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0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4年10月05日

现代农牧业高歌起 无限生机绽沃野

——赤峰农业高质量发展巡礼

□记者 蒙慧林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新中国成立75年来,农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我市作为农牧业大市,也紧随祖国发展的脉动,呈现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绿色兴农兴牧、科技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大力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大园区、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基地、创建大品牌,深耕细作农牧业特色产业,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向着建设农牧业强市加速奔跑。

农业兴 与时代同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粮食生产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1980年,我市大规模开展以打井修渠、筑坝平整土地、修建水平梯田以及小流域治理等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1992年,全市农田基本建设逐步向水平畦田、水平梯田、高产稳产田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四十年间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强调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多年来,我市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坚持将稳面积、增单产作为种植业主攻方向,探索“建良田、育良种、推良法、配良机、铸良品”的全链条发展路径,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百亿斤,达到108.9亿斤。2023年,粮食总产量130亿斤,连续11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比1949年和2012年分别增长22.4倍和0.4倍。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总抓手。我市旱坡地面积大,地下水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坡耕地土壤质量不高、粮食产量偏低的问题,全市大力推进旱作高标准梯田建设,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为重点,整村、整乡、整建制、整流域稳步推进,全市累计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49.15万亩,占全区总任务的17%,总任务量居全区首位。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我市加大设施农业建设,按照“突出重点、规模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南部旗县重点打造以番茄、黄瓜、特色水果为主的优势发展区,北部旗县重点打造以平菇、北虫草为主的特色发展区,通过大力发展塑料冷棚、暖棚蔬菜种植,常规种植面积、产量显著增加。

截至202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187万亩,规模化设施农业园区达到1251处。其中,万亩以上园区9处、千亩以上园区245处,7家设施蔬菜生产企业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定。设施农业年产量可达500万吨,年产值160多亿元,占地面积和设施农产品产量占全区一半以上。

有“塞外番茄第一镇”的宁城县大城子镇,是北方最大的高原寒地优质设施番茄供应基地,松山区大庙镇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蒙东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设施农业园区……我市具备年产100亿斤粮食、800万吨蔬菜的综合生产能力,肉类、禽蛋、奶类、毛绒综合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17万吨、37万吨、58万吨、3万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内蒙古首个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的盟市,是自治区粮食主产区之一……

时代的脚步,在不断跨越发展中愈发坚实,赤峰农牧业强市建设步伐也愈加铿锵,沃野田畴活力无限。

畜牧强 与振兴共进

我市地处北纬43-44度黄金草原带的核心位置,全年有着超3000小时的充足日照,被誉为“中国牛羊肉食品之都”。

20世纪80年代,我市认真贯彻落实 “林牧为主、多种经营”方针,使全市畜牧业开始走向“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稳步发展道路。90年代后,走“种养加、一条龙”“牧工贸、一体化”的路子,牲畜存栏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以后,全市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深入实施“增牛优羊”“增禽优猪”发展战略,扎实做好生猪保供工作,扩大肉禽养殖规模,积极落实奶业振兴行动,有序推进饲草料生产,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畜牧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逐步提升。

通过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牧区注重转变传统经营方式,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牲畜存栏数量继续增加,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扩大养殖规模,突出发展肉牛、肉羊和生猪等,全市牲畜存栏量由1982年的794万头(只)发展到2023年的2210.6万头(只),位居全区首位。肉类产量60.7万吨,比1978年和2012年分别增长124倍和12.3倍;鲜奶产量41.6万吨,比1978年和2012年分别增长114.8倍和10.8%。

1997年,我市成立百万肉牛产业开发项目领导小组,实施肉牛产业开发工程。依托肉牛养殖量和肉牛专项推进等政策,全市牛养殖量稳步增长。通过多年对本地牛的改良,形成以牧繁农育、北繁南育为主的完整西门塔尔牛繁育体系。形成肉牛养殖专业村、肉牛养殖功能配套专业小区、公司+基地+农户、托牛所、生态家庭牧场等一系列适应各地发展的规模化养殖模式。2023年,牛存栏362.2万头,居全区第二。

伴随养殖数量提升,牲畜质量也同步提高。历经20年,我市自主培育了肉羊新品种昭乌达肉羊,它是以澳美羊为母体、德美羊为父本培育出来的理想型肉用细毛羊,并已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被农业部正式命名为“昭乌达肉羊”。昭乌达肉羊,肉质细嫩、鲜美可口、不膻不腻,深受人们喜爱。

多年来,我市畜牧业养殖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形成整村推进模式、自繁自育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养殖专业合作社模式、公司化模式和羊联体模式等多种适合当地畜牧业生产发展的现代养殖模式。全市有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65351个,其中国家级标准规模养殖示范场37个、农业部授牌20个、自治区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89个。

乘着改革的时代东风,一批优秀企业也茁壮成长。德清源是中国蛋鸡产业化第一品牌,也是全球领先的生态农业企业。林西县德清源240万只金鸡扶贫项目是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有机种植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3.75亿元,每年可生产鸡蛋5.5亿枚、蛋液4500吨,年可产绿色母鸡173万只,年产值6.2亿元。

位于翁牛特旗的中粮家佳康(赤峰)有限公司是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规划300万头生猪规模,是集饲料加工、种猪繁育、 商品猪养殖、生猪屠宰、冷链配送标准化、清洁环保为一体,全过程控制的生猪全产业链项目,目前已形成年出栏138万头商品猪的规模。

一项项农业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涉农项目加速推进,绘就了一幅向振兴而行的壮美画卷。

品牌响 加码新赛道

我市地处大兴安岭山脉最南端和燕山北麓、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耕地、草场等农牧业资源丰富,是农牧业发展的“黄金地带”。这里不仅盛产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昭乌达羊肉”,绵柔、醇香回味的“宁城老窖”,还盛产软糯顺滑、粘稠浓郁的“赤峰小米”,酸甜爽口、鲜香味美的“赤峰沙棘”……是自治区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蔬菜生产和调出大市,牛羊肉、杂粮杂豆等特色农畜产品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青睐。

多年来,立足丰富的资源,我市倾力打造了一批批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全市已有三类农产品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赤峰小米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喀喇沁旗中药材入选内蒙古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赤峰番茄入选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出以 “敖汉小米”“宁城苹果” “红山稻”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市在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21个。

2022年5月,在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的加持下,我市将农畜产品品牌打造列为全市重点工作强势推进,打造完成赤峰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赤诚峰味”,围绕杂粮、蔬菜、肉蛋三大品类建设9个单产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了“敖汉小米”“昭乌达肉羊”“塞飞亚”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县域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2022年12月,伴随夏家店风干牛肉干等17个产品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名录,我市共有57个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此外,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企业149家、产品383个。“赤峰小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达到126.36亿元,一批特色产品异军突起,增添了我市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第十届内蒙古品牌大会上,赤峰市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以754.49亿元居全区第一。“敖汉小米”“赤峰小米”“赤诚峰味”位列全区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前10强。在今年发布的“2024—2026年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中,赤峰市入选品牌总量位居全区首位。

抢占品牌农业制高点,我市坚持把品牌建设当作提升农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向纵深发展,努力让农畜产品品牌走出赤峰、畅销全国。

在近日圆满落幕的“赤峰好物进北京”活动已是第二年成功举办,活动搭建产品展示展销平台、招商引资引智平台、全产业生态链平台、“六进”集采集供平台,为赤峰好物提供了进京通道。活动期间,我市12个旗县区200多家参展企业1200余种产品参加展览展销,销售金额累计达到1.1亿元,其中线下销售金额1668.2万元,线上销售金额3788.3万元、订单销售金额5787.6万元。开幕式上签约项目总金额近300亿元,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新活力。

多年来,我市将农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健全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一大批县域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涌现,一条实现粮食安全、农牧民增收及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正逐渐被探索出来。

预计到2025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20亿斤以上;牛存栏达400万头,就地屠宰加工100万头以上;生鲜乳产值突破100亿元,助力内蒙古建设“粮仓”“肉库”“奶罐”“菜篮子”……

奋进征程上,赤峰唱响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欢歌;宏伟蓝图中,赤峰正积蓄澎湃力量谱写建设农牧业强市的崭新篇章。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