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生共探非遗 激活“小热昏”生命力
□ 记者 朱桓霈
叶莉莉教大学生唱“小热昏”
“诗画江南常州里,钟灵毓秀智造城……”昨天一大早,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泰国留学生陆依婷就练起了嗓子,为下周的“小热昏”校园分享会做准备。
暑假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继扬非遗‘小热昏’助推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常州市“小热昏”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自不同国家的8名留学生、20余名中国大学生通过参观和学习,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多样性中的独特地位与重要价值,也加深了他们对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处理念的认同感。
“小热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在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同名曲艺形式基础上,依托常州地方语音和民间曲调进行说唱表演的一种独特曲艺形式,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小热昏”与梨膏糖的传承相辅相成,共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83岁高龄的叶莉莉是“常州小热昏说唱艺术”“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艺”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常州市“小热昏”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叶莉莉为大家现场展示了“小热昏”,并亲自示范了梨膏糖的传统制作工艺。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中外学生认真学习和练习“小热昏”经典曲调,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编,创作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新时代特色的曲目,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陆依婷平日里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小热昏”中含有大量常州方言,中国学生理解起来都困难,更不要提留学生了。一开始,她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发音,好在有中国同学用简单易懂的中文帮助她理解。陆依婷认真学曲调、看口型,用手机录下音来,空闲下来的时候就听,这才跟上了进度。“‘小热昏’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幸运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突破了自己,也收获了友谊。”陆依婷说。其他留学生也纷纷表示,“小热昏”充满魅力,让他们领略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次奇妙的文化之旅。”来自孟加拉的留学生唐礼德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赞扬道:“我很愿意把这次实践的所见所闻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他们一起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后期,除校园分享会外,实践小分队的成员们还会前往社区,开展“小热昏”和梨膏糖推广活动。届时,留学生们将化身沟通中外的青年友好使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