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时光的米香
——看老字号如何守护传统美味
文/奶茶姐姐
石磨碾过岁月,将江南晨露与新米磨成绵密絮语。一炉蒸汽载着六朝烟火气,三代匠人掌心的温度,在非遗技艺中不断传承。
一、品牌故事:从市井烟火到文化符号的蜕变
1.品牌起源:街巷基因与时代烙印
复兴园起源于民国时期的南京下关复兴街,这里曾是水陆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早期市集型糕团业态,孕育了品牌的商业基因。
2.社会价值:老字号的非遗活化实验
文化维度:2024年获“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将糕团从民间小吃升格为文化载体。南京复兴园糕团制作技艺是中国糕点制作技艺的一个分支,是支持中国传统糕点文化复兴的一支力量。
公益维度:2023年复兴园与江苏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成立“康康助学班 ”资助30名困难学生,2025年复兴园与江苏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江苏省女企业家协会,开展非遗创业营——女性创业扶持公益计划,助力困难女性掌握技能,实现就业创业,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形成公益与文化的双向赋能。
二、人物传承:三代匠人的非遗传习
第三代在掌握南京复兴园糕团制作技艺的核心工艺后,为糕团制作技艺的传承、传播、推广、生产性保护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第一代
杨永福
1960年开始在复兴园食堂工作,由他总结出早期的复兴园糕团制作技艺。
第二代
曹丽俊
负责“复兴园”品牌的技术传承、创新研发与品控体系。1996年拜杨永福为师,完整掌握南京复兴园糕团制作技艺的核心工艺,从事产品制作研发。
第三代
黄正
负责“桂记复兴园”的品牌建设、连锁运营。于2020年开始向曹丽俊拜师学艺,目前已逐渐掌握制作技艺的核心工艺。
第三代
汤康福
负责“桂记复兴园”品牌的连锁拓展与供应链体系管理,以及直播新零售业务。2020年向曹丽俊拜师学艺。
三、美食故事:地缘基因与科技革命的交响
1.特色产品:传统滋味的现代表达
现制糕点:芋泥紫米奶糕
创新点
芋泥紫米分层现蒸,锁住食材本味
文化附加值
复刻民国“甜而不腻”饮食美学
文化伴手礼:金陵12钗桂花糕
创新点
采用《红楼梦》十二钗形象包装
文化附加值
南京文学地标衍生品
功能食品:茯苓八珍糕
创新点
添加药食同源成分
文化附加值
中医药文化现代化表达
2.创新科技:科学家的“美食实验室”
为了解决糕团保鲜问题,复兴园糕团邀请张卫明院士作为复兴园首席研发科学家。在张院士的主持下,复兴园糕团成功利用创新技术让美味更“持久”。
生物酶保鲜技术
传统糕团隔夜就变硬?在不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复兴园针对不同原料研发出针对性的生物酶制剂,这些生物酶不怕高温,通过酶的活性和酸碱平衡机理,能让手作糕团的保鲜和保湿时间延长。
抽真空充氮气工艺
见过给糕点“吸仙气”的吗?复兴园的抽真空充氮气工艺,用定制设备、定制PP包装盒和定制防雾高透PP膜。在快速抽真空后充入氮气,实现氮气率99.99%,延缓糕团氧化时间。
防老化反渗物理工艺
淀粉容易老化,米粉容易反渗。复兴园采用防老化反渗物理工艺,通过“膨化加工,工艺优化、环境优化”等物理技术,在“零防腐剂/零色素/零香精/零添加蔗糖”的情况下,保持糕团口感。
四、品牌与美食结合的社会新价值创造
1.赋能非遗传人:从手艺到事业的进化论
传承人转型模型
这一转型模型让糕点制作技艺被更多的人看见,助力复兴园糕团在现代“开花”。
2.助力地方创生:从单点到生态的产业辐射
一块米糕凝聚着土地馈赠的精华:从田间收获的大米,到地里挖出的农产品,每份食材都承载着乡土的温度。复兴园食品通过规模化采购农户的优质农产品,让传统糕点焕发新生机。这种“以销促产”的模式,不仅延伸了农产品产业链,更架起了城乡要素流动的桥梁——既让城市餐桌飘起田园风味,又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书写着“一块米糕带动一方经济”的生动实践。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