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6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松州
2024年06月07日

从“西辽河流域文明展”看赤峰古代文明赓续

文/黄河

2024年4月3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赤峰博物院承办的“古国·方国—西辽河流域文明与早期中国形成特别展”在赤峰博物馆开展。该展览集区内外11家文博单位128件(组)文物参展,已累计接待观众8.2万人次。展览围绕“古国”与“方国”赋予的早期中国形成与发展的文明基因,揭示了西辽河流域文明与早期中国形成的内涵关系。赤峰,作为西辽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区域,见证了红山文化至夏家店下层文化这一古国至方国的形成与鼎盛阶段,展示了赤峰古代文明赓续不止、源远流长,实证了赤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脉络中的重要一环。

红山文化魏家窝铺遗址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女神庙

红山文化玦形龙

红山文化人头像

牛河梁遗址方坛与圆坛

红山文化玉勾云形器

红山文化石雕人像

刻划符号筒形鋬耳罐

刻划文字示意图(上拓片,下摹本)

熊首形双系罐

哈拉海沟墓葬图-35(东-西)

夏家店下层文化嵌贝彩绘陶鬲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磬

夏家店下层文化弦纹青铜鼎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钺

二道井子遗址航拍图

红山文化黑彩红陶筒形罐

红山文化绿松石鸮

夏家店下层文化青铜甗

(一)从“日照红山”出发,看赤峰“古国文明”的熠熠生辉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提出:“古国”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赤峰作为西辽河流域文明发生的中心区域,历经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之后,作为实证中华文明5000年的红山文化在西辽河流域崛起,奠定了西辽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直根系源头的历史性地位。

红山文化最早在赤峰红山后遗址发现与命名。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以赤峰为中心,如赤峰境内发现的水泉遗址、蜘蛛山遗址、魏家窝铺遗址、柳树沟遗址等,与辽宁省朝阳牛河梁遗址相互补充。据“三普”统计,赤峰地区共发现红山文化遗址725处。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遗址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早中期环壕聚落遗址。遗址内发掘86座房址及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为研究红山文化早中期居住形式和生业方式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反映出定居农业与人口对古国形成与稳步发展的重要意义。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晚期规模宏大的祭祀遗址群,遗址内坛、庙、冢和玉器、陶器等的发现,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据。

红山文化一系列惊人的考古发现,阐释了在距今5000年以前,红山文化率先跨入古国阶段,以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和成批成套的玉质礼器为标志,证明“早到5000年前的,反映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的发展已达到产生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已经产生”,红山文化率先跨入古国阶段的文明历程。

(二)从“星耀西辽”递进,看赤峰“王权初见”的文化更迭

继红山文化之后,距今约5000年—4500年,赤峰作为小河沿文化的核心地区,境内遗址包括小河沿遗址、大南沟遗址、哈拉海沟遗址等。据“三普”统计,赤峰地区共发现小河沿文化时期的墓地及遗址52处,反映出该时期将社会重心放在发展生产技术与积累物质财富上,表现为造型纹饰多样的彩陶、精美耐用的石权杖头及精致的装饰品等,体现出对财产、权力、世俗身份的崇拜,这一人群已出现权力冲突、等级划分、文化重组、社会分工等现象,甚至出现了从彩陶纹饰中提炼产生的连续组合符号。物质财富的积累、刻划符号的产生、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西辽河流域逐渐走向王权社会。

(三)从“月映方国”钩沉,看赤峰“方国文明”的都邑盛景

古代中国发展到方国阶段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方国是比较成熟、比较发达的国家。距今4000年-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西辽河流域继红山文化之后在赤峰出现的又一次文化发展高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分布以赤峰为中心,东至辽宁省西部,南达京津地区,西到张家口以东,北抵西拉沐沦河流域。据“三普”统计,赤峰地区共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遗址3000余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红山区二道井子遗址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遗址内发掘出房屋、窖穴、灰坑、墓葬、城墙等遗迹单位700余处,并出土彩绘陶器等各类珍贵文物1500余件。敖汉旗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遗址发掘墓葬800余座,出土大量彩绘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铜器等1700余件(组)遗物。其中彩绘陶器种类丰富、纹饰精美,与商周青铜器纹饰有较大渊源。

夏家店下层文化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证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西辽河流域出现了强大的方国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存在密切的上层交流与互动,且优势文化因素进一步辐射扩散,对夏商文明和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从“因而中国”视域,看赤峰“文明赓续”的万流归宗

从日照红山的古国文明,到小河沿文化时期各区域的众星璀璨,再到月渐明、星渐稀的北方方国联盟。赤峰逐步纳入早期中国文化圈的范围,即从多元走向一体,是“因而中国”的见证。赤峰史前考古学文化自成谱系,凸显出“早期中国”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认同。尤其是在史前时期的“彩陶”、“玉器”和“青铜”的使用与礼制规程上,进一步为“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彩陶:距今7000年—5000年的仰韶时代以彩陶为标识,在庙底沟时期形成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南至长江、北抵阴山的彩陶中华景象。在文化趋同、观念整合下,古代赤峰形成了中原大地的彩陶“花”与西辽河的“龙”相互交融发展的局面,这种以“华”为名、以“龙”为徽则构建了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

玉器:赤峰在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就发现了玉器,至红山文化达到顶峰。赤峰作为西辽河流域史前玉器发现与文化传承的圣地,是中国玉文化重要的地域载体,是认识中国古代制玉水平和用玉礼制的先驱与典范。这种以玉比德、创造文明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青铜:夏家店下层文化开始出现青铜器,赤峰地区进入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在不断与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赤峰地区青铜文明的发展体系逐渐清晰。在不断与夏商周三代青铜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中,对未来秦汉大一统的帝国文明作出了贡献。

赤峰史前时期在来自中原地区仰韶时代庙底沟文化的碰撞下,红山文化率先迈进古国的大门。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阶段,同期的中原地区进入王朝时代,此时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上层之间出现诸多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对中原礼乐文化的认同,使得赤峰古代文明在参与早期中国形成过程中赋予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文明赓续不止、万流归宗。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