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老非遗在乡村学校焕发新生
操场上,“金坛小龙人”舞龙社团的队员们身着彩衣,紧握龙杆,随着鼓点腾跃翻滚。在舞龙少年的跃动下,“直溪巨龙”仿佛有了生命。刻纸教室里,“红娃”刻纸社团的孩子们手持刻刀,聚精会神地创作作品。在孩子们的巧手下,一幅幅刻纸作品栩栩如生。
为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溪中心小学将两项国家级非遗——直溪巨龙和金坛刻纸作为乡村学校少年宫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载体。在这里,非遗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流淌在指尖的温度。孩子们手中的刻刀和龙杆,既刻出了文化自信,也舞出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舞龙进校园 传承“巨龙”文化
“金坛小龙,根正苗红。自强不息,四海称雄!”周二下午,正是直溪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团活动时间。操场上,“金坛小龙人”舞龙社团的队员们跟着音乐操练。一条红龙和一条金龙在操场上空舞动,不停变换造型。一旁还有几名队员手持彩带龙,跟随音乐不断摆动,操场瞬间变成了龙的海洋。
直溪巨龙是以龙为造型的民间表演,源于元末明初的巨村,故称“巨龙”。2011年,直溪巨龙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舞龙队队员老龄化,人才断层严重。为让直溪巨龙后继有人,“金坛小龙人”舞龙社团应运而生。非遗项目从此走进校园,孩子们在舞龙中强健体魄、增强自信、传承文化。
“现在每天上午的大课间,全校学生都会进行舞龙训练。每周二下午的社团活动课,主要是舞龙社团的队员们进行学习训练。”作为直溪巨龙常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学校舞龙社团的指导老师,多年来,黄海云见证了学校“金坛小龙人”舞龙社团的茁壮成长。
从最初2条手工制作的草龙,到现在学校拥有大大小小50条龙;从开始简单的“8”字舞龙动作,到如今打招、串阵、翻花等10多个套路;从稀稀拉拉10多名队员,到目前60多名舞龙队员,这支乡村小学舞龙队用坚持和汗水开出了美丽花朵,成为学校乃至金坛的一张名片,被全省、全国所熟知。
刻纸遇见童心 凸显文化自信
一把刻刀,一张红纸,如此简单的材料,在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下,也能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与操场上热闹的舞龙相比,刻纸社团教室里则安静许多,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创作各自的作品。三年级学生吴欣怡说,她从二年级开始学习刻纸,如今已经能够创作简单的作品,希望有一天她的刻纸作品也能参加展览。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国家、省、市级传承人多名。“乡村学校各方面条件有限,刻纸的制作工具和材料简单普通,只要一把刻刀、一张红纸,就能刻出精彩纷呈的作品,所以我们成立了‘红娃’刻纸社团,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新能力。”直溪中心小学校长吴良俊表示,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社团是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打造“金坛小龙人”舞龙社团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组建龙文化社团、开设龙文化课程,致力把学校打造成一所龙文化特色学校。
“当非遗遇见童心,传统纹样里跃动着创新,龙鳞光影中闪耀着坚持。这些荣誉,不仅是技艺的见证,更是成长的勋章。”吴良俊表示,学校以非遗为纽带,实现“技艺传承——人格塑造——文化反哺”的闭环,传递“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命力。
张敏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