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记者 王艳国
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度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科技“突围”工程各项任务落实,不断加力推动“创新赤峰”建设,紧扣产业技术创新关键环节,强化科技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我市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02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全区第一;
科技成果登记数量居全区第一;
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载体数量居全区第三;
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区第四;
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区第四;
……
一个个耀眼的成绩,无不彰显了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正在赤峰这片热土上不断开花结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万超岐书记、栾天猛市长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现场推进会等会议上多次调度指导科技创新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创新赤峰的实施意见》《赤峰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关于印发“六个工程”实施方案》《赤峰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方案》等一系列科技发展指导性文件,配套制定《赤峰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落实文件,打破藩篱,跳出老套路,鼓励支持科技创新,为“创新赤峰”建设谋划具体实施路径。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在组织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市坚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2022年以来,全市新增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2家,总数达到183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家,总数达到148家。鼓励支持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创造性,瑞阳化工、东黎羊绒成功获评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祈蒙药业48项中药(蒙药)配方技术、艾克制药盐酸麻黄碱合成技术等一批突破性、前沿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科技企业融资难,就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2022年,全市R&D经费投入6.3亿元,相较于2021年增加2.2亿元,强度由0.21%提升至0.29%,2023年则投入8亿元左右,强度进一步提升至0.35%。R&D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区比重分别达到6.3%和7.8%。“十四五”以来,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科技专项资金2.7亿余元,兑现科技创新奖补资金1572.6万元,惠及企业58家;累计为493家企业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达19.4亿元。建立科技金融协同工作机制,精准推出科技金融产品18项,为7家企业实现融资8.68亿元,有效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对集聚创新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营造创新生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我市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在全区第一个建成“蒙科聚”分中心,在蒙东地区率先成立产业创新研究院,全市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载体254家,物联网、中医药、数创等领域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增至204家。“蒙科聚”赤峰分中心运行良好,共发布生物医药、作物育种、专利转化运用等科技成果73项,转化科技成果16项,转化金额1851.09万元。赤峰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工作提质提速,2023年,实现工业产值1113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占总产值55%以上,是蒙东地区唯一一个年产值过千亿元的高新区,园区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达7亿元,技术交易合同总额超1亿元,在全区高新区中综合评价排名第3位。赤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1000余个,辐射赤峰市及周边设施农业面积150多万亩,实现社会效益50亿元以上。推进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搭建中科赤峰产业创新研究院,已实施科技合作项目7个;加快推进京蒙(亦庄·赤峰)科创产业园建设,已完成投资2.93亿元,预计明年上半年投入运营。
第一人才须汲引,泰阶平待拔茅征。我市大力推动科技人才引育政策落地,全市R&D人员数量达到4540人,每万人研发人员数为11.35,成功培育15个创新人才团队,培养自治区杰出青年3名、西部之光优秀青年学者1名、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3人,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3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个,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个人3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9名;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柔性引进院士10名、科研人员近千名。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聚焦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849名市级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农村持续开展科技工作“三服务”、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等活动,指导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00余个。
科技“突围”,就是以“点”上的突破带动“面”上的整体提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市聚焦生物育种、新型储能、有色金属、医药化工等重点产业,明确科技“突围”重点任务11项,其中,蒙新集团“大规模风光储绿电制氢氨醇关键技术”项目实现100%绿电制氢。精准编制重点产业创新技术榜单11个,其中4个项目纳入自治区科技“突围”重大专项,6个项目纳入市级“揭榜挂帅”项目储备库。积极承接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3个,累计投入资金1.17亿元,推动饲草高效节水、甜菜基因克隆、草业新品种选育等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催化、倍增和叠加效应,持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推动一批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梅捷新能源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功研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型固体储热技术,建成我国北方首个零碳制造工厂;星耀新材料生产的钨合金丝成功实现国产替代,打破原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的困境;赤峰云铜百万吨规模“双炉连续炼铜技术”成功打破国外企业在大规模连续炼铜冶炼技术的市场垄断;赤峰富龙集团与中国工程院江亿院士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研制的“楼宇吸收式换热器”设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可自主生产该类换热器的企业;塞飞亚肉鸭高效育种与新品种培育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强化优质科技成果供给,加速成果转化应用。2023年,全市共新登记科技成果166项,登记科技成果数增长55.1%,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其中9项成果获得2022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占盟市总数的1/5;获得自治区“骏马奖”1项。积极开展技术转移交易,2023年,全市共新登记技术合同248项,成交额3.8亿元,成交额增长75.7%。其中,技术开发、转让、许可合同成交额达到3.4亿元,同比增长79.7%。鼓励支持各领域科研成果发布发表,2023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各类科研课题57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265项,累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10篇文章被SCI一区择优收录。
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以创新为驱动,开展全方位创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科技战线聚焦科技创新的堵点、难点,全面发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找准自身定位,实现科技创新精准“突围”。聚焦锂基新材料、铝基新材料、新能源、冶金、化工、羊绒、医药、农畜产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对接国家顶尖科研团队,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实施重点产业链(集群)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和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延链补链强链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全市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强科技人才引育。将核心科研团队引进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深化与江亿、朱教君、李天来、段慧玲等院士团队合作,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建立与国家、自治区战略科技力量联动、人才团队引育“带土移植”、本土领军科技力量“厚土培植”、飞地等多种人才引育模式,通过尖端人才引领,不断提升我市科技研发实力。三是强化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级。积极协调推动赤峰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工作。加强与中山大学对接合作,推动伽玛光子对撞机及综合束流应用项目尽快落地,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产学研医一体化布局和发展。推动赤峰市产业创新研究院、“蒙科聚”赤峰分中心等现有平台提档升级,加快建设京蒙(亦庄·赤峰)科创产业园,积极对接科创资源富集地区及科研院所,不断提升我市科创产业转化和承接能力。四是增强资金保障,建立科学研发投入机制。严格落实政府资金投入20%刚性增长机制,认真及时兑现政策性补助资金,保障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资金支撑。创新科技融资模式,加快构建科技型企业全周期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发挥政府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荐优质项目纳入自治区基金项目库,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五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深入实施“双倍增双提升”行动,推动蒙欣药业、康普药业等20余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培训服务工作,实现服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全覆盖。六是改进提升服务质效,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实施政策落地工程,组织开展企业创新政策系列宣讲培训,开展经常性走访调研,问计于企,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服务,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深入推行“信用承诺制”。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特色科普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尊重人才、投身科研的浓厚氛围。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对新时代科技工作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市科技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聚创新资源,凝练关键任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全力开创科技赋能赤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陕西智森芯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