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故事
古往今昔“罗村坝”
□ 王为民
说起罗村地名,人们很自然想起罗村坝。罗村坝最早得名始于街西头有一座拦水坝。
罗村坝位于金坛西南,属丘陵山区、距离金坛城约18公里。罗村坝原是一块不毛之地,据传隋朝时开始有人陆续来此定居。根据当地王家、马家家谱记载,自宋代后外地居民有的为摆脱自然灾害,有的为躲避兵灾相继迁居而来。外来人口的增加,逐渐使偏居一隅的罗村坝繁荣起来。清末民初,罗村坝行政机构称“河字图”,属游仙乡,设图董一人、地保一人、区书一人。地保供图董使唤,区书掌管全图的“鱼鳞册”(即土地亩分册)。民国16年(1927年),金坛县政府按照罗村坝地名,设“罗村坝乡”,废“图董”设“乡长”。
抗战时期,陈毅率领新四军在茅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成立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3月,成立罗村坝区,1945年新四军奉命北撤,国民党政府仍沿旧制,委派乡长,这时罗村坝属朱林区管辖。民国36年(1947年),国民党政府扩区并乡,将罗村坝、唐王、潜字3乡合并成立“清简乡”(注:“清简”两字是从唐王刘家祠堂的刘文清公和西坵村张家祠堂的张文简公各择一字而组成的)。罗村坝由于地理位置荒僻,解放前土匪横行肆虐,他们明里“包方”,暗地抢劫,常弄得鸡犬不宁,当地百姓怨声载道。一次,一位外地客商来罗村坝,刚行至医院前大道上,所带钱物就被土匪悉数抢光。当时,外人只要听到“罗村坝”三个字就胆颤心惊。旧时的罗村坝因为自然条件较差,十年九灾,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4月24日罗村坝解放,5月8日成立罗村乡人民政府,属社头区管辖。罗村坝的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翻身做了主人。人民政府根据山区实情,开始有计划地大力兴修水利,彻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长期落后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1958年9月,薛埠、罗村两乡合并成立“幸福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原罗村坝分为两个生产大队,东边以罗村集镇为中心成立卫星大队,西边以赤岗村为中心成立全心大队。1959年5月,撤幸福人民公社,分设薛埠人民公社和罗村人民公社。罗村公社辖罗村、宫林、赤岗、金山、西阳庄、许庄、上阮、山蓬、花村、分元、友爱、屯头、庄头、下沈、长山等15个行政村。改革开放后,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2000年1月新一轮乡镇区域调整,罗村乡并入薛埠镇。
(来源:《金坛地名故事》)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