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18日

涧河,一条历史文化丰厚的河流

阅读数:673  

陈伯新

淮安城区龙光阁处涧河

淮安区泾口涧河

在苏北灌溉总渠南岸朱桥镇石塘村堆堤旁,有一闸门涵洞,引灌溉总渠水沿着涧河奔腾不息,一路直下。涧河它像一条玉带将朱桥、车桥、泾口、流均这些灿烂明珠串联起来,造就了淮安区南乡千年繁华。

涧河是淮河的支流

古淮河从草湾向南,经钵池山东侧南下,直抵山阳县城北,后转弯向东北到季桥,这段河床大体呈U字形的弯道,基本上在山阳县境,史称山阳湾。淮河水经过山阳湾的一路撞击,到了末口周围,水流喘急,波涛汹涌,大部分滚滚东去,流入黄海。由于末口周边土壤松软,多次决口,使得另一小部分另辟蹊径,使淮安南乡泛滥成灾,逐渐形成了一条河。这就是涧河的前身。这也说明涧河是天然河,并非人工河道。

涧河是古射河上段

地壳运动,海平面逐渐东退,车桥以东地势低洼,咆哮的淮水流进涧河后,到处肆虐。特别是夏季暴雨连天时,涧河承受不了,在车桥以东经常决堤,汪洋一片,就形成了射阳湖。当然海岸线逐渐东移,淮安、宝应、阜宁、建湖等部分乡镇低洼,积水过多也是射阳湖的成湖原因。

关于射阳湖的形成有一个传说。相传夏朝有个贫穷部落首领叫后羿。文武双全,擅长射箭。部落在他的领导下,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然而,仲夏的一天,东方一下子升出来十个太阳。庄稼枯萎,河流干涸,热死的人不计其数……面对灾情,后羿无计可施。一日梦中白胡老人指点他,用弓箭射落九个太阳。于是他苦练四十九天后,举箭先后射落九个太阳。八个落海,一个掉落黄海边上,砸成一个湖。人们称此湖为射阳湖。

射阳河被射阳湖拦截两段。上段是引淮水入湖,下段是引湖水入海。上段就是涧河的前身。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刘邦在射阳湖北设置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过刘邦的功臣项伯被封为射阳侯。孝惠三年(公元前192),除射阳侯国,改设射阳县。射阳河上段正好在射阳国和射阳县境内。水、湖、地同名。

涧河是古邗沟末段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连通长江和淮河。《左传》哀公九年载:“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又名中渎水、合渎渠、山阳渎,是吴国为北上争霸中原而运送军资的水运粮道。开凿初期的邗沟运道,由广陵(今扬州)至邵伯入艾陵湖,经过武广湖(后名武安湖)与绿阳湖之间,注入樊良湖,又由樊良湖东北引出,经过博芝湖、射阳湖,西北出夹耶入淮。这段邗沟史称邗沟东道。《水经注》对此记载最为详尽:“中渎水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良湖,旧道东北出博芝、射阳二湖,西北出夹耶,乃至山阳矣。”夹耶就是涧河。

东汉建安年间,由樊良至博芝,由博芝至射阳,中间人工渠道淤塞不通,加之旧道迂远,所以必须改道。有鉴于此,陈登“穿沟”,于白马湖滨开凿水道,以人工运道连通樊良湖与白马湖,仅“百里”即可由白马湖达樊良湖。再经射阳湖达末口。这段邗沟史称邗沟西道。射阳湖达末口这段还是涧河。

由此说来,涧河全段作为大运河的邗沟北段,发挥了1600多年的作用,即使后来运河改道,还沿用了涧河的部分河段,直到末口功用的结束。

涧河也曾叫菊花沟

受淮河水位、海岸线东移、射阳湖萎缩等因素影响,涧河也是不断地萎缩,原本一条又宽又大的天然河,到了唐宋时期变得干枯无水,形成低洼的沟槽。为了排泄楚州(今淮安区)城里洪涝,宋朝进行重新开挖涧河,当时起名菊花沟。之所以称为菊花沟,是因为那时候涧河两岸一到秋天就开满了黄色的野菊花。射阳县名也已久远,人们对射阳河名称早已淡忘。老百姓习惯称涧河为菊花沟。

到了明清,菊花沟变得狭小,有人称它为涧河。据《明史》记载,明初粮饷北运,有海、陆两条路:“饷辽卒者,从仪真上淮安,由盐城泛海;饷梁、晋者,亦从仪真赴淮安,盘坝入淮。”两条路都是先从仪真上淮安,然后一个入海、一个入淮。为疏通运道,明洪武三年(1370),淮安知府姚斌“开淮安城东北之菊花沟,以通海运”。

1952年,苏北灌溉总渠建成,在石塘村境内将涧河一分为二,变成南、北两条涧河。南涧河基本没变,现还在通水。北涧河,基本消失。

涧河是城乡排涝渠

涧河是淮安府城的主要排水渠。古代淮安城是由旧城、新城与夹城联结而成的。城内主要有两条河渠:一条叫市河,一条叫文渠,现今通称文渠,是贯穿三城城内河流。原分别由西水关矶心闸(在人民桥南)、兴文上闸(在南角楼之南)、解阜洞(在河下西北罗柳河)引运河水入城,形成“巽亥合秀”之局。出水一处从新城东入涧河,另一处从巽关经龙光闸入涧河。《明天启淮安府志》卷三《舆地志·山川》载:“涧河,治东南,上泄三城潴水,下通滨海舟楫,岁久湮淤。巨工不易举,黄流一泛,沙漫平陆。督抚王公宗沐乃环城筑长堤,长数十里,黄流不复入,而三城内涝水不可泄,乃浚涧河,长三十里,东通射阳,建闸河澨,备蓄泄,及委人守之。”从中可知,因督抚王宗沐修筑环城长堤,阻碍三城积水的排泄,故疏浚涧河,涧河对排泄三城之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涧河流域都是水乡,特别是车桥以东地区,梅雨季节都是洪涝不断,但涧河就像一条护身带,护佑着两岸人民安康。涧河是淮安南乡千百年来最重要的排涝渠。过去夏天流均、泾口倒圩子、决堤是常事,但涧河两岸一般都是有惊无险,很少遭受水患。涧河周边一公里受黄河夺淮、泥沙巨多影响,稻谷生长差一点。但一公里外,都是黑土地,涧河灌溉水分充足,土地肥沃,稻谷飘香,是地地道道的鱼米之乡,是苏北地区最重要的粮仓之一。

涧河承载千年漕运

《淮安市志》载:“北宋是古代漕运的旺盛时期。太平兴国元年到至道元年,岁漕300万石,至道三年以后,经里运河北运的漕粮年达600万石,有时高达800万石。北宋时,盐运量也相当庞大。淮安年外销盐数十万引(每引约100公斤)……除漕粮、盐产以外,经由淮安北运的物资如茶叶、丝绸、布匹、海货、瓷器、漆器、药材等。”这样说来,涧河作为邗沟的最北端,这么多漕粮物资都是通过涧河运来运去的。

涧河又是淮安沟通盐阜地区的重要运道。清康熙年间,冯景在《上总漕徐公开涧河书》中指出:“犹闻长老言,畴昔涧河通时,米薪百货,辐辏东关之外,道便而民利。兴文闸不闭,故阖闾血脉通而生计盛,则是河之所系。”由此可见,涧河维系着盐阜地区生计。

淮安榷关设有三关十八卡。三关为板闸关、宿迁关和海州关。十八卡淮安区境内有五卡,其中流均沟(今流均镇)、车家桥(今车桥镇)两卡在涧河。可见涧河对关税多么重要。

永乐十年(1412年),陈瑄开筑清江浦,引淮安城西管家湖,至淮河鸭陈口,减少了漕运山阳湾风险。漕船、商船、民船不走末口,涧河失去了千年漕运的功能,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价值。但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涧河还是淮安南乡人进出城的主要通道,人们进出城都是涧河里帮船拉纤。后来,淮流石子公路沿涧河北堤铺好,人们进出城都从淮流线坐车。直到上世纪九十年,淮流线北移,涧河才失去交通运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