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1月22日
浴血上甘岭,他是炮兵的“眼睛”
一张100元的朝鲜币,一条抗美援朝慰问品毛巾,一张张抗美援朝老照片……这是93岁抗美援朝老兵华文的珍藏。谈及那场战争,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便会浮现在华文老人眼前。生长在茅山抗日根据地,从小就有参军报国的梦想,1949年底,不满19岁的华文成为一名炮兵侦察兵,随后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热血男儿从军报国
1931年,华文出生在江苏金坛县(今常州市金坛区)茅山地区的一户普通人家。1938年,随着新四军的到来,这片区域成为一片红色热土。在这里,新四军开辟了茅山抗日根据地。“我很幸运,老家在茅山抗日根据地,从小就接触新四军。”华老感慨地说。
彼时,华老的父亲偶尔在集市上做买卖,便为新四军站岗放哨,观察日寇情况,做联络员,给新四军送情报。在他的心中,从军报国的种子早已埋在心底。
1949年4月24日,金坛解放。这一年,华文的人生也迎来了新的起点。
当时18岁的他正在金坛县中学读书。当年9月,他在去学校的路上,看到了一则《苏南军区教导旅招生通告》,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对于当年情形,华老记忆犹新:“考政治常识等内容,还要面试、检查身体。”
1949年底,他被南京炮兵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录取。经过一段时间炮兵观测业务系统学习,他调防到了浙江,参加解放舟山群岛战役。
负伤后,他坚持战斗
“我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待了31个月。”华老的思绪仿佛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里。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华文所在的部队入朝作战。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炮7师11团1营2连,成为一名炮兵侦察兵。
1951年2月7日,他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9日夜间,我们刚到车站,就看到美军飞机不停地低空盘旋,照明弹在空中飘动。”他回忆说。为躲避敌机轰炸和侦察,他和战友昼伏夜行迅速到达指定地点,准备战斗。
作为炮兵里的侦察兵,华文经常要在战场上到处跑,这就需要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应变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在战场上,他从中线到东线,爬了汉江北山、佳岘里东山、鹫峰、五圣山等20多座高山,设立观察所,侦察敌情。
“轻伤不下火线”,是华老在战场上坚持的一句话。1951年5月上旬,他所在的连队阵地转移,在和战友一道抢筑工事时,他的左脚跟被炮弹片打伤,血流不止,但他仍然坚守阵地,修筑工事。
红色宣讲让更多人记住“最可爱的人”
华文参加了1951年的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阻击战,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战役,先后荣立三等战功两次、四等功五次、集体二等功一次。
在朝鲜战场的2年多里,华文顶着枪林弹雨,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我的很多战友牺牲在战场上了……”说到动情处,华老哽咽了。对于经历过生死的华文来说,在和平年代活着,“是为了替逝去的战友看到太平盛世,是为了能为国家再尽一份力”。
战场湿寒,他的膝盖落下了病根。1958年,华老从解放军测绘学院(北京)转业至合肥工作,并在安徽省测绘局退休。这些年,他致力于红色宣讲,先后到学校、社区、企业讲革命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记住那些最可爱的人。
在华老的家中,整齐地摆放着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书籍资料、老照片,以及他和战友们的回忆录。自1999年开始,华老连续25年组织抗美援朝老战士聚会,追忆军旅岁月,分享心路历程,激励后辈传承红色基因。
(陈正 王阳阳 孙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