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宿松方言部分词汇浅释
◆吴云涛
外地见到乡友,聚在一起闲聊,聊得最多的,是老家的方言土语。对于发音特点,适用语境,起源演变等,又各具见解,互不相让,往往争得面红耳赤。这种争吵,如饮烈酒,都是在品尝酣畅淋漓的乡情。我略略记着一些争论的方言词汇,掺杂进个人的粗浅认知,算是趁一番“闹热”。
辣火椒,辣虎椒。宿松方言把辣椒称为“辣火椒”,或“辣虎椒”,这在修辞上属于借代的方法。称“辣虎椒”有点牵强,我个人倾向写成“辣火椒”。“辣火椒”的“火”,借用了火焰的形象,形容辣椒的辣味,仿佛辣椒能点燃人的味蕾,带来热烈与刺激。方言中加了“火”,语言有趣多了。
衡齿,横齿。宿松方言中的“衡齿”是一个名词,对应于普通话“门当户对”中的“户对”。方言口语中多被引申为形容词。说谁家孩子有出息、有成就说“有衡齿”,说谁家有社会地位也说“有衡齿”。“衡齿”是被广泛应用的方言词汇。
普通话中的“户对”,是中国传统建筑构建之一。“户对”是古代房屋建筑中置于大门门楣上的木雕,一般为短圆柱形,柱长一尺左右,垂直与墙壁。
桁条、桷子(椽子)是宿松古时建房的重要构件,“衡齿”可以视为桁条横穿墙壁后的突出部分。桁、横、衡三个字在宿松发音相近,齿是牙齿,指突出,这大约是“衡齿”的由来。
“衡齿”作为方言,包含了“户对”的本义和象征意义,又极大地拓展了其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口语表达的隐喻。
古时门楣上的“户对”多少与宅主的官阶品级的高低成正比,“户对”越多地位越高。“衡齿”形容的对象和内容都有了广泛拓展。有“衡齿”可以理解为对个人、家庭、家族等各种主体荣耀和地位的夸奖。“衡齿”也被用来象征财富和繁荣,以及寓意吉祥和福气、好运和幸福等。
短圆柱形的“衡齿”反映了传统文化的阳性崇拜。代表人气盛、香火旺,方言表达中据此又会用来形容一个人或家庭受到欢迎、支持和尊重的程度,以及个人、集体或家族在事业、学业等方面的成功。
鞋考。宿松方言中的“鞋(hái)考”,是指用藤蔓编的一种筐箧,筐沿很浅,主要盛针线,妇女做女红用。
为什么筐箧称“考kǎo”,我多方搜证,认为是从古汉语中的“笸”字演进过来的。“笸”,读pǒ,一个生僻的汉字。“笸箩”的解释:用藤蔓、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帮较浅,多为圆形。“笸”的发音同“考”比较接近,“考”的发音符合宿松话“短音多”的特点。老海考证宿松方言中古汉语的成份多,这算不算是一个例证?
除了“鞋考”,宿松方言中“稻箩、角箩、箩斗”等藤蔓和篾竹器具还很多。“稻箩”是盛粮篾器,底方口圆,底小口大。“角箩”是四方底,桶形,比稻箩大,但无稻箩的凸肚。“箩斗”形状要小许多,方底圆口,底大口小,装豆粒、鱼虾用。
我对小时候藤蔓编织盛器具的记忆比较丰富。除了藤箧、藤箱,还有藤席、藤笪,印象最深的是不同款式的藤椅。小时候还看到过藤编的手提篮、茶杯套、花盆套,这些现在见不到了。
朗梳。宿松方言中将木梳子称为“朗梳”,这里的“朗”字也是借代。“朗”用来形容木梳子的光亮和清晰。梳子加上“朗”这个字,发音更加饱满,音节更加丰富,更加悦耳,更具表现力。
把山中树林选择性地进行砍伐,让树林稀松、疏散一些,更多地接受阳光雨露,这在普通话中称作“间伐”,宿松方言称“朗林”。“朗林”同样体现了方言词汇使用的创造性。我推想是先有“朗梳”再有“朗林”。“朗林”就仿佛是用梳子把树林梳理一遍。
“朗梳”之“朗”字为形容词,“朗林”之“朗”为动词。“朗林”,林地被打开,变得开阔和明亮的行为和景象。
抹篼儿,抹兜,刮篼。这三个宿松方言词汇分别表达不同的语意。“抹篼儿”在方言中是指父母亲所生育孩子中排行最小的儿子,普通话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词汇。用口语讲出“抹篼儿”,有疼爱和怜惜的意味。
方言中有“抹兜”,也可是“抹肚”。古代人所说的“亵衣”。唐宋时期,汉语言已经把这种贴身小衣称抹肚,或抹胸。这里的“抹”为涂抹、遮盖之意。我认为宿松方言“抹篼儿”的“抹”,是从“抹肚”中借用过来的。“篼”和“肚”音同,宿松的“篼”既是竹器,也是底部的意思。“抹篼”就是见底了,下面再没有了,形象而生动。
“刮篼”是方言中的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性不好,坏事做绝。说这个人“刮篼”,相当于骂这个狼心狗肺、蛇蝎心肠、人面兽心、衣冠禽兽。当然现在的方言中使用“刮篼”很多都是相互打趣的话语,笑骂对方刁钻,说话办事到了极致。“抹篼儿”的“篼”是平声,“刮篼”的“篼”是去声,但字义在宿松话里是一样的。这些词在方言里都别致,有趣。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