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5日
相伴八十载 平常却浪漫
春日的阳光透过纱窗,洒在房间那件挂满军功章的旧军装上。97岁的马莹芝老人,静静望着这些沉甸甸的勋章,每一枚都镌刻着丈夫王嘉斌浴血奋战的革命岁月。
“今年清明,我们还去看了他。”老人缓缓说道,声音里带着历经沧桑后的平静。这件陪伴丈夫半生的军装,如今成了马莹芝最珍贵的“传家宝”,也见证着这对革命伴侣跨越80年的家国情怀。
马莹芝和丈夫王嘉斌都是河南清丰人,两人的村子相隔不过两里地。王嘉斌12岁时参加抗日,开始从事送信等工作。
马莹芝当年也在承担站岗放哨的任务。“日本人侵略我们的国家,我们就要站出来!”马莹芝至今记得丈夫说过的这句话。十六七岁参军入党,王嘉斌先后参加了豫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战役,用青春热血书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在这背后,马莹芝一直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上世纪40年代,同在革命队伍中的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他做人老老实实,工作很认真,上级交给他的任务,他都能完成得很好。”这份朴实的情感,在岁月中愈发坚定。
刚结婚时,王嘉斌经常在外,马莹芝起初随军做后勤工作,缝制军鞋、军衣等。后来,考虑到孩子年幼,她选择回家照顾家庭,两人一直聚少离多。新中国成立后,王老先后在海军和长丰县机械厂工作,马莹芝则在合肥话剧院任职,夫妻俩依然聚少离多。
组织曾考虑将王嘉斌调往更重要岗位,但因身体原因,他选择留在合肥继续踏实工作。马莹芝对此表示理解:“他怕自己身体跟不上,耽误工作。有多大能力就尽多大责任,不贪图那些虚名。”这种务实的作风,正是他们那一代革命者的共同品质。
尽管总是聚少离多,但两人感情始终深厚。“虽然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有空时就会一起听听家乡的豫剧。”马莹芝回忆道。在儿女们眼中,父母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革命者的浪漫,而这些乡音乡曲也成为他们共同的慰藉。
受父亲影响,儿子王振海也选择了参军。
“我们那一代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当军人。”王振海说,父亲常给他讲战争年代的故事,那些战友的牺牲、战斗的艰辛,深深影响了他。
2022年,王嘉斌因病去世。“父亲一直教育我要走自己的路。在精神上,他总说‘人倒事不倒’,面对困难要咬牙坚持,这种精神一直支撑着我。”王振海说。
如今,马莹芝仍珍藏着王嘉斌的军功章,它们被整齐地挂在他曾穿过的军装上。“这是三级解放勋章,只有参加过革命战争有功的人才能得到。”王振海向记者介绍道,“我父亲什么都没留下,除了这身挂满军功章的旧衣服。”
在王嘉斌离世的两年多时间中,马莹芝时常想起他们相识于革命岁月的故事,想起他们相伴80载的时光。今年清明,全家人如往年一样前往祭扫。“这些勋章,这些故事,我们也想一代代传下去。”王振海说。
(朱莲莲 刘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