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适:元祐名臣 缑城学祖
罗适,字正之,号赤城,出生于海游马家山(今属三门县),后移居宁海溪南罗家村。他是北宋时期的良吏,宁海乡贤的典范,被思想家叶适称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
罗适家道穷困,从小勤奋好学。传说罗适爱书如命,无钱买书时,就典衣买书。他跟随智贤、禹照二僧求学时,经常燃松脂照明,夜读不倦,博览群书。成年后,他游学四明、关中,结识苏轼、徐中行等名士,学业大进。英宗治平二年(1065),罗适中进士,从此后便踏入宦海。
罗适还是著名的为民水利专家。他曾在桐城、泗水、济阴、江都、开封等七个地方任官职,为人刚正不阿,廉政爱民。他曾说:“为国爱民,令之职也,纵得罪,何憾!”他经常亲自勘测山川地势,召问老农,审水患之由,谋水利之用,或筑堤、或开渠、或疏浚、或建闸、或造田,致力于以农为本,为民生息。
担任兖州、泗水县令时,罗适看到山东有数万顷荒地,就迁数千户农民到那里开垦。调任江都知县后,他又主持修大石湖水利工程,筑堤堵塞潮患,疏通浑水,流入渚江,兴修水利工程五十多处,灌溉农田九万多亩。在开封任职时,兼管相度、京西等水利工程。当时京西等地农田沟渠堵塞,杂草丛生,积水难排,无法下种。罗适率领百姓疏通沟渠,引水入淮,改洼田为良田,可灌溉良田数千亩,当年就获得大丰收。当地百姓有句名言:“孰活我命,父母罗令。”
罗适擢升两浙路提点刑狱后,巡行台州、黄岩,新建了周洋、黄望、永丰三闸,沟通水利,使当地农业大丰收。元祐中,罗适对家乡宁海县城南门大溪改造工程十分关心,传檄把大溪从罗家山下的流向改凿到靠近县城的流域,既为民治水、方便生活,又改善环境、提升县城的品位,为今日宁海展示县城美好风光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罗适告老还乡后,政卸肩轻,但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却未曾稍减,还是殚精竭虑,设法为家乡人民办实事。元符元年(1098),也就是他六十九岁时,还主持疏浚宁海县城北河,使之授惠后世,宁海人民至今还歌颂其德。
山东、江都、开封、扬州、宁海五地的百姓,呼罗适为“罗青天”,有镌献“生我黎民”匾额,或绘制图像悬挂膜拜,还建造了生祠,以示永远纪念。江都法华寺内的生祠碑文,系宋代著名诗人秦观所撰,今仍存于扬州。
罗适对家乡宁海所做影响最大的两件事情,一是兴修水利,二是鼓励教育。宁海地处宁、绍、台交汇地区,古代读书人不多,唐代推行科举制度后,未出过进士,五代也仅有督官郑睿和尚书叶裕等少数登仕途者,北宋从周弁始登进士第,到罗适仅第3位进士。从政20多年后,罗适升任两浙提刑,回乡时,他发现宁海仍未见有新登进士者,为鼓励乡民读书,他专门撰写《永乐院碑》(在王爱山岗永乐寺)。从此后,宁海文风顿兴,仅两宋时期,就陆续出了140名进士。到宋末元初,更是人才济济。
为追念罗适创导教育的功绩,南宋胡三省、舒岳祥等名士合力建了“赤城书堂”,就以罗适的号为堂名,为元明时期宁海读书氛围的形成,开创了良好的先风。追溯宁海成为儒乡之功绩,当首推罗赤城,所以这赤城书堂又称罗公庄,今占地30余亩的书堂旧址墙垣尚完整保存。舒岳祥有《罗赤城先生》诗赞曰:“文起吾乡秀,心知百代宗。名节台山峻,词华淮海雄。”
罗适平生轻钱财、重义节,曾对人说:“忧人之忧,然后可以乐其乐。”他古稀之年在家乡,一次游览慈云院时,写下了一首内心感怀诗:“七十有余岁,不曾游此山。因寻白云路,深入翠微间。晓涧烟霞合,春岩草木斑。谁灰心地火,占取一身闲。”
罗适清廉为民,英名留人间,被世代推颂。明代大儒方孝孺编纂《洪武宁海县志》,赞评罗适“循声茂绩,为吾宁有宋名家第一”。
(王兴满 整理)
(问廉清白溪⑨)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