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地下烽火
——地下交通员、共产党员赵广发的革命故事
·赵成·
地下交通员、共产党员赵广发的老家在长丰县陶楼镇新丰村小松棵,站在村边的高岗上,便可以看到村西边水面开阔、一望无垠的龙门寺水库,蓝天碧水、草木丰盛、烟波浩渺,让人心旷神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赵广发就战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现在,新丰村的小松棵早已经没有人居住了,整个小村庄里杂草树木丛生,原有的小路也被荒草遮没,残存下来的一些老红砖瓦房也因为年久失修,大都成了断壁残垣。赵广发在世时候所居住的老屋早已经倒塌,门前的那两棵枣树和梨树也早已经被砍伐了。只剩下满地的荒草、破碎的砖头瓦片,依稀述说着当年的艰苦生活和烽火岁月。
炊烟散去,物是人非,英雄的经历需要铭记,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一段红色的历史重新捧给世人,让生长在新中国的后代子孙们都能知晓和铭记那段浴血的光辉历史。
通过查找《合肥通史》《中国共产党长丰县地方史》《中国共产党安徽省长丰县组织史》《长丰烽火》《陶楼镇新丰村村志》等党史资料,走访当地的退休老村干部、当年的小学教员以及赵广发和他的“十大弟兄”子女后代们,渐渐的老地下交通员、共产党员赵广发的形象愈发清晰。赵广发(1914年~1997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作为党的地下交通员和情报站联络人,一直战斗在长丰这块土地上。他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先后担任王圩村农会会长(1950年-1953年)、王圩村养猪场场长(1953年-1956年)、后郢粮库养牛场场长(1956年-1959年)、四树村东何大郢三星照月养殖场场长(1960年)、浮肿院院长等职务。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党的革命事业、长丰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奉献一生,践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庄重诺言。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曾经被岁月湮没、但永远被人民铭记于心的地下交通员、共产党员赵广发。
第一章 艰苦岁月里的觉醒
赵广发出生在安徽寿县小甸集的一个贫苦家庭,青年时期,因为寿西南地区连年遭遇自然灾害,加上旧军阀、国民党的盘剥和地方盗匪横行,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逃生,举家迁到杨家庙的四树瓦庙生产队,租住、租种当地陶姓大户家的田地和房屋,每年半数以上的收成都要作为地租缴纳,剩下的聊以维持全家生计。
当时的寿东南地区(今长丰县境的吴山、杨庙、陶楼、下塘、庄墓、水湖以及淮南的杨公等地区。1965年建县的长丰县,取“长治久安,人寿年丰”之意,地处安徽省中部,居合肥、淮南、蚌埠三市之间,区域包括寿县、肥东、肥西、定远四县的部分区域,地处江淮之间,交通四通八达,民风淳朴包容。)地主实力雄厚,土匪猖獗,不少地主都购有大量的枪支弹药,雇佣打手,编练圩勇,与官匪勾结一起,欺压群众,鱼肉人民。地方官僚和地主对群众实行服劳役、打长工、当兵差、修公路、挖战壕等强制性人身侵占。加上国民党反动政府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加紧对人民的剥夺,苛捐杂税多达三四十种,群众负担沉重,人民水深火热、苦不堪言。
因为当佃农租地种粮维持生计都很困难,年轻时候的赵广发就学会了木匠手艺,平时春种秋收过后,就打一些耙齿、犁弓等生产农具配件,到附近的集镇上去卖,用以补贴家用。有时候还顺便到购买的群众家里帮忙安装维修。时间久了,和附近集镇、村庄的群众就都熟悉了起来,结识了很多朋友。因是外来的租田户,容易被地方势力欺凌,他在社会交往中先后通过结拜兄弟、认干亲等方式与中共寿六合县委三区大队长俞怀宝、孙桥头党支部书记马家芝,以及进步人士张宗余、何传习、王传海、王再勤、颜家陆、张三书、陶仁香等结拜成“十大弟兄”。俞怀宝、马家芝等中共党员、游击队领导的影响和带动为赵广发加入党组织和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中央政治局于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随后,四渡赤水,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1935年6月,皖西独立游击师成立以后,在舒城、合肥西乡、庐江、巢县等地打了几场漂亮仗,对当地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恶霸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当地很多群众积极拥护支持游击师,一时间,陶楼、杨家庙、吴山庙等地很多村庄出现了“赤化户”,有的地方甚至乡和村全部赤化,合肥地区的斗争形势向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发展。那一年秋天,皖西北地区发生严重的水旱灾害,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各地游击武装和党组织在中共皖西北特委的要求下,纷纷秘密发动群众开展了抗租、抗税和扒粮斗争。四树瓦庙、大松棵等村庄的贫苦农民,由赵广发、陈继根、陶有桂等人秘密串联起来,在游击队和当地赤卫队的武装保护下开展扒粮斗争。为了防止被地主匪霸和国名党的打击报复,大家严格按照扒粮纪律要求,采取东乡扒粮西乡打枪,南乡扒粮北乡撒粮等办法迷惑敌人,参与扒粮斗争,周边村庄熟悉的群众也都积极响应。那一时期,在皖西北等地区先后发动的大小数十次扒粮斗争,既解决了当地农民的饥荒,又扩大了游击队在群众中的影响。也正是那个时候,赵广发等人在与共产党员马家芝、赵学敏等人的接触中,接受到共产主义的宣传,明白了“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开始走上了不畏生死也要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作斗争的光荣历程。那一段时间,许多贫苦农民主动给游击师传送情报,救护伤员,甚至报名参加游击师。
(待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