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窠臼:红山文化之石器(下)
○王升
五、红山文化石器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的三大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是距今5000—6500年间形成的北方文化。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全面繁荣时期,晚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经济上,以农业为主,以牧业、渔业、狩猎业为辅。
红山文化时期,各个遗址出土的石器都比较多。红山文化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与细石器并存。石器更注重选料,打磨技术更加纯熟,石器造型更加规整,柄部更容易绑缚,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石锄、石斧、石锛、石耜、石刀都通体打磨, 刃部更加锋利。
石耜更具有代表性,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叶型,刃部呈尖状,另一端从两侧打出柄部;另一种比第一种稍宽,但又短一些,一端打出凹槽,可以系绳固定。双孔石刀通体较薄,造型规整,双孔部位是以对钻的方式打通,打磨得更加精细。细石器选料上、制作上更加精良,石䃚、石叶等不仅形体更加规整,刃部更加锋利。
红山文化后期出现了大量的玉器,明显是打磨石器纯熟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
六、小河沿文化石器
进入小河沿文化时期,石器种类更加多样,除了原有的石斧、石刀、磨盘、石杵、石球、石片等,还有石纺轮、石铲等。这一时期以磨制精致的带孔石铲取代了红山文化的石耜。石纺轮大小不等,最大的纺轮重98克,最小的仅有几克重,表现了纺织业比较先进。
石器制作不仅技术更加成熟,更注重艺术的美感。石刃骨柄刀数量较多,仅石棚山墓地就出土13件之多。因用于刮削和切割不同, 刀的做法不尽相同。石片镶嵌在骨槽内,使用了黑色胶状物,以使石片更牢固地黏接。石叶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更加锋利,有的选择白、黄、紫等颜色对比强烈的各种石料相间匹配,从而使这种骨柄石刃刀成为精美的工艺品。
可以想象,当时首领手持这种精美的骨柄石刃刀是权威的象征。
小河沿文化的先民们过着定居生活,在石器、陶器的艺术上, 在文字符号的运用上,都表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进入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阶段,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发展。
七、石雕人像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红山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石雕人像,它的出现表明红山文化时期石器制作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表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得到了提升。
石雕人像最早发现于兴隆洼文化时期,大约为距今 6000多年前的文物,兴隆洼文化遗址共发现了 4 尊石雕人像,如图所示:图中 1 为坐姿石雕人像,高为 8.8 厘米,图所展示的是石雕人像的侧面及正面。它是目前所见到年代最久远的石雕人坐像。雕像简单、质朴,寥寥几笔刻画出人物的概貌。石雕像材料为花岗岩石,像体表面光滑,底面较平整。头部较大,眼睛圆而大,双臂向前抱拢,两腿向前伸,属于女性阴刻浮雕像。
图中 2和 3是在西山遗址发掘的两尊石雕人像。雕像材质均为花岗岩, 表面不光滑,较粗糙,两尊雕像大小不一,但制作手法、造型、风格相同。大的雕像高为 67 厘米,小的高为 40 厘米。雕像眼睛下凹,鼻子和嘴较分明。突出的乳房显示为女性雕像。两尊雕像一高一矮,高的耳部明显,矮的不明显;高的双臂交叉在腰腹之间,矮的双臂分开并向上弯曲,矮的还在胸前凸雕出半圆形项饰。两尊女性雕像,人体结构比例合理,雕刻技法较成熟,风格古朴典雅,是古老的石雕艺术品。
图中 4 为发掘于白音长汗遗址的石雕人像。该雕像高度为 36.6 厘米。头部上尖下阔,尤其颅顶尖削,前额向前突出眼睛较大略圆并且深陷,鼻子较宽,颧骨稍丰,腹部微微隆起,似有孕之身。该雕像造型古朴,雕刻简单,表现了远古时期对女性生育的崇拜。
在红山诸文化中,还有一些石雕作品,反映了红山文化石器制作水平。如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发现的两件石雕人像。那斯台系蒙古语音译, 译为松树坡。该遗址是我国目前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遗址。
石人雕像第一件高度为 35.5 厘米,宽度为 12.5 厘米。由花岗岩制作而成。该雕像出土时受到拖拉机推土铲创击,有的部位呈残损状态。石像头部有一隆起的凸脊从头顶直到鼻子上方。双耳轮廓较大,眉弓隆起,双眼凹陷, 大张且凹陷,两臂弯曲向前,两腿弯曲,呈蹲踞状。
石人雕像第二件高度为19.4 厘米,宽度为 6.2 厘米。头部有三层轮状式饰物,轮顶部平齐。面部呈三角形,眼睛、鼻子、嘴等没有呈现,没有其他特征的刻画。两手合于胸前,束腰,赤脚蹲坐状。
那斯台遗址石雕像具有北方民族文化的特征,图中左雕像可能是男性,右雕像可能是女性,两尊雕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拉沐沦地区先民的生活状态。
红山文化晚期的石雕作品,以敖汉四家子草帽山遗址的石雕人头像为代表。该雕像头像尚完好,头像以下并不存在,残高 27 厘米,宽 14 厘米。头像有冠,两眼微微闭着,额头较宽,耳朵较大,嘴向外微突。雕像工艺手法多样,在打制和琢制的基础上,阴阳雕刻、圆雕,然后再抛光。雕像形神兼备,是红山文化晚期石雕艺术珍品。
石雕人像是做什么用的呢?学术界观点不尽相同。多数学者认为:在红山文化早期、中期,石雕人像应是对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结合,红山先民祈祷上天保佑宗族,多子多孙。
因此,这些石雕人像可能用于祭祀场所。后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石雕人像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陶器,后来又是玉器。
2012 年在兴隆沟遗址出土了红山文化陶人,更证明了前面所述对祖先、神灵崇拜的推测。后来,在牛河梁遗址又发现了泥塑人像,女神庙中人像有的与真人大小相同,有的是真人的三倍大。
牛河梁女神庙反映了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不仅仅是对家族先人的崇拜,更是对整个部落之神的崇拜。石雕人像、陶塑人像和泥塑人像是先民的生活习俗产物, 它的发掘对于深入解读红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也是红山文化时期珍贵的艺术品,对研究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十九)
陕西智森芯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