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丝面的前世今生
□ 徐宏杰
说来好玩,江苏就连一碗面条也是散装的,全省各地似乎均有一碗好吃的面,如南京皮肚面、苏州枫镇大肉面、昆山奥灶面、常熟蕈油面、东台鱼汤面、淮安长鱼面、镇江锅盖面……这些特色面已经成为各地吸引外来游客最好的招牌之一。
常州也不例外,传统特色小吃——银丝面因面细似丝、色白似银、味美汤鲜、柔软滑爽而闻名遐迩,常州银丝面馆早已在常武大地处处开花。
常州银丝面的创制
1994年出版的《常州市商业志》介绍:银丝面是常州特色小吃品种,1958年由味香斋面馆创制,配料讲究,操作工序严格,是生面中的上品。但据一位亲历当年南大街餐饮盛况的沈姓老者讲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味香斋由曾做过“双桂饮食店”主任的肖紫文女士初创,开设于南大街孙府弄口,属公私合营企业。早上卖面,中午和晚上供应酒、菜、面、饭,下午卖熟菜,生意十分兴隆。当时常州的面店大多用小方面或者中阔面,味香斋一位湖北撩面师傅则用细面,称“银丝面”,二两面售八分、三两一角,浇头现炒二至三角不等。最实惠是咸菜肉丝面,四分钱可加上两汤匙咸菜肉丝,另外有什锦锅面,六角一份,可供三四个人吃。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广化饮食服务公司因味香斋的职工收入远高于其他饮食店的职工,于是平调银丝面品种,在公司门口专门开了一爿常州银丝面馆。
以上两篇资料,似乎坐实了银丝面由常州味香斋面馆创制。味香斋则创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样看来银丝面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公私合营时期才出现。《常州商业志》作为官方史志,比起一般文献资料肯定要更加严谨与真实,但要说银丝面为常州味香斋所初创,可就站不住脚了,一张盛宣怀亲改的菜单就是最好的证明。
常州银丝面的发展
盛宣怀,常州府武进县人,近代著名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其十数万件档案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称“盛档”。其中有一张宴请菜单,乃1893—1894年间,盛宣怀受李鸿章之托,亲自设计修改了中西合璧的菜单以飨外国客人。菜单列有红烧鱼翅、挂炉鸭子、黑白蘑菇焖牛里脊、冷冻洋鹅肝、汤、点心小吃、餐后水果、咖啡等多味佳肴,以便中西双方佳宾各取所需。其中中式面点为汤面饺、银丝面两道,由此可见银丝面早在1893年之前已然出现。
另据1948年《武进指南》记载,常州城知名菜馆内县直街的绿杨饭店,除了蟹粉狮子头、硝肉、炸鱼等名菜,点心亦有夹肉豆炙饼、银丝、馒头、加蟹、烧麦、合饼等。银丝、加蟹分别为银丝面、加蟹小笼之简称。可见民国时期常州城中银丝面也早已大行其道。
1926年的《吴中食谱》亦讲:“苏城点心,惠而不费,而以面为最普遍,观前观振兴面细而软,肉酥至不必用齿啮;傍晚,蹄髈面更佳,专供苏州人白相观前点饥之用,故大碗宽汤,轻面重浇,另有一种工架也。”1936年出版的《吴门新竹枝》也有“时新细点够肥肠,本色阳春煮白汤。今日屠门须大嚼,银丝细面拌蹄髈。”作者为清人金孟远,此为银丝面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在姑苏城中盛行之力证。
2011年6月《中国粮油学报》载“机制面条制作工艺研究综述”一文中提到:机制面条出现于19世纪50年代。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工业商品大批量进入中国,及至后来洋务运动兴起,手摇轧面机适逢其时,由于生产效率较手工面大大提高,机制面成为当时大城市的主要面条品种。因我国南北气候不一而致小麦品质不同,北方以抻面为主,在和面时常加蓬灰物等以增面之筋道。南方面条大多则为刀切面,在和面后用擀面杖反复轧压,同样是为增加面条的韧性。轧面机配上细齿面刀,才使得真正意义上的银丝面产生。故李合肥(李鸿章别称)宴请外国客人的餐桌上出现银丝面丝毫不奇。
常州银丝面的制作工艺及烹饪方法
虽说江南诸城早在清末民初时已有银丝面,为何常州的银丝面却最终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知名小吃呢?这当然与常州银丝面的制作工艺及烹饪方法有关。《中国小吃·江苏风味》介绍,味香斋周俊良师傅在面粉中直接加入鸡蛋清以增加面条韧性与风味,再用细齿面刀轧制成面条。因面条洁白如银、纤细如丝,故而得名银丝面。
烹饪面条时,碗内放熟猪油、青蒜末提香,再放入沸鸡汤。俗话讲“看戏听腔、吃面靠汤”,以鸡汤作面汤当然清香鲜美。面条熟后均匀捞入碗中,再撒白胡椒粉增鲜,面条吃来柔软光滑有韧性,如再以虾仁、肉丝作浇头,则味更佳。以至于1963年,无锡新万兴菜馆亦从常州引入银丝面,遂风靡锡城,这是《无锡地方菜谱》记载的真实历史。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