从此,里运河风平浪静。往来船顺风扬帆“省时、省力、平稳、安全”。根治好上千年的水患,里下河人民的农田灌溉,河道运输,民用给水都有了保障,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而板闸五码头,来往船只也停靠平稳、安全高效。

随着时代变迁,板闸撤关后逐渐败落,往来船只也大大减少。1953年,淮安县政府规范了码头管理,成立港务处劳工会。把过去在码头上吃脚行饭的人,挑选健壮者成立劳工小组,取消行会行规。由劳工会主持,选出板闸老党员张士标担任劳工会组长,会计万义能。码头装卸由十几位年轻力壮人担任。劳工会人员每人配备一块蓝青色搭布(大腰布),一可随手擦汗,二可扛背二百斤麻袋,拿它垫在肩上作保护皮肤,闲时系在腰上,那就是码头工人的象征。每月可享受国家计划粮48斤最高待遇,显示出新中国码头工人的光荣地位。

板闸五码头功能也不断变化。关口码头用于摆渡,其它三个码头变为民用。惟有太平街码头因居板闸中心位置,还继续发挥着它装卸货物的功能。每到秋天,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全部从这个码头外运。还有板闸粮站,市民口粮供应也在这里下船。板闸周边大小队每季的粮食征购,都从这个码头调往淮安各大粮库。太平路码头除承担各地货船的装卸外,还承担淮阴航运局开镇江的客运任务。民国初年,淮阴轮船站从上海引进四只烧煤的小火轮。每天两班(早上五点半、六点半)从清江闸口起航:途径板闸太平街码头往淮安、宝应、高邮、江都、扬州,从六圩过江直达终点镇江。运河航运逐渐规范,小火轮运客成为里运河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后来花园船增加为三层,分头等舱、二等舱、三等舱和货舱。行船十分平稳,舒适安全。1969年淮安县西门大桥的建造。清江闸口轮船站迁到淮阴港口路。淮安县轮船站也迁到西门大桥南边。接着开通两淮短途客运,途径铁路头、林茶滩、板闸、河下到新西门。随着形势发展,公路运输崛起,开通了两淮班公交车。1980年板闸码头就再也没有客轮停靠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分田到户,板闸人腰包慢慢鼓了起来,首先是拆掉草房建瓦房。这时板闸码头上又有船只来板闸卖砖卖瓦,特别是1985年以后,板闸人又不满足瓦房,又拆瓦房盖楼房。板闸周边四乡八镇也掀起一股建楼热潮。板闸码头再度忙碌起来。直到2011年建设“三淮一体”的大淮安,板闸全部拆迁,码头也完成了它上千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