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5日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植
在智能产菇大棚内,菌菇一年四季都可以稳定产出。
走进小庙镇马岗村菌旅小镇菌菇智能种植大棚时,一排排菌包整齐排列,鲜嫩的平菇长势喜人。菇农吴根秀正在查看菌菇的生长情况,操作智能设备及时为大棚增温、保湿。
这些智能产菇大棚配备了先进的温控设备,包括20匹功率的空调,确保菇架上的食用菌能够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据介绍,智能大棚不仅打破季节的限制,让食用菌一年四季都能稳定产出,还通过食用菌智慧控制系统,实现智慧管理,进一步提升种植的智能化水平。
“这些菌菇可‘娇贵’了,温度、湿度都得控制好。”据大棚负责人余林生介绍,智能产菇大棚总占地约10亩,去年产值达300万。
“我们的菌菇品质好、产量高、营养价值高,销路不愁。”余林生表示,以羊肚菌为例,羊肚菌的生长适宜温度是18度,采用智慧控制系统后,稳定产出,预计今年亩产可达500斤。
“只要打开食用菌智慧控制系统,就能实时监测菌菇长势,掌握温度、湿度、光照等,还可以通过系统进行调节。”余林生说,过去菌棒成活率低,靠人工接种成本高,现在机械化让效率提升30%。其无菌化车间、智能产菇大棚,让平菇生长周期从120天缩短至90天,品质稳定性显著提升。
在小庙镇袁中生态园,阳光玫瑰正处于田间管理和发芽的关键期。一排排滴水灌溉带紧贴在阳光玫瑰根部,正在匀速缓慢地滴落水珠。
穿梭于各个大棚之间,鲜少见到工人的身影。安徽兴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祥解释道,除了疏花、疏果、采摘这几个步骤,其他管理过程几乎用不到人工,因为生态园实现了智慧化、标准化种植模式。
“这里种的是阳光玫瑰,大约有80亩。”说起种植经验,李志祥娓娓道来:“我们采用的是水肥一体化无人喷灌系统,将灌溉水和肥料混合后,沿着铺设在黑塑料布下的滴灌管,精准输送到作物的根部。”
“以25亩的大棚为例,到了结果期,每周需要施一次肥,过去,10个人手动播撒肥料,需要一天时间。现在通过智慧滴灌系统,只需一根管道,不到半天,就能完成施肥灌溉工作。”李志祥表示。
“通过智能灌溉系统‘输液’,养分直达根系,可以自动调节灌溉量和灌溉时间,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精细管养水平。”李志祥说,采用滴灌等技术,能提高品质和产量,帮助每个果子达到精品果的标准。今年阳光玫瑰将首次挂果,预计产量达1500—2000斤,明年可达5000斤。
日前,占地1.8万亩的老乡农场一期即将完成建设。该农场相当于1800个足球场,是合肥城区内规模最大的农场。未来将以科技、生态和体验为关键词,集中连片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青菜、辣椒等露天蔬菜。
截至目前,全区共认定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4个,应用农业、物联网、农业企业10余家。
(胡亭亭 杨洋 陈三虎 孙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