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末乱世中的两位无为州守
何章宝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的无为州扼守长江水道,属于战略要冲,兵家必争,朱元璋和陈友谅多次在此用兵,反复争夺,使得无为州处于风雨飘摇和社会动荡之中。《无为州志》记录了元末两位州守:夏君祥、董曾。他们在动乱和危难中挺身而出,为民纾患,视死如归,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当载入史册,为人铭记。
夏君祥:名字写在古城墙上
元至正十一年(1351),徐寿辉在蕲州起义,无为州庐江县赵普胜积极响应,他以巢湖为根据地,发展水师,配合红巾军攻下了无为、池州、安庆等地。两年后,徐寿辉天完都城失守,赵普胜退回巢湖,结寨自保。
推为城主。在这样的形势下,无为州推举夏君祥作为城主,招募乡勇,自保城池,且受巢湖水师的赵普胜节制。《无为州志》记载:“夏君祥,字天瑞,本州人。值元季兵起,以材武信义为乡里所称,推为城主。”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陈友谅杀了倪文俊之后,已经控制了天完政权。其后两年间,天完政权已囊括两湖、江西、安徽大部及四川、浙江、福建一部,疆域之广前所未有。无为州亦被陈友谅占领。
至正十九年八月初十,公元1359年9月2日,朱元璋命元帅朱文逊、秦友谅率兵攻打无为城,夏君祥率众归附,无为州归属朱元璋。仍命夏君祥担任州守,修缮城池,训练士卒,加强防备。他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他有一位姻亲犯了法,应当加以惩处,他毫不留情,直接将其编入戍守城关的队伍之中,令其将功赎罪。他类似做法还有很多,因而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修缮城墙。据记载,无为旧城在花家疃。隋开皇元年,始置无为镇。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两淮用兵,始筑城墙。从王安石《寄无为军张居士》诗中的“月城”(城门外用以遮蔽城门的小城)理解,当时已有城门且安排人员看守月城。其后米芾为无为军守,主持修建了南门九华楼和东门明远楼,题写匾额,并写下《重九会郡楼》一诗,可见其时无为城墙具备相当的规模。宋末元初,南宋降元大将刘整率兵攻打无为城,忧愤而死于城下,留下一句“善作者不必善成”的感慨,可见当时城池坚固,足以阻精锐之师。
至元末,城墙颓圮,夏君祥成为修建无为城墙的关键人物。《类书集成》记载:“元末,土人赵普胜据之归明,后即命为守御,檄知州夏君祥督葺,城始成。”但这个记载有不准确的地方,赵普胜未曾归附大明;而且,夏君祥修缮城墙是至正二十三年(1363),其时陈友谅已经杀害赵普胜。更为准确的说法是朱元璋令知州夏君祥修缮城墙。
夏君祥所修城墙环绕今天的环城河内侧,周围九里三十六步,高一丈二尺,址宽七尺,上广四尺;东引华林大河为濠,深一丈,宽五丈九尺;城门六。其后城墙亦遭毁坏,至明代为防倭寇进犯,重修无为城,城墙的长度没有变化。明代嘉靖年间,倭寇来犯,听闻无为城墙高筑,立即退避,使得无城免遭兵燹之苦,这也是州守夏君祥劳苦功高的地方。
夏君祥,终老于家,子孙散居城中。
董曾:忠魂徘徊在无为江畔
绍兴俊杰。董曾,字贯道,绍兴新昌雪溪人,擅书画,通经史。元末方国珍起事,占据了新昌县城,招董曾为官,他没有答应,反而为躲避方国珍,隐居东阳山中。后来朱元璋至金华,对他以礼相待,让他住进礼贤馆,请他纵谈天下大事,君臣愉悦,授无为知州,其时当在1360年之后。
从近年发现的资料看,董曾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作《天姥山赋》一文,对李白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山具体位置做了精准的考证,详细介绍了“表乎东南实为新昌”的天姥山的地理位置、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展示了它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这篇文章沉睡600多年,是董族后人董必时先生最近整理出来,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考古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他和安徽当涂名士陶安十分亲近,多有诗词酬赠。陶安律诗《寄董贯道》前四句写得情意深切:“十年不见董贯道,一书忽到金陵城。越山带雨生秀色,江月照人知此情。”陶安另外一首《寄董贯道》从内容看,极有可能是董曾担任无为州守时写给他的,后四句是:“淮邑士民求世治,湖田蟹稻得年丰。有才且莫哦松下,膂力经营早进功。”这首诗有两个信息值得关注:一是元代末年已有稻田养蟹;二是写董曾来到“淮邑”,应该就是无为,因为董曾最后死难于无为。
沉江死节。董曾接替夏君祥担任无为州守,表现出了治理郡县出色的一面,《明高祖实录·卷十二》记载:“曾之守无为也,招集流亡,使各复业,州民安之。”
他在担任无为州守为期不长的时间里,正是陈友谅和朱元璋决一雌雄的关键时期。1363年4月24日,陈友谅亲率大军,以楼船之利围攻南昌,遭到了守将朱文正、赵德胜的顽强抵抗,历时85天,未有寸土之功。在进攻南昌期间,陈友谅见一时难取,便暂时休兵,派兵顺江而下,吉安、临江、无为州相继被攻下。
无为州失守,董曾被擒,陈友谅部下对他软硬兼施,希望他投降,但是他忠贞不屈,骂不绝口,至正二十三年(1363)端午那一天,被沉江杀害。《无为州志》记载:“世传泥汊口即曾遇害处。”他在无为州所写一首《濡须坞》既有雄心,又含悲情,似乎一诗成谶,像是他的绝笔。诗是这样的:
龙虎相争志不侔,濡须旧坞使人愁。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
七宝山开红树晓,巢湖水共白云秋。登临不尽英雄恨,万里长江天际流。
诗中的“七宝山”在今天石涧境内,旧时谓之西关,与东关濡须山相对。他在诗中借称赞孙权的英雄业绩,抒发了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董曾至无为州,代夏君祥为州守。他遇害后,夏君祥又接过他的重担,率领兵民筑起高高的城墙。城墙外,朱元璋的大军匆匆走过,迅速解除了南昌之围,并在九月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