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营剧团:乡野舞台上的戏曲之路
记者 卓佳洋 见习记者 赵祎慧 通讯员 邵颖玢 图片 惠广亮 邵颖玢
戏曲艺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目前,我县具有演出资格的民营团体有13家,从业人员600余人;业余团队有100来个,其中参加戏曲纳凉的基层戏曲表演团队有50余支,堪称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每年县里举办的戏剧节汇演,都是民营剧团挑大梁的时候,舞台表演文武兼备、唱腔动作流畅动人,深受市民们的喜爱。对于群众来说,数量最多、范围最广、距离最近的民营剧团站在了戏曲生态系统的基层和前沿,日复一日、长年累月地把戏送到田间地头、工厂社区,给群众提供最便捷、最实惠、最接地气的精神食粮。
扎根群众、服务人民,对民营剧团来说从来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民营剧团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戏曲艺术的普及与传承、观众的培养、市场的开拓,乃至戏曲生态的改善、文化体制的改革。
戏训班里出来的中坚力量
在宁海民营剧团中,蕾蕾(平调)越剧团和繁艺平调剧团演出质量佳、声望高,在市场上广受好评。其中两名团长都出自平调戏曲培训班。
“我12岁时就考进了戏曲培训班,唱、念、做、打、翻样样都要学,因为自己喜欢这一行,也没觉得特别辛苦。”蕾蕾(平调)越剧团的团长陈爱娟说。凭借辛苦的训练和过人的天赋,陈爱娟在行业内逐渐有了名气。1983年她参加省首届小百花汇演获“小百花奖”,1999年参加中国第五届映山红越剧节获金奖。
1988年,县文化馆成立了繁艺戏训班,陈爱娟成了教学的老师,此时,怀揣艺术梦想的王春鸯也踏入了戏曲道路。在戏训班里,王春鸯不仅苦练唱腔、功夫,还师从王万里学习耍牙,成为了宁海平调耍牙第五代传人。2005年,她在文化部主办的“宋城杯南北民间绝艺擂台赛”上赢得了“中国民间绝艺王”的荣誉称号。
宁海繁艺平调剧团是从繁艺戏训班演变而来,虽说由宁海平调研究会、县文联主办,县文化馆承办,但一直是“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谋福利、自我发展”。随着民间观众对戏曲需求增加,1999年,陈爱娟创立了蕾蕾(平调)越剧团。2002年,王春鸯接过了传承火炬,接任繁艺平调剧团团长,也正式带领繁艺平调剧团走上了民营之路。
据王春鸯回忆,民营剧团最鼎盛的时期大概在2008年之前。彼时,一年到头,大多数剧团邀约不断,能演不下500场。宁海就有各式各样的戏剧习俗,如正月间演的“正戏”,七月中旬演的“夏戏”,还有新戏台落成的“开台戏”、“扫台戏”,九月九的“重阳戏”、秋收之后的“冬戏”以及临时性的“祝寿戏”、“开光戏”等,民俗活动中的香会、庙会、赛会等都要搭台演戏,观者人山人海。
我县民营剧团多在温州、台州以及慈溪、余姚、象山、宁海本地等周边乡镇演出。农村里,演出条件简陋,演员、乐队、设备整车拉到之后,团长便张罗着演职人员的食宿、舞台布景、灯光音响安装等,是一个剧团的“大管家”。“一般在一个村演三四天,下午晚上连场,一个地方演完之后立马要辗转到下一个地方,一年几乎有10个月都在奔波。”王春鸯表示。尽管辛苦,但收入还是比较可观。
演出前的聚餐
民间戏班也有专业水准
民营剧团“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使得剧团需要到处演出。每个地区对戏曲的偏好也略有不同,平调剧本适合宁海地区,而越剧在台州地区比较吃香,绍兴一带更喜欢本土的绍剧。为了迎合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民营剧团的演员通常都有一身好功夫,每一位演员都能做到平调、越剧、绍剧等各种唱腔切换自如。
“有好戏,才能一直被观众喜爱。”陈爱娟自1999年创团开始,一直担任着蕾蕾(平调)越剧团团长,经过20年的发展,剧团在外地市场也逐渐有了名气,在她看来,除了演员的水平,还要靠优秀剧本。
民营剧团的演出主要针对农村市场,观众的口碑最重要。无论是剧目还是节目,都要挑农村观众喜欢的来演,这是剧团常青的秘诀。“例如这本《三打白骨精》,是一部绍剧,文武戏都有,唱起来热闹,老百姓喜欢看,所以我从网上下载了视频,把剧本记下来,然后让乐队师傅把曲谱编写出来,再学习排练。”陈爱娟拿出厚厚一本手写剧本说道。每年六月左右是剧团休整期间,但大家几乎没有休息,忙着排演下一阶段的新戏,每年剧团都会推出两三部新的曲目,现在,陈爱娟的蕾蕾(平调)越剧团有40余部戏曲供观众挑选。
经过多年发展,民营剧团的演出水准、人员配置及设备设施等,早已脱离“草台班子”定位。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民营剧团每年都要在服装、音响、道具等方面投资10万元左右。
从早期用水彩绘制的背景板、吊顶的大音响,到现在的电子屏、挂耳小蜜蜂及各类演出道具,许多剧团还购置了背景电子屏,演出时,背景屏幕随着场景变化,左右两块小电子屏会滚动播出字幕,舞台场景效果一年比一年好。
伴随着民营剧团的兴起,演出中介、演出器材制造、演出服饰生产、农村戏台搭建、演出策划宣传、演艺培训等相关行业也围绕着演出市场需求相继兴起,产业链逐渐形成。台州有一条街专门卖戏服、头饰、乐器等一系列配套设备;在村庄之间辗转演出,早已不是从前的拖拉机和公交车,演员坐的多是商务车,装道具、音响和货物的大货车也有联络人;在温州和台州等地,各区县还有专门的“经纪人”,在村子和戏班之间穿针引线……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在民间土壤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人头攒动的戏剧节现场
尽管遇瓶颈,未来尚可期
由于现在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和人们欣赏途径的多样化,民营剧团一直存在着发展瓶颈。
民营剧团的经营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地方的风俗习惯,如庙会、迎神赛会、春节等重要日子里,大家喜欢安排几场大戏庆祝一下。但现在随着演出成本增加,对于一些缺乏赞助、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来说,承担不起这个费用,有些地方不做了,有些给的费用仅能维持剧团不亏本。而且就演出曲目来说,尽管蕾蕾(平调)越剧团和繁艺平调剧团都有《火烧白雀寺》《金莲斩蛟》等平调大戏,但演出基本还是以越剧为主。
好演员难找也是困扰剧团发展的一个问题。在陈爱娟的微信里,有好几个演员中介群,挑人自然要好中选优。“演得好不好,一看就知道,所以一般来说,我都会直接赶去看她的演出,再决定是否要签,如果专业水准不达标,那这一趟也算白跑了。”
为了培养好青年演员,在繁艺剧团里,团长王春鸯会亲自辅导,要求他们练好基本功,扎实唱、做、念、打等戏曲舞台功底。“现在青年演员非常稀缺,唱戏练功辛苦,很多人吃不了苦,再加上在民营剧团里,一年到头都在奔波,顾不上家庭,所以很难留住好演员。”由于演员市场十分紧俏,出场费自然也不低,不少剧团之间还要防“挖角”。
不过因为地方戏剧持久以来的文化亲和力,陈爱娟和王春鸯都欣喜地发现,来看戏的中青年多了起来。“前段时间我们在西店唱戏,不少戏迷特意开车从周边乡镇赶来看,整个市场的氛围有了年轻化的转变。”王春鸯说。
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村村有戏台,处处有观众,民营剧团的影响力增强了。同时,为了提升民营剧团的艺术水平,省文化厅委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展专业培训,费用全免。每年,我县还通过文化礼堂百姓大舞台、送戏下乡、戏剧节等文化活动,搭建民营剧团交流展示的舞台,传播戏曲文化。
尽管艰苦,未来尚可期。民营剧团,正在乡野舞台上,继续书写着新的故事。
搬着戏箱到处演出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