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6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产经周刊
2016年06月13日

古戏台新故事(上)

文/胡琦

说起宁海古戏台,市民都不陌生,还多少领略过古戏台的艺术魅力。我县有120余座古戏台散落在县域各地,其中10座于10年前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宁海有史以来首批获得“国字号”的地方文物。从那时起,浓缩着宁海地方文化历史和建筑艺术特色的古戏台,成为了宁海的一个文化标签。作为国内古戏台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之一,2010年,我县又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古戏台文化之乡”。

6月11日是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2016年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近期,记者走访了我县多座古戏台,感受当下古戏台的保护与发展。

城市古戏台的古为今用

作为城区唯一的古戏台,城隍庙是不少老城关的记忆坐标。坐落在桃源南路隐秘却又为人熟知的一角,显得颇为熟悉却陌生。近年,老城区城隍庙地块改造全面启动,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庙宇也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为保护这座历史建筑,城隍庙区块改造将以城隍庙为中心,将这里打造成宁海城区唯一的历史街区。

如今走进城隍庙,寂静是这座庙宇最先感受到的氛围,空荡荡的院落任凭人对往昔的热闹浮想联翩。城隍庙始建于唐永昌元年(690),后几经修复,主体建筑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建。城隍庙古称邑庙,庙内的城隍神是宁海建县开拓者田什将军。历代邑令都十分重视城隍庙的修建,自宋至民国进行了七次重大修缮。1935年还对城隍庙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今存的戏台等均修建于此时。

城隍庙一度是县城百姓的活动中心,以农历正月十四日至二十日止,城隍庙每年要演“灯头戏”。期间,全城人都来焚香插烛,叩拜城隍。而戏台开唱之时,庙宇内更是好不热闹。除此外,还有相传为城隍生日、农历二月初九的“祝寿戏”。演出时间根据筹集的款项而定,一般10天左右。农历三月则有迎神赛会,城隍要邀请客神看戏。除此之外,还有西门白鹤庙的白鹤大帝与城隍互请看戏的传说。这样一来,加上平常民间集资做戏,总计全年做戏多则百来天,少则不下月余日。其中戏台额枋上有一幅绘制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彩画,真实地反映了当年观众看戏的情景。从演员的动作到观众的表情,无不惟妙惟肖。

宁海古戏台列入“国保”单位,宁海平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县文化部门曾在城隍庙多次举行平调折子戏等专场演出,一度重现当年城隍庙观戏时的盛景。古戏台加上地方戏曲,显现出宁海独有的地方文化景观。宁海古戏台在列入“国保”后,已引来众多关注。但由于古戏台风格多样,又分散各地,于是在城隍庙建立古戏台文化博物馆的计划,在城隍庙区块改造中被提出来。

就在今年4月,我县筹备多年的《宁海古戏台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接下来将分步实施保护规划。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徐培良在采访中介绍:“古戏台博物馆通过展示宁海古戏台图板和戏台木构件、古戏台实体与戏台相关的戏剧文物,来展现特色和魅力。同时还将经常开展宁海平调演出,让城隍庙戏台重新发挥戏台功能,使这一宝贵的戏曲建筑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乡村古戏台的点睛乡愁

在西店镇五市溪北岸的石家村与后溪村之间,有一座两村共有的崇兴庙,也是香山石姓的家庙。“由我们村的企业家石学友出资,从20多年前开始,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八都会上演大戏,当地村庄如同节日一般热闹。”崇兴庙古戏台管理员石守明向记者介绍说。

崇兴庙为10座“国保”古戏台之一。当年还有城隍庙古戏台,梅林街道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桥头胡街道潘家岙村潘氏宗祠古戏台,深甽镇的清潭村双枝庙古戏台、马岙村俞氏宗祠古戏台、龙宫村陈氏宗祠古戏台、大蔡村胡氏宗祠古戏台,强蛟镇的加爵科村林氏宗祠古戏台、下蒲村魏氏宗祠古戏台一同入选“国保”。古戏台见证了宁海人民的戏曲热情,在如今各“国宝”古戏台中,戏曲演出的功能已经逐渐减少,而崇兴庙古戏台是仍持续发挥看戏功能的古戏台之一。

崇兴庙始建于清康熙中期,迁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清早中期的建筑特色。明清时期宁海在神庙中修建戏台已蔚然成风,许多神庙直接用戏台来构建院落。整个建筑物采用高规格的三连贯藻井,木作细腻,彩绘绚丽。

一般评价一个戏台,只要看藻井便知一二。藻井随戏台的奢华程度有所区别,藻井俗称鸡笼顶,是古戏台顶部的圆形穹顶。藻井不仅在声学上对演唱具有拢音效果,在建筑上也具有承重和美化的功效。三连贯藻井的建筑形式在省内比较少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我县古戏台中有三连贯藻井的,除崇兴庙古戏台外,还有梅林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和西店樟树孙氏宗祠古戏台。

走进梅林岙胡胡氏宗祠,一种亲切感迎面而来。和许多农村里的祠堂一样,宗祠内聚集了休闲活动的村民,却并不显得嘈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胡氏宗祠外就是村中心广场,宗祠内成了村民活动中心,内设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但以往办酒席的习惯,已经迁出了宗祠。

梅林岙胡胡氏宗祠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古戏台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以“劈作做”手法而建。上世纪二十年代,翻修戏台和勾连廊,并增设三连贯藻井。“劈作做”的胡氏宗祠古戏台以中轴线为界,细细观察便能看到整个戏台从中轴线一分为二,雕刻的花纹、细节完全不同。即便是一块匾额,也是中间分界。但在中轴处,两边的手艺又无缝连接,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协调感。后人猜测是胡氏家族有两房实力较强,各房为了显示能耐,把戏台一分为二,自己请师傅来修建,俗称“劈作做”。在宁海的10个“国保”古戏台中,就有6个采用了“劈作做”。

2011年5月19日,为配合第九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在岙胡胡氏宗祠举行中国木作(古戏台)文化高峰论坛暨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开台仪式。中华文化促进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国家博物馆等单位领导、专家莅临参加。同时,邀请苏州昆剧团、浙江越剧团、宁海平调等专场演出,深受与会者的赞赏。

“一方平台,演尽古今风流,数尺之基,走通天南地北。”这是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左右柱上的对联。功能的多样化,是我县古戏台近年保护传承的特色。古戏台在继续发挥戏台功能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村庄的文化活动高地和文化标志。

去年,我县首场“好乡亲讲好故事”在深甽龙宫村文化礼堂开讲,村中的文化礼堂就是龙宫村陈氏宗祠。一个个好故事在古戏台上接连上演,再现了新时代下古戏台的别样风景。龙宫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2014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随着村中的古建筑成为旅游景点,古戏台将为越来越多的远方来客所知晓。


2011年中国木作(古戏台)文化高峰论坛。 (记者 惠广亮 摄)

深甽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举行“好乡亲讲好故事”活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