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6年04月02日

流均有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阅读数:1500  

淮安区流均镇乙卯村(现改为合心村),矗立着一座烈士纪念碑,它是为纪念陆军新编第四军淮宝支队挺进淮宝地区抗日阵亡将士而建立的。

流均,地处淮安、盐城、宝应、阜宁四县区交界处。抗日战争时期属盐城县第十区,后划属宝应县安丰区,一九四六年又划归淮安县泾口区。境内三面环水,东临受成荡,南靠绿草荡,北面囊括半个马家荡;河渠交错,芦苇丛生,一望无际,为我军出奇制胜歼灭敌伪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

一九四一年春,兴化、泰州先后沦陷,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率部退缩到这块地区,困守在安丰、曹甸、车桥、凤谷村一带不足百里的区域苟安图存。一九四三年二月盘踞在盐城、湖垛、将营等地的日本侵略军,对淮宝地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韩德勤所部几万人不战而溃,仓皇败走鲁南。

就在淮宝地区广大人民处于苦难深重的时刻,我新四军特派遣淮宝支队部分指战员,在政治部主任彭冲同志的率领下,“本抗敌救亡之旨,裹粮携饷,涉水渡荡,挥戈北向”,进驻泾口、流均这一带地区,司令部就设在乙卯村关帝庙内。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战斗,先后解放了被日军侵占的安丰、曹甸、泾口、车桥、益林、射阳等地。在抗击日伪、镇压地方反动武装的历次战斗中,淮宝支队全体将士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前仆后继,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其中赵熊、王和兴、汪战等五十八名指战员为了民族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淮宝支队血战之功不可没,阵亡将士精神岂可泯。”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为纪念淮宝支队抗日阵亡将士,有关领导机关决定在当时的乙卯村关帝庙旧址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为了防范敌人的骚扰破坏,筹建工作一直是秘密进行的。在严密封锁,充分做好准备的基础上,一夜之间,一座约五米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出现在关帝庙前,当地群众见了,油然而生敬意。

一九四六年十月,国民党部队再度占领淮安,区长林顺如率领还乡团回来,看到这座巍巍的纪念碑,恨得要命,立即拉来了好几条耕牛,用好多的粗绳把碑顶的塑像拉倒了,但碑身仍屹立不动。

解放后,淮安区(原淮安县)人民政府先后四次拨款修建这座纪念碑。一九五三年恢复为两层,平顶;一九六二年加一层,为三层;一九七〇年再加一层,为四层,并在四层平台上加竖一个铁质的五角星;一九七九年又进行了第四次修理,为了恢复纪念碑原有的风貌,特从安丰请来当年参与建碑的工匠,按原来设计图形施工,即去掉五角星,仍在碑顶塑造一个持枪杀敌的战士形象,材料则改用钢筋混凝土质。

这座纪念碑碑址呈长方形,东西长56米,南北长50米,四周有宽约3米的圩沟。塔位偏西,塔基两层。第一层高一米,正方形,边长15.25米,每边有台阶五层;第二层高0.6米,正方形,边长11米,每边有台阶三层,边上有1米高的围墙,四面留门。碑座位于碑基的中心部分,高0.7米,正方形,边长三米;碑身四层,方柱体,底大上小,从地面到碑顶高约10米。

碑正面朝东,碑身第二层四面均有当时淮宝地区党政军领导的题词石刻。东面韦一平(二分区地委书记)题:“精神不死”;南面惠浴宇(二分区专员)题:“功在吾民”;西面黄公正(五团团长)题:“革命楷模”;北面刘诚(一师二旅旅长)题:“英气犹存”。碑的底层三面有石刻碑文:东面(正面)为:“陆军新编第四军淮宝支队挺进淮宝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南面是:“抗日阵亡将士英名一览(计58人)”;西面碑文记载了挺进淮宝地区的背景以及淮宝支队建立的功勋。

抗日阵亡纪念碑四周栽有松柏、冬青和花草。四十多年来,每当清明节,地方干群和附近中小学生都有组织地前来祭扫,以寄托哀思,或者在碑前开展团队活动,缅怀烈士功绩,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