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9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缑城周刊
2019年09月27日

我与共和国共成长

69兵,与共和国同龄的退伍兵

今年2月,69兵陆军20军181团宁海籍战友从军50周年合影

老团长姜庭阁为战友聚会题字

战友叶德广书法

陈才良(中排左一)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


战友王方成珍藏的领章、帽徽


老连长祝庄友(中)从上海赶来,看望宁海老部下

文/王方 图/惠广亮

这是一批与共和国同龄的退伍兵。他们绝大部分生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又都在1969年入伍(69兵)。在军营,他们豪气贯长虹,有的壮烈牺牲,许多人立功、受奖;退伍回到家乡,他们仍不忘“我曾是一个兵”,为宁海的两个文明建设再立新功,许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精兵强将;到如今,他们都年届古稀,有的已辞世,但一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老骥再奋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记者走近了1969年入伍的解放军20军181团宁海籍战友——

艰苦的磨砺

这是一批共和国的同龄人。1969年,他们绝大部分20岁,正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青春岁月。那年月,“当解放军去”是大多数男孩的梦想。早春2月,经过严格的政审、体检,600余名宁海热血男儿,来到了陆军20军181团。

这个团是工程兵,驻扎湖州赵湾。工程兵是干什么的?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因此,新兵连的新鲜劲儿还未过瘾,艰苦的磨砺就接踵而来。这个团负责修造江浙沿海的国防工程,吃苦是家常便饭,流血牺牲也时有所闻。在京杭大运河码头,战友们踩着一步三颤的船跳板,扛起上百斤的水泥、沙石快步装卸;在太湖边的云峰顶,常人空手都难以攀登,战友们身背五六十斤登顶是常事,西溪人王志贵、一市人褚孟仁竟达到了难以想象的153斤!

故事一:凡到部队探望的战友父母、亲友,看到艰苦而危险的现场施工,无不心疼得泪水涟涟。这年年底,潘兴元白发苍苍的老母,领着他的未婚妻,来部队探望。看到正在打坑道的潘兴元,惊呆了:“介苦的生活……”当天只是流泪,连饭都吃不下。而由于施工任务紧,潘兴元并无暇顾及,是连队战友帮助料理并好生劝慰,婆媳俩才勉强住了几天,一步三回头离队。

1969年6月,在苏湾采石场,3名安徽兵正在打风钻,突遭巨石滚坍,被砸得面目全非,当场牺牲!宁海兵陈国发也是风钻手,因眼睛被石子迸伤未当班,才逃过一劫。宁海兵张和芳是工地机械手,不顾乱石滚尘,勇猛参与抢救。把死者抬到医院后,护士看到惨状,吓跑了。恰好在医院看眼伤的陈国发,立即全力参与救助,“至今心有余悸!”陈国发沉浸在回忆中。

陈国发接着对记者说:我们这批战友,西溪人徐可林1969年在打刘家桥坑道时,因塌方牺牲;西店人戴连达重伤,昏迷了30多个小时后捡回一命;黄坛人严成选打隧道时,腿被砸伤,按伤残军人退伍,他有奉献精神,企业也办得有声有色,1989年成立“69兵战友联谊会”时,被推选为副会长……

经过一年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磨砺,团营首长彻底改变了对宁海兵的印象,尤其是姜庭阁团长,赞誉“宁海兵不但会吃苦,还心灵手巧”!因此,这一批战友入伍当年就入党、当班长的有10多个。1969年,来自深甽中胡的胡土生,在寒冬腊月跳入大运河救人,事迹还上了《湖州日报》。

血染的风采

“4年以后,这批战友大都服役期满,退伍回到宁海;留在部队的,尚有五六十个,后来在部队提干50余人!”“69兵战友联谊会”副秘书长陈才良对记者介绍。

陈才良是竹口人,孤儿出身,是部队的熔炉锤炼了他。他至今难忘1975年8月,他和30多名宁海兵参加河南省抗洪抢险,滚滚洪水淹没数县,宁海兵又是冲入湍急波涛抢救群众生命财产,又是为灾民搭帐篷、送粮食,浸在水里半个多月。后来,他还和任校章、陈绍宽、潘田康等同批战友一起,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

故事二: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战友任校章作为团作战参谋,携部进抵中越边境水口关。在攻占越方重镇重庆的战役中,沉着指挥、勇猛突击,歼灭一批守城越军,并摧毁大批敌军事设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重大胜利,受到师、团嘉奖,回国后作为军事骨干,被选送南京高级步兵学院深造。

这一批战友中,在部队立功(三等功以上)、嘉奖(营、团)的有100多人次。其中胡荣金荣立4次三等功,叶会宝、华夏根也多次立功、受奖。

溪南人项建铭获得荣誉较高、岗位也较特殊,值得一提。1969年入伍当年,他就被评为全团“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受到表彰。经保密专业培训,被选调到省委办公厅第一局,从事保密工作。在此期间,担任省委书记铁瑛的机要秘书。回到宁海后,任县保密局长多年。1990年被中央保密委员会、国家保密局授予“全国保密先进工作者”,受到中央领导人杨尚昆、乔石、温家宝、刘华清、迟浩田等人接见。又因从事机要工作30年以上,被中央办公厅授予“为党机要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荣誉证书。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85年,当年的毛头小伙子也沧桑历历。随着任校章、周官来两人以正营级转业,这一批战友全部离开军营。但他们退伍不褪色,脱下军装,仍是一个兵,耕耘在各行各业,或掌权管事,或办厂经商。

退伍不褪色

冠庄人潘兴元是“69兵战友联谊会”会长,改革开放之初,他敢为人先,以创办我县较早的民营企业“宁海第二冷冻厂”名震一时。他告诉记者:这一批战友中,被提拔为副局级以上的,有10多人;担任村书记的,有20多人;竹口的俞官通,艰苦创业,为家乡建设作出显著成绩,2016年被授予“宁海县十佳优秀退伍军人”称号……

故事三:今年2月20日,陆军20军181团宁海籍战友从军50周年的日子,238位战友参加聚会,杭州的潘田康赶来了,宁波的叶水奕赶来了;潘兴元、俞官通提供大额资金支持;赵小土将珍藏30年的美酒奉出,与战友们共享;黄坛人麻小昌,退伍后回乡务农,当蒋家村书记多年,矢志为村民造路广有口碑,此番战友聚会,他因病重,嗫嚅着说:“我走不动了,这300元会费,一定替我交上……”感人肺腑的是,身居北京、90高龄的老团长姜庭阁,特意题字“五十春秋,军辉闪烁”,以示庆贺。

50年的相聚,是一次愉悦的精神会餐。他们为事业干杯、为友情陶醉。人们不能留住时光,徐可林、严成选等100多位战友或牺牲或病逝;但人们能留住生活的美丽,年届七十不失志,最美夕阳才开始!

战友联谊会秘书长陈国发,退伍后回乡务农,后被推荐就读浙农大,毕业后到县供销联社任业务科长,被评为高级农艺师。此人以两大优长可圈可点:一是特别重情重义,凡战友有急事难事,他总是一马当先;二是凭“老本”娄文淼弟子的名望与身手,为群众义务教授太极拳40多年!

战友李校达,1997年在“8·18”台灾中奋不顾身,被我县授予“抗洪抢险标兵”荣誉。

陈才良入伍前仅有初中一年级文化底子,转业到县民政局任秘书后,一边勤奋工作,一边刻苦攻读杭州大学自考,门门功课优秀,一举考取大学毕业证书。

战友陈士奋退伍后担任大佳何乡人大主席,1990年被评为宁波市优秀乡镇长,2013年被评为宁波市离退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

战友郑仁国1988年在“7·30”洪灾中,置南门食品厂宿舍的小家不顾,连连抢救工友的生命财产,受县级表彰。

大力士王志贵退伍后,通过自学及卫校进修,成为一名全科乡村医生,以“高水平、热心肠”著称。现虽年已七十,仍天天坐诊浦西社区医院,凡群众有急病,不分昼夜,随叫随到。

战友胡荣金在艰苦的双峰乡任职时,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并光荣当选宁波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

军旅生涯,最难忘战友真情。早在1989年第一次战友联谊会时,这批战友就成立了“69兵战友帮困解难基金会”,众人自发捐款1万余元。

1993年4月,叶会宝17岁的独子突遭脑外伤,需开颅手术抢救。陈国发、李校达等38位战友火速赶到医院,昼夜陪护,孩子终于转危为安。

2004年5月,王志旺病重,潘兴元等战友轮班守护8昼夜,终于无力回天。为其女儿上大学事,潘兴元当即出资5000元、邬爱联3500元,加其他战友共2万元,使其女儿顺利大学毕业。

2007年5月,邬爱联生命垂危,临终嘱咐战友:其母若去世,战友可代其尽孝!邬爱联离世后,战友牢记嘱托,常去看望其老母。7年后,其老母去世,战友和其家人一样,披麻戴孝、料理后事。

2007年5月,在社保部门工作的李校达,及时将退伍军人社保优惠政策告知战友。陈国发立即上门,为一时资金困难的陈阿帮、陈根标垫付,使他们顺利办好社保手续,安度晚年……

一朝戎装在身,终生军人情怀。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