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8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聚焦
2017年08月28日

聚焦红色修水 汲取奋进力量

我县是秋收起义主要策源地和率先爆发地、湘鄂赣苏区最早首府驻地,是全国有名的革命老区。在我县,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悠久,生活在红土地上的修水人民,在红色文化中不断汲取奋进的力量。

□/文   丁斌祥

抗日老干部陈来保为学生讲述战斗故事

重走秋收起义路

学生唱红歌

开展红色教育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

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地旧址

 

古城红色印迹浓

 

“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这是毛泽东的著名诗词《西江月·秋收暴动》中的句子,诗中的“修”便是指修水。我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九县中心,拥有数千年的历史,1927年的秋收起义,让这座古城烙上了浓厚的红色印迹。目前,全县共有革命旧址、遗址和纪念地33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县级文保单位13处。

记者在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看到,重新装修的纪念馆从围墙到房屋建筑焕然一新,红色涂装和纪念馆牌匾交辉相应。该馆始建于1977年,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馆内有馆藏文物及文献资料千余封(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58件。“锈迹斑斑的马灯、被保护得当的火铳以及当年留下来的报纸文献让我们感受到当年秋收起义的壮烈。”正在参观的游客李辉说。

“散原中学紫花墩是秋收起义誓师大会遗址,这里是秋收起义中工农革命军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在散原中学,县委党史办主任龚九森指着紫花墩纪念碑向记者介绍,县里保存秋收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渣津万寿宫、秋收起义军民动员大会遗址福星桥、全国唯一留存秋收起义部队落款标语旧址徐骆驼屋以及湘鄂赣苏区最早首府上衫乡等众多红色资源。“我县红色资源积淀厚重,红色基因灿烂辉煌,大部分革命遗址保存完好,是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龚九森说。

 

红色文化铸灵魂

 

“出发!”8月19日,在县散原中学紫花墩广场,85名红色文化爱好者手举军旗和主题旗,一路高唱着红歌,途经北城、南城、黄田里,西港镇修口村,马坳镇寒水村、青板桥村,渣津烈士陵园、万寿宫至上衫乡湘鄂赣省苏旧址宫选屋,重走秋收起义路,以此纪念秋收起义90周年。

在上衫乡,一批批游客身穿军装,排着整齐的队伍,高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听导游讲述上衫乡的红色历史文化,他们吃思苦饭、参观宫选屋、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来到这里,我们仿佛回到了80多年前,这里有硝烟、有理想,更有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斗的光芒。以后有机会我要带孩子一起感受这里的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县城游客邓末林说。

日前,由九江市影视艺术中心和县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专题片《致敬第一面军旗》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驻地旧址拍摄,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及秋收起义在修水率先爆发的历史再现;湖南电视台《追寻,1927》专题片剧组到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拍摄,以两个大学生追寻当年秋收起义路为主线,反映我党在秋收起义时的艰苦、卓越斗争历史,弘扬我党的优良传统;江西省京剧团创排京剧《秋风起——余经邦的革命记忆》入选2016年度江西省优秀舞台艺术专项资助剧目,以1927年秋收起义为背景,取材于余经邦等革命先驱在修水的革命故事。

8月10日,县伟立文化传媒公司组织文化沙龙的老年文学爱好者撰文作诗自编纪念秋收起义90周年专刊,30余篇作品多角度表达对秋收起义革命先烈的缅怀,对革命前辈的敬仰,对传播红色文化的初心不改。

 

红色精神世代传

 

溪口镇包家庄村唐平口新农村建设点离集镇约10公里,有57户242人,该村安葬着该镇近400名英烈。8月17日,记者来到新农村建设点看到,“红色老苏区,崛起中的新农村”的标语张贴在每一栋房屋的显眼处。“我们要把当地赤卫队和一百多名群众为保卫苏区及人民生命财产献身的光荣事迹在村子里传承下去,学习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把新农村建设的更加美丽。”该镇包家庄村支部书记刘列虎说。长征老红军刘克之的儿子刘小平夫妻俩在该村成立刘克之生平陈列室和收纳有30多位老红军史料的红色驿站,新农村建设点在建设中便规划将红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众多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壁画,弘扬红色精神。

“为了更好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我县红色文化精神遗产和物质遗产,2014年12月26日,我县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会。”龚九森介绍,该研究会拥有全国各地成员550余名。目前,该研究会编纂完成20万字的《修水抗战》,12篇论文入选第三、第四届湘鄂赣苏区论坛,发表其他论文100余篇;通过政协提案代表建议等方式提交100多篇资政建议,推进上衫、东港等地红色旅游;合作建成义宁镇二小、一小等全省首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分别组建少先队卢德铭中队、甘特吾中队,所建卢德铭志愿队二小分队成为全省红色志愿活动品牌,将白岭镇荣春村杨祠建成江西省首所乡镇革命史陈列室——白岭革命史陈列室。同时,在各县直单位、乡镇、学校,以及九江学院、九江工业园等地举办“修水红色讲坛”200多场,联合摄播《铸魂补钙汲营养,红色文化惠民生》《弘扬长征精神,徒步9月9日秋收起义路纪实》等50余部专题片。

红色是我县的底色,传承红色资源和文化,是我县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也是开发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如何更好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精神薪火相传,龚九森认为,要将红色文化背后的人物故事不断地通过挖掘走进大众的内心;此外,通过日常的精神文明建设,以一些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推出一些优秀红色影视作品,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讲好红色故事;要多探寻推进红色文化教育途径,通过构建立体传播平台,打造多元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尤其在中小学开展各类红色主题教育实践,使其成为常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