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宁海县2020年度环境状况和 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2020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我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污染防治为突破口,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护水斩污”“清废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保障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县委书记林坚在全省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上作为唯一县级代表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交流发言,捧得2019年度治水“大禹鼎”,连续三年位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百强县第二;绿色发展指数跃升至全省第5并且连续三年名列全市首位。同时被市政府表彰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治气、治水、治土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区县(市)”,“以治促建发展美丽凫溪经济带”入选美丽浙江绿色发展十佳示范案例。
一、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一)大气环境质量状况。2020年宁海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7%,比2019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Ⅰ级优151天,Ⅱ级良192天,Ⅲ级轻度污染23天,无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数,首要污染因子PM2.5占5天,臭氧占18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指标年均浓度均达标,PM2.5为23μg/m3,较上一年同期下降14.8%;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比上一年同期下降27.3%、4.3%;PM10、一氧化碳、臭氧较上一年同期持平。近五年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一氧化碳基本保持稳定,臭氧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水环境质量状况。全县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14个县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2.9%,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其中9个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均在Ⅲ类及以上,近五年水质状况保持稳定。我县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白溪水库、黄坛水库、西溪水库、力洋水库等水质均达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的要求,达标率100%。
二、2019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
(一)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成立县生态环境工作委员会,全市首创部门绿色指标和生态报表考核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等各方面任务细化分解至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双优”宁海建设,开展“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环境等系列规划编制,精准设定“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点任务、治理目标、管控指标,谋划重点工程。
(二)聚焦重点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危废处置,建成并运行科技园区、模具城、西店镇等3个危险废物统一收集转运点,方便企业就近处置危险废物。加快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修复,去年完成了29个重点行业企业地块土壤和地下水采样调查,投入400万元完成金海雅宝污染地块修复。全面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工作任务,提前实现重金属比2013年削减10%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海洋污染防治,出台《宁海县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分解和职责分工方案》,进一步明确我县海洋生态保护工作职责分工;积极开展入海排污口调查。
(三)持之以恒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建成餐厨处理中心,投入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智分类入围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完成全县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完善一般工业固废收集和协同处理体系,建成白峤岭建筑垃圾填埋场2期工程,大力推进建筑装修垃圾等分拣处置设施建设,建成3家年处置200万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
(四)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法治化进程。进一步贯彻落实《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条例》,厘清农村生活污水建设和运维机制,计划在三年内分步分批完成67个自然村的农污治理,通过“就近纳管、修复改造、工艺改造”等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开展农污提升改造。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污水收集考核机制,目前,已完成10个站点的管道流量计安装并按月开展水质监测,可实现对16个乡镇(街道)的污水量和污水浓度统计。
(五)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的环境问题。多部门联合出台《进一步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管理处置工作的实施意见》,7个小区划定餐饮禁设区。积极推进农村家宴隔油池建设,加强已建设施的正常运维。持续推进“六小行业”排污整顿,进一步明确撤村建居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污水管网建设、管理责任,目前斗门张村污水管网建设已发布招标公告,火炉山村污水管网建设完成初步设计方案编制工作。
(六)持续推进2018年度重点审议意见落实。在颜公河、天明湖治理方面,编制出台《颜公河综合治理提升行动计划》,计划投资4.97亿元实施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引水工程等48个项目。在扬尘防治方面,出台《扬尘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部门管理职责,加强建筑工地和大型运输车辆管控,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并通报。在垃圾分类方面,坚持以点带面、示范推进,实质性推动垃圾分类,在巩固提升80个物业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基础上,创建完成4个省级高标准小区和6个市级示范小区,同时在桃源、跃龙街道开放式区域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在市场环境卫生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及时清扫、分类收集、妥善处理”的管理制度。
(七)持续提升管服并重的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环保审批和验收中间环节“店小二”和环评单位代办服务,积极探索“环评云审批”模式,30余家环评单位入驻“网上中介超市”。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环境监管执法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每季度按规定要求开展双随机抽查工作,2020年共抽取企业654家次。积极推广环保管家制度,全县半数以上乡镇(街道)、园区已经实现环保管家服务,去年以来,环保管家累计服务企业1200家次。
(八)不断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进一步畅通生态环境监督渠道,除“12345”热线电话、环保24小时投诉电话外,设立生态环境“110”有奖举报平台,对垃圾焚烧、施工扬尘、“黑臭”水体等环境行为实施群众监督,鼓励公众参与。平台投运5个月就接收到群众各类举报65起,核实奖励38起。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宣传,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积极推进生态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工作,积极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云研讨活动,宣传推广各地“两山”实践发展典型经验,进一步营造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三、2020年环境保护目标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健全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更加完善。设立县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中心并投入实体化运作,建立“两山”实践创新管理机制,颁布执行《宁海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获省级备选公示。二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机构调整,建立生态环境部门局队合一制度,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管理和执法效能。印发白溪流域生态补偿方案,探索建立流域内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三是生态文明宣传不断深入。积极推进生态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工作,一线生态环境工作者参与生态环境宣传视频拍摄,《群山曲水 生态宁海》《“云参观”宁海“智慧环保”》两个视频的投放,引发本地系列观看热潮,视频阅读量突破4万。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位列全市前列,治水满意度达91.63分,名列全省第25位全市首位。
(二)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高强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燃气锅炉低氮改造39台,建成区内生物质锅炉淘汰改造7台,国三及以下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281辆,均超额完成任务。加强废气污染防治,完成VOCS治理13家、工业窑炉整治15个、铝压铸企业整治37家。二是高标准推进水污染防治。完成5个镇(街道)、8个城镇生活小区和4个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进城北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工程,建成前童至城南、梅林南路、白峤至宁东等污水主管,累计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2.7公里。完成8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试点工作,开展新一轮入河排污口规范化调查和整治。加强重点行业整治,完成铝氧化、商品混凝土行业15家企业初期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开展电镀城文明生产集中整治行动。三是高要求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制定出台《宁海县“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和《宁海县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建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组织开展危废经营单位规范管理、处置收费、危废转运执法检查,累计组织14次对2200余家企业开展危废规范管理培训。
(三)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一是宁海“智慧环保”平台投入运行。以污染源监控为核心,以GIS地图为基础,以智能分析管理为中心,实现监控预警和应急指挥调度功能。开发完成手机APP客户端,确保执法监管和企业人员随时了解企业环保执行情况。二是环境监控体系日渐完善。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道路机动车尾气监测建成1套遥感监测系统和2套黑烟抓拍系统,并对排放超标的车辆进行自动抓拍处罚。三是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292人次,检查企业1261家次,作出行政处罚112件,罚款1287.52万元;行政拘留5人,查封5件。对长街数控、越溪亭港等工业集聚区182家企业开展隐患排查并落实整改。顺利通过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迎检工作,未发现生态环境领域严重违法违规现象和地方党委政府不作为乱作为情形。
(四)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一是排污许可制度全面推行。全面开展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2020年排污许可证登记工作,截止去年年底排污许可名录平台共有7268家企业进行登记,304家企业发证。《宁海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落地实施。二是生态环境服务工作不断深化。去年累计通过生态环境议事厅议事7次(聚焦生态环境行政诉讼、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模具行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等),组织生态环境集市2次、生态环境大讲堂5次,完成绿色供应链3家。三是饮用水源保护不断加强。完成白溪水库、黄坛(西溪)水库、力洋水库、西林水库、车岙港水库等五大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制定整治工作方案,规范勘界立标,累计整治保护区内工业企业5家、农家乐17家。
过去的一年,虽然我县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一是部分区域环境质量仍需改善,颜公河整治、城区扬尘污染防控等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二期项目需要加快启动;三是局部区域、少数行业环境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工业集聚区仍存在产业档次低、部分企业环评手续不全等问题,机制砂、矿山开采等行业还需进一步整治提升;四是生态环境问题发现机制需进一步健全,环境网格化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环保管家队伍建设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工作安排
2021年,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继续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实施绿色发展、污染防治、治理能力、全民生态四大提升行动为重要抓手,更加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总要求全面开启“十四五”生态环境工作新征程。
(一)实施绿色发展提升行动。持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生态修复、生态产业、旅游产业、环境综合整治等四大类总投资约78亿元的38个项目。编制绿色发展宁海报告,明确绿色发展方向,推动绿色发展实践。加强空间、总量、环境准入管理,严格实施《宁海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探索建立建设单位承诺清单制度,引导企业自觉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开展绿色示范企业评选,组织评选一批在行业内具有突出成绩和社会信誉的“绿色发展示范企业”,为企业绿色发展树立更多行业标杆。
(二)实施污染防治提升行动。推进城乡全域治气,加强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提升重点行业治理水平,开展乡镇(街道)大气环境质量考评。推进全境精细治水,提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不断提升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率,科学制定乡镇(街道)污水处理和收集考核机制。加强重点河道整治,深入实施颜公河治理提升行动。推进海洋污染防治,加强近岸海域海漂垃圾清理工作,开展入海排污口整治,积极打造环境整洁、景观优美的海岸带。推进无废城市创建,着力打造临港循环产业园综合体系亮点,完善运行小微企业危废收集体系,进一步健全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和收集转运体系建设。严格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方案,研究制定《宁海县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积极开展砂石加工、废塑料加工、石材加工等重点行业环境治理,提升环保治理水平。
(三)实施治理能力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智慧环保系统,绘制污染地图,开展企业工况监测监控体系、县控以上河道水质自动站、高空瞭望综合体系等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加强排污许可管理,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规范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环境问题“约谈制度”,规范企业环保行为。继续深入实施“双随机”执法检查,全面开展环境执法后督察工作,严防各类环境问题反弹回潮。以提升环境信访到勤率、答复率、办结率、执罚率、满意率等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健全完善信访处置体系。建立县级环保管家协助管理体系,组织开展环保管家业务培训和考核,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四)实施全民生态提升行动。冲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继续做实做细备查技术台账,加强对34项指标支撑台账的梳理、审核。继续实施生态环境“110”有奖举报,通过多形式宣传、部门联动,打造快速便捷、高效的群众环境信访有奖举报平台,吸引更多市民参与生态共治。完善环保“店小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培育环保中介机构,推广“环保经理”制度,全面深化生态环境服务体系。弘扬生态文化,筹建生态环境公益基金,谋划成立宁海县“绿先锋”生态环境志愿者联盟,评选绿色发展服务标兵,积极倡导环保出行、绿色消费、低碳出行。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