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赋能“电速度”
——县级供电公司数字化应用综合示范的江都实践
3月20日,扬州东方砂轮有限公司用电增容工程竣工投运。“这次我们增容至800千伏安真是快,从提出申请到正式投运只用了25个工作日。”该企业电气负责人孙海华说。
快,源于国网扬州市江都区供电公司在数字化应用综合示范建设中推出了业扩最佳方案一键生成功能。
自2023年5月起,江都供电直面业务工作中的痛点问题,全力推进全域数字化应用探索,有力推动了工作效率和管理质效提升,成功打造了县级供电公司数字化应用综合示范的江都样板。
得益于示范建设,江都供电2024年度“成绩单”十分亮丽——
在全省县级供电公司同业对标的41项指标中,江都有4项第一,9项排名提升20位以上,其中资产盘点完成率指标提升了45位、由后排冲到第一;
高压用户业扩报装接电平均完成时间比上年减少11个工作日,缩短1/5;
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为41.52分钟,比上年减少一半多,省内排名提升37位,其中,年计划停电时间比上年缩短近2/3;
完成分布式光伏并网6051户、18万千瓦,户均并网时间比上年减少3个工作日,缩短1/5多。
找出痛点 把脉寻方
顺应数字化潮流的趋势,2023年5月,江都供电被确定为国家电网县级供电公司数字化应用综合示范建设单位。
数字化应用,各项业务工作中的数据应用是基础。曾从事信息和营配电业务工作的江都供电总经理赵越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数据可不可用?就是数据的准确性要打个问号。另一个是数据好不好用?就是营配调规四大专业的数据还有断点,不太好用。
以问题为导向,在深入班组、供电所和生产经营现场调研,并与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研讨后,赵越认为,这两个问题与业务工作中的痛点密不可分,于是决定从排查痛点入手,推动问题解决。
排查业务痛点由赵越挂帅主抓。白天,各专业部门组织员工结合业务工作实际细致筛查,剖析出现痛点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晚上,各部门负责人集中开会,汇报排查情况,并一起诊断分析,逐一确定依托数字化消除痛点的对策方案。
以“电网一张图”数据源端运营为例,相关部门筛查分析业务工作现状后,找出了痛点所在:配电设备分布范围广、体量大,原有的图模数据准确率不高、查缺纠偏难度大。针对找出的痛点,江都供电提出了数字化提升解决方案,并分成架空存量设备治理、增量设备维护和地下电缆(管沟)管理三个方面,细化明确了相应措施。
不到1个月时间,该公司排查出了涵盖营配调规四大专业和安全管控、绩效管理、审计应用等28项业务工作中的痛点,并提出了依托数字化应用综合示范建设消除痛点的一项项对策,形成了《江都全域数字化示范工作方案》,为数字化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住重点 三管齐下
如何落实好工作方案?以数字化应用实现工作效率和管理质效提升目标。江都供电三管齐下:
——开展数据治理,保障数据准确。
“数据的准确性低,特别是设备地理位置不准确,让我们吃了不少亏。”负责江都区小纪镇配网管理的小纪供电所王步宏讲了一个故事:2023年7月实施双富村王家组配网改造工程,施工人员按照施工方案标明的地理位置前往现场架线时发现,需要跨越一条小河,只得联系配电运检中心修改施工方案,不仅浪费施工时间,还增加费用1万多元。
为此,江都供电把治理数据作为数字化应用综合示范的重中之重来抓。组织各专业人员对海量数据进行核实校准,尤其注重核准设备的地理位置。以前用GPS定位设备坐标,偏差会有5米,甚至10多米。因为误差大常给施工抢修带来麻烦。在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支持下,江都供电利用目前精度最高的0.1米卫星地图,通过地理影像AI比对技术校核纠偏设备坐标,保证了设备位置数据的精准。该公司发展建设部主任罗鹏说,“国网江苏电力还研发了专业的北斗坐标采集装置,以后数据采集更准了。”
——建立工作平台,支撑便捷高效。
以前编制配网项目时,需要登录PMS、营销等多个专业系统,反复切换调阅数据,极其繁琐,大大影响了编制工作效率。江都供电配电运检一班副班长杨钱程认为,这一问题在各项业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于是,依托网省公司建设的强大中台和各专业系统,搭建自己的工作平台,以此支撑各项业务便捷高效处理,成为江都供电数字化应用综合示范的重点。在国网江苏电力数字化工作部和相关业务部门支持下,江都供电与国网江苏信通公司、江苏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协作,合力开展梳理数据源、研发新模块、设计页面图等工作。“短短两个半月时间,江都数字化应用工作平台就搭建完成。”江都供电调控分中心主任陈巍介绍。
——打通专业壁垒,做强“三条主链”。
立足公司整体管理效能提升,江都供电挑选具有业务链长、专业协同难、数据需求大等特征的配农网工程管控、新能源接入管理和营配网格化融合这三大业务作为“三条主链”,把业务规则、管理标准等嵌入到相应的系统流程实施节点管控,并分解到班组业务工作之中,由此打通了各专业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了数据间的融会贯通。
配农网工程涉及面最广、链条特别长,需要发展、建设、设备、配电、营销、财务等部门参与,涉及PMS3.0、营销2.0、财务ERP等多个专业系统。为此,江都供电梳理出9个环节存在的20多个痛点,在合作单位通力协作下,成功研发出配农网工程“全链条”管控模块,实现了配农网改造项目一键自动生成,不仅有效提高了项目编制效率,而且将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后评估等全部置于数字化管控之中。
提升质效 健体强企
今年2月13日,扬州东方砂轮的孙海华通过“网上国网”APP提交了用电增容申请,江都供电营业业务技术专职龚正很快收到了国网扬州供电公司派发的业务工单,他打开工作平台,通过业扩方案编制模块,核对孙海华所提申请的地理位置、用电容量等,确认无误后点击导入“电网一张图”,图上立即显示1千米范围内有31个电源接入点,其中7个为优选接入点,最佳接入点是距企业35米的10千伏闸东线费兰特支线2号杆,该线路负载率为31.7%。“以前接到客户增容工单,我们要先去现场查勘,再回来做方案,往往需要根据现场实际反复修改。现在,只要去现场核定客户和电网设备等相关信息无误就行,非常方便。”龚正对此深有感触。
历时一年完成的数字化应用综合示范建设探索,江都供电通过校准统一基础数据、打通专业数据壁垒和优化完善业务功能,颠覆传统业务模式,实现数据融会贯通,推进了各项业务工作的转型升级和管理提效、班组减负,有效促进了健体强企。
2月24日9点半,国能江苏新能源科技开发公司的俞建伟赶到江都供电,提出在金世纪智能科技公司厂房屋顶,建设5400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并网申请。江都供电电网规划管理专职朱益民当即查看区域电网地理图,发现可通过航天、正谊等5条10千伏线路并网,仔细察看各线路地理位置及负载情况后,得出从航天线接入的最优结论,随即打开工作平台的新能源并网仿真模块验证确认,当场给出了答复。“这个模块基于国网江苏电力数字电网计算推演系统,对申请并网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进行接入仿真计算,即可感知其并网是否影响配电网正常运行。”朱益民介绍,光伏客户提出并网申请,再也不要像以前那样先去实地测量,再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大量计算后方才得出能否并网的结果,“我们省了事,客户省了心。”
数字化应用综合示范建设,使配农网工程管控模块的功能和效用更为强大。“通过这个模块的设备基础信息库,可以实时查看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指标库、问题库则根据设备运行标准给出诊断结果,列出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自动生成配农网改造方案。”江都供电配网工程技术专职马人杰介绍,由人工编制计算变为平台自动计算生成,弥补了传统人工编制方案点多量广、繁琐易错的不足,项目编制工作量压降了30%,编制周期缩短了20%;物资归类整理时长由10小时缩短为1小时;配农网工程接受省公司评审,一次通过率由50%提高到95%以上,项目改造计划停电时户的准确率也从60%提升到95%。
沈伟民 任 飞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