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岩画 时空交错的回响
岩画,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记录着远古时代的故事和文化。而中国是世界上岩画分布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赤峰地区的岩画不管从数量到风格,独占中国岩画鳌头,其中红山文化的岩画以独特的表现形态在国内外岩画风格中独树一帜,尤其是人面岩画,最具特色。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在这里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写实或抽象的形态各异的岩画,这些岩画仿佛是时光的交错之门,使人仿佛穿越到古老的岁月中,感受那个时代的律动和神秘。
赤峰博物院赤峰博物馆馆区“日出红山”展厅内有专门一个单元——“石破天惊”来介绍红山文化时期的岩画,让观众了解红山文化岩画的独有特点;在艺术风格方面,红山文化的岩画以造型上的不拘泥为特色,人面像的手法夸张而显得神秘,而动物的描绘则表现出一种灵动之感。这种“不求形似,但更传神”的艺术理念正好呼应了齐白石的画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为红山文化岩画中抽象刻画手法的应用提供了深刻的解释。这一造型特征不仅符合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更在创造中展现了一种深刻的艺术魅力。
此外,红山文化岩画的图案很少遵循精准的比例,更注重在整体构图中创造一种和谐之感。这其中蕴含着“阴阳互见,两极相逢”的中国传统哲学道理。这种构图手法不仅呼应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更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理念,将岩画的审美推向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层面。
在岩画内在含义的探讨中,图案人面形象为主,揭示了红山文化时期的信仰形式。这一时期的岩画被认为是中国文明初创之际,由萨满教或群体宗教向早期礼仪体系过渡的阶段。岩画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赤峰地区先民早期宗教和礼仪等级制度的发展。这些图案既是对神秘力量的崇敬,又体现了社会结构的演变,是红山文化在信仰与社会制度演变中的历史见证。
而在其源流上,赤峰地区的人面岩画最早出现可以追溯至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时期。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红山文化时期被视为赤峰地区人面岩画制作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不论是从形制还是精神内涵上,红山文化时期的人面岩画与红山文化遗物都呈现出高度相似性。研究发现,在连云港将军崖与阴山东段等地区的人面岩画情况中,我们发现红山文化人面岩画具有一定的向外辐射传播路径。这表明了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现象。更有趣的是,两地的人面岩画在类型上呈现出相似之处,而在赤峰地区,这些类型却展现了更为全面的演化脉络。由此可见,赤峰地区是中国人面岩画的源头。
红山文化的岩画以其独特之美、深邃的内涵和历史厚重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远古文明的窗口。将我们连接到远古的辉煌岁月,让我们共同领略到时间的流转中文明的传承。
赤峰博物院 刘雨奇
陕西智森芯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