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调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袁哲飞
●袁哲飞
宁海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勤劳勇敢的宁海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劳作,生养休息,孕育了众多的名人雅士,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宁海平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宁海平调是我县一个古老稀有的地方剧种,是浙江高腔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派,因用宁海地方方言演唱,且所唱的高腔曲牌一般比较平缓,故称之为“宁海平调”。宁海平调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宁海平调的表演极富特色,有“耍牙”、“抱瓶滑雪”、“一马双鞍”、“吃粥”、“雀步”等独具风格的技艺。在音乐上采用曲牌联缀、前唱后帮和不托管弦、以鼓击节的特色,保留着宋元南戏的遗风。它和新昌调腔、侯阳高腔、松阳高腔等剧种齐名,被誉为浙江“八大高腔”。《中国戏曲大辞典》、《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等都认定宁海平调是中国的古老剧种之一。
宁海平调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便流行于台州府属宁海、天台、三门及象山一带。鸦片战争后,宁海平调走出三门湾、象山港,几乎演遍了整个浙东南地区。辛亥革命前后的五十余年时间,宁海平调还走进了杭州、宁波、绍兴、舟山、上海等城市,从事商业性演出。从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前,由于战乱,宁海平调演出环境遭挫,戏班解散。新中国成立后,在宁海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宁海平调又得到了新生。1957年5月,浙江省举行戏曲大汇演,宁海平调传统剧目《小金钱》的演出得到了领导、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1958年8月,建立了宁海平调演出队,1958年10月,宁海、象山二县合并,成立地方国营象山县平调剧团,1961年10月,宁海复县,改称地方国营宁海县平调剧团。经过几年的努力,宁海平调这一古老剧种开出了新花。1966年,文革始,平调停。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9月,县委、县政府批准恢复县平调剧团。80年代初,国家改革开放,文化市场多元发展,供人们观赏、娱乐的不只是戏剧和电影,戏剧事业尤其是古老的少数剧种受到很大冲击,再加上人为的某些原因,宁海平调开始滑坡。面对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宁海地方独有的古老珍稀剧种平调濒临消亡的状态,宁海的人民群众发声了,宁海的社会贤达呼吁了,宁海的文人雅士奔走求助,海峡两岸的同胞携手帮扶,宁海县政协助推宁海平调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的县平调研究会成立了,宁海民间的职业剧团也演起了平调,宁海县专业文艺团体也挂上了平调的牌子。
平调发展风风雨雨,抢救之路坎坎坷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一次次折腾后的平调人,他们的意志会更加坚定,他们的步伐也会更加坚实。他们视宁海平调为自己的生命,抢救平调就是抢救生命,保护平调就是保护生命,传承平调就是传承生命的这种生为平调人,死为平调鬼,誓为保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惜抛弃自己一切的锲而不舍的高尚情操,值得全社会尊重,值得我们学习。
经过多年的努力挖掘、抢救、保护、弘扬、传承,我县古老的地方剧种宁海平调终于登上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下达。通知指出,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加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式,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自宁海平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重视这一珍贵的乡土文化艺术,并将它的抢救和保护列入了议事日程,召开宁海平调抢救保护工作会议,提出宁海平调的抢救保护开发不仅仅是政府行为,也是全县人民共同的文化事业,要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这一工作,要营造好抢救宁海平调、保护宁海平调、传承发展宁海平调的舆论氛围,上下形成合力,把宁海平调搞上去,促进我县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宁海县平调(越)剧团在北京演出宁海平调传统剧选段《斩蛟》,得到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受到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国务委员陈至立等领导的亲切接见。2008年4月,应台湾演出机构邀请,经国家文化部、国台办批准,时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尤玲娟率领县赴台文化交流演出团到台湾,宁海平调走进大学、中学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宁海籍同胞联谊会,受到热烈欢迎,乡音乡情感动得大家流下了热泪。2012年8月,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出版了《宁海平调音乐》。今年4月,宁海县政协办公室、宁海县平调研究会编纂的《抢救宁海平调——宁海县平调研究会抢救宁海平调纪实》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中共宁海县委书记褚银良、宁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戴霖军、宁海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勇为该书题词,宁海县政协主席尤玲娟作序。《抢救宁海平调》41万文字是县平调研究会抢救、保护、传承我县古老的地方剧种宁海平调的全记录。谁知晓人间至重是乡音,更难忘春风化雨护花人。8月份,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传承班二年级的学员举行阶段性成果汇报演出,学员们的唱腔、技巧,平调特有的“耍牙”绝活等都表演得淋漓尽致,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好评。我们希望传承班更上一层楼,真正能成为平调事业的接班人和优秀人才。
我国的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戏曲艺术面临活力不足、剧种减少、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中央深改办将研究制定扶持地方戏曲发展政策列入2015年的重点改革任务,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这是我国继1951年发布《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以来,时隔60多年之后再一次就戏曲工作做出的总体部署和政策规定。
新出台的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确立了政府扶持戏曲事业的方针,以政策自身的宏观性和持久性,表达了国家态度和立场。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戏曲事业前进的方向,国务院要求,亦即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关心、重视和支持戏曲的良好氛围。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财富,加强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国务院要求,将戏曲艺术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就是将戏曲发展、文化繁荣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这有助于形成更加丰富和完备的社会文化生态。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要从文化生态的源头出发,从新生代抓起,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以戏曲艺术为载体的教育活动。国务院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负有主体责任,各级政府应该从项目设立、政策落实和经费支撑上对所在地戏曲院团予以切实有力的扶植与支持。
新出台的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要将戏曲艺术传承下去,必须重视和支持戏曲剧本创作。要对剧本“征集新创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三个一批”不断推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的优秀戏曲作品。要大力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演出条件。要把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为群众演出。要更加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要加大戏曲宣传和普及力度,扩大戏曲的社会影响力。
国务院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其战略高度、实施力度、政策法规的细化程度都前所未有,我们一定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重视和关怀下,抓住机遇,扎扎实实落实好国务院的政策,同心同德,努力振兴宁海平调戏曲艺术,更好地为宁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振兴平调,首先要抓好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专业文艺团体的建设,抓好剧团的管理;要抓好队伍和人才的培养;要抓好剧目的创作和生产。在此同时,要抓好平调艺术的宣传和普及,鼓励专业文艺团体扎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看不到戏的地方,为他们演出平调,为他们服务。鼓励我县民间职业剧团在各地要多演出宁海平调,不断扩大宁海平调艺术的影响力。要大力开展宁海平调进校园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戏的爱国爱乡情怀。要大力推动宁海平调进社区,让社区居民面对面接触平调,感受平调艺术的魅力,使平调更快更好地融入社区居民的文化艺术活动。要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平调艺术传承班、培训班、演唱会、交流会,每年搞一次全县性的宁海平调大汇演,发动专业、业余、民间的各类文艺团体参加比赛、评奖,逐步形成良好的宣传和普及宁海平调的氛围。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推进宁海平调艺术传承发展,是一种历史责任,是一种历史担当,是一种历史使命。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传承好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为了不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流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在历史上留下遗憾,我们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