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04日

红色老石塘

阅读数:841  

施向平

华中分局在淮安县鹅钱乡进行土改试点,采取抽多补少进行土地分配。图为土改动员大会会场。

原鹅钱乡第一任指导员赵必高(右一)与当年参加原鹅钱乡土地改革试点工作队的刘干荣前排(左一)、老党员、老佃户在分别60周年后再次见面的情景

李正林 摄

朱桥镇石塘村坐落在古老的涧河线上,距淮安城约10华里,这里曾是一个古镇,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现在被人们称为老石塘。

老石塘,始建于北宋,明朝已初具规模。镇中心是跨越涧河的石塘桥。石塘桥是涧河线上“五桥”之首,《乾隆山阳县志》中记载:“石塘桥,城东十里,涧河经此。”桥南北有两个“八”字桥墩,是用大青石和糯米汁粘合砌成,桥墩下打了许多木桩。桥墩高出堤面约0.5米,桥墩之间架设木桥,桥面有30多米长,两边有木栏杆,木栏杆穿在榫石里。整个大桥,既牢固又显得十分壮观。

在石塘桥北首约20米处,有直径约2.5米的大圆石。沿大园石为中心的“十”字街,南北街长约500米,东西街约600米,街道宽约4米,街道中间铺设条石,条石外铺设青砖。由于时间久远,条石石面磨得像镜子一样光滑。整个集镇还有多条街巷,有200多家门店。有酒肆、烟馆、粮行、医馆、饭馆、乐坊、茶馆、浴室、学堂、当铺等,还有豆腐店、烧饼店、杂货店、酱醋店等。有许多镇江、句容等地的商人来这里安家经商。商铺中形成了“孙同兴”(粮行)、“艾元丰”(杂货)、“靖清河”(面食)、“乾太恒”(邮政)等老字号。医馆以丁利贞、于小平家为出名,杂货店以孙炳国家为出名,当铺以张青山家为出名,茶馆以孙文儒家为出名。孙文儒父子是官差,经常在茶馆中帮助人们签订田契、签订买卖合同等。

老石塘镇辐射周围10里远,仇桥、朱桥、马甸、季桥、建淮的乡民都来这里赶集、赶庙会。当时流传这样的俗语:“二里听见买卖声,三里听见人喧闹,五里听见嘈杂声。”

涧河线上有“五桥十庵”,永福庵排在其列。永福庵在石塘镇区东侧,占地约5亩,院内有大殿,供奉着菩萨和大佛,大小佛像有100多个,每个佛身都是木头制作,外面涂有金水,内有金心银胆。永福庵经常敲锣打鼓出香会,香客络绎不绝,祈求永福。香客们祭拜之后,总是从永福庵院外倒香灰的地方抓一把土回家,久而久之,庵前形成了一个汪塘,名为“石塘大汪”。从“石塘大汪”可见永福庵的年代之久远。在永福庵外,还分布着合兴村的紫铜庵、建淮的黄庵、毕圩的钱庵等几个小庵。

老石塘在明末清初时期商贾云集,涧河上的商船能排上2里路远,有贩运大米、黄豆的,有贩运布匹、酱醋的,有贩运牲畜和生禽的,有贩运木材、家俱的。镇上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一位淮安城文人从射阳湖由涧河返回淮安城途径老石塘时,感慨作诗:“返淮夜船过石塘,千盏灯火照客船;乐坊炫音添酒兴,忘却娇妻盼归郎。”

1928年3月,横沟暴动不久,中共党组织在以石塘为中心的淮安东南乡,发动三四千农民起来与地主土豪劣绅进行斗争。广大穷苦农民高举共产党的旗帜,挥舞着大刀、长矛、钢叉等,分掉20多家地主的田和粮,烧毁田契、租约,抗捐、抗税。

抗日战争时期,老石塘遭日寇毁坏。1939年3月1日,日寇占领淮安城,不久攻进老石塘,实行“烧、杀、抢”。老石塘镇上许多店铺、房屋被烧、被毁。永福庵也被烧毁,庵里最后一任主持宽达只好住在新建的一个草房子里。由于老石塘是淮凤路(淮安城通往凤谷)和淮流路(淮安城通往流均)的交汇处,日寇占领老石塘后,在这里挖壕沟、建土圩,筑起了石塘圩子,以此扼守淮安东南的门户。从此,日伪石塘圩子成了方圆几十里日伪扫荡的大本营。日伪军将大批的“肉票子”抓到老石塘。家里无力拿钱来赎的“肉票”,有的被放进蛇缸里,有的放进狼狗窝里,有的放进水牢里,活活折磨至死。

1939年11月,中共淮安县工委建立了石塘区抗战组织,区委书记为许邦仪,区长为顾津。石塘区抗日军民与日寇进行了多次战斗,粉碎敌人的“扫荡”,保护地方百姓。

车桥战役胜利后,新四军地方部队乘胜杀敌,于1944年3月10日,对石塘圩子进行攻击。石塘圩子有200多名日伪军,离淮城10多里。在战斗前,我情报人员高峰早已打入敌军内部。4月25日早晨,新四军淮宝支队的两个连和淮安联防大队组成攻击部队开始进攻。新四军攻击部队首先向伪军喊话,劝其投降,但伪军头目就是不肯投降,组织人马进行阻击。敌人凭借高高的围墙和碉堡向我攻击部队疯狂开枪扫射。

为了减少损失,新四军攻击部队先将圩子进行围堵,然后组织挖坑道直通圩子里。敢死队员身上背着麻袋抵挡敌人的子弹,从坑道进入圩子,打破了敌人的防线,与新四军围堵部队里应外合,杀声震天。敌人的一座炮楼里机枪仍吼叫着,在圩子里的高峰同志带领几名伪反正人员冲上炮楼,开枪打死了敌人,将机枪口对准了伪军。经过激烈战斗,攻击部队很快消灭了圩子里的日伪军。

1944年9月,由于我新四军一师南下,淮宝支队进入运河以西保卫新四军军部,日伪军又重新占领石塘。1945年5月13日下午6时,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第一支队和师特务团向江苏省淮安县石塘、赵徐据点发起进攻。两据点有伪军淮海"剿匪"第二支队第五纵队800余人。新四军经20小时土工作业与猛烈炮击,越过鹿砦、外壕、围墙向敌猛扑,只用8分钟就将两据点攻克。部分敌军突围时亦被全部截获。淮安日伪军300余人曾三次增援,均被击退。战斗到14日晚7时许,石塘圩内之敌被全歼时,伪军大队长张志堂率领40多个亲信,全部长短枪双挎,从石塘据点的隧道钻出,企图通过涧河水中的暗桥过河逃跑。当这股敌人刚刚上涧河南岸时,我部队和游击队正严阵以待,很快将他们消灭了。这场战斗,共击毙伪军大队长以下197人,俘虏伪军官兵660人,解救“肉票”200多人。缴获掷弹筒3具、机枪1挺、步枪337支。新四军指战员牺牲27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24日,石塘区发动了一次4000佃户向淮城地主要求减租算账的运动。前后3天,有6个乡卷入斗争,找下乡算账的大中小地主75个。1946年5月,中共华中分局落实中央“五四”指示,在石塘区鹅钱乡进行土地改革实验。在华中分局和邓子恢同志的领导下,经过分局民运部工作队的积极努力,鹅钱乡的土地改革如期取得了成功,为即将全面开展的土地改革提供了成功的、典型的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9月21日国民党军队占领淮安城。石塘区的人民在区委书记王力先、区长彭寿如的带领下,积极袭扰敌人,与敌人进行了频繁的战斗。1947年3月7日夜,石塘区的40多名区乡干部和部分联防队员,在涧河线王桥西成湾被敌人包围。他们面对十倍以上的敌人,英勇不屈,顽强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区委书记王力先、区长彭寿如、副区长王发茂等22名同志壮烈牺牲。

1947年2月25日《盐阜大众报》记者钱毅同志参加石塘区、平桥区干部扩大会时,报社通知他回去,但他因为砖桥乡争取瓦解还乡团和黄庵乡两个干部坚持斗争的材料没搜集完,他不愿“功亏一篑”。同时,敌情顿紧,淮安、宝应蒋军可能进行扫荡,他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匆匆回社也不好,所以他坚持在石塘一分区采访。2月28日,淮安蒋军整四师七十九旅一百七十五团开始对石塘区进行清剿,增设了石塘、周庄两个据点。3月1日夜里。钱毅随联防队活动后,回到芦受乡蒋舍宿营(在车桥西南十里路),很疲劳。因乡里还乡团告密,驻石塘的敌人连夜出动了一个主力连的兵力,由东向西兜剿,封锁包围了蒋舍,并控制了道路和桥口。拂晓,敌人进逼,岗哨发觉后引起敌人开枪,联防队员遂仓促应战。区委副书记范万来同志、区委高端宝同志带领十几人突围,渡过河。在敌人的合围中,万来同志他们要钱毅渡河,想将他抬过河去。子弹正密集地扫射,钱毅同志由于不会游泳又怕连累联防队的同志,他就一个人掩蔽在一个闭塞的破屋子里,敌人进入庄子,立即进行搜索,钱毅同志不幸被发现,一个还乡团问他:“你是不是新四军?”钱毅回答:“你没有资格同我谈话!”他随即被敌人带到石塘镇。在石塘桥南面孙继元家的后院里,敌人对他百般折磨,要他“自首”,钱毅宁死不屈,敌人残忍地将他枪杀于石塘镇涧河边。

解放后,淮安县建立石塘区,老石塘为石塘区委、区政府机关所在地,辖区内有马甸、溪河、仇桥、季桥、建淮等。1953年建造大会堂、文化站、卫生院、粮站、邮局、银行、供销社等。1958年撤区建人民公社,公社行政中心迁至现在的朱桥。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石塘村已成为淮安区党建示范村。2023年,石塘村被列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单位,朱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足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等搞好建设工作。特别是在特色文化方面,朱桥镇党委书记张卓同志专门组织一套班子进行调查和走访,收集历史资料,深挖红色元素,精心打造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红色老石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