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教育大家谈
2025年05月20日

奔跑吧!青年

青年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的伟大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正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所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常熟的青年教师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在三尺讲台上激情洋溢地给学生们传道解惑。他们志存高远、精力充沛、踌躇满志,为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奋力奔跑在教育的赛道上。本期《教育大家谈》,就带大家分享下三位青年教师的青春之声,以及三位中年教师的青春记忆。

 

踮脚追光 向阳而生

常熟市中学

□谢静漪

“踮脚追光,向阳而生”,这不仅是青春的姿态,更是教育路上老师与学生共同奔跑的方向。

站在讲台上,我常常思考:该为学生播撒怎样的种子?我期待他们能从《锦瑟》的华美辞章里,领略语言的曼妙韵律;从《兰亭集序》的雅致行文中,品悟人生的深邃哲理;从《阿Q正传》的辛辣笔触间,洞察社会的复杂肌理。我希望他们像一颗颗“水果硬糖”,内核稳定,不被一时得失牵绊,不被浮华表象迷惑,始终坚守初心。希望他们能在成长的道路上,真挚而诚实,自信而独立,谦逊而有礼,勇敢而坚毅,心系社会,观照自我,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在人生的坐标轴上,高中的学习生活犹如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需在积累中不断沉潜,又在突破中实现飞跃。当学生被“假努力”的迷雾笼罩,我告诉他们,真正的专注是与知识共舞,要挖掘内心真正的渴望,不再盲目摸索;当学生陷入低谷,我鼓励:每一次弯折都是为了积蓄向上的力量;当他们焦虑时,我安慰:伏案的每一刻,都是向上攀登的阶梯。日日夜夜的重复必能沉淀力量,积跬步以至千里……这些话语,不仅是说给学生,也是说给自己。

青蓝结对、集体备课,团队的力量让我更坚定地走上讲台;学生的问题、作业的批改,学情的把握使我更有效地优化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名师课堂、专家讲座,前沿的理念让我更深刻地感受文学的力量。教学之路,是带着泥泞的坚持之旅,把每一堂引人入胜的“第一课时”打磨成照亮前路的星火,用每一次条分缕析的“教学反思”铺就出脚下的坦途。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哪怕前方荆棘丛生,道路坎坷崎岖,踮起脚尖,努力寻求光的方向,定能书写属于我们的热血青春故事。

作者简介

谢静漪,常熟市中学语文教师,常熟市优秀见习教师,常熟市中学优秀班主任,曾获常熟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气纹深处的蝶变

常熟市中学

□陶喜嘉

夜已深,我在书房准备办公,却被久违的蛙叫声与犬吠声打断思绪。推开窗,四月的气息轻吻脸颊又匆匆溜走。我深吸一口气,月季香裹挟着泥土味扑面而来,思绪也随着这熟悉的味道肆意生长。

三月的雨丝斜斜掠过办公室的玻璃,小潘试卷上遗传计算题大片的空白,如同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儿。触目的成绩,让这个总把自己缩成小小一团的男孩,困在遗传公式的茧中。我决心带着他突围。我把小潘叫到办公室,用彩笔画出染色体,把自由组合定律编成口诀,将系谱图比作家族故事,一点点为他拆解知识的壁垒。起初,他总把符号弄混,橡皮屑铺满了桌面。不久,他的笔记本渐渐写满标注,眼中也开始闪烁光芒。当四月的月季盛开时,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小潘喘着气冲进办公室,试卷在手中微微发颤:“老师!72分!遗传题只错了两道!”那笑容比春日的暖阳更耀眼。原来,只要给予足够的耐心与指引,每个困在茧中的孩子都能展现出破茧成蝶的力量。

入职高中生物教师近一年,时光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与教室的三尺讲台间悄然流淌。我有幸参与了市中百年校庆,站在礼堂斑驳的光影里,聆听老校友讲述校园故事,触摸校史馆里泛黄的教案与实验报告……百年沉淀的教育情怀如春风拂面,让我对这份职业的厚重与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激励我前行的动力,我当以青春热血,传承这份教育使命。

走出校园去外校听课学习的经历同样珍贵。观摩名师们将基因编辑技术融入课堂,用生动的案例讲解生态系统,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抽象的生物概念鲜活起来。那些精彩纷呈的课堂,是照亮我前行的星光。每一次记录、每一场研讨,都让我汲取养分,在教学之路上不断成长,也让我更加期待与学生们在知识的天地里共赴美好。

作者简介

陶喜嘉,常熟市中学生物教师,多次开设校级公开课,得到教研组内一致好评。

 

同铸文心 共染墨香

常熟市中学

□郁昕轲

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我和青年学生同处人生爬坡期,课堂教学就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思想的碰撞与灵魂的交流。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这一向是困扰中学生的难题。受限于人生阅历与知识储备,学生写作中时常感到苦恼。我从实情出发,通过文学阅读播下思想的种子,用课堂互动点燃思维的火花,在语言升格中锤炼学生的表达匠心。

“趁年轻,多读书,丰盈自己”,这是我对学生的期许,亦是对自己的鞭策。阅读文章成了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共读尼采的人生哲学,探寻“精神三变”,感悟生命的热烈;我们共品项飙的社会研究,感受“悬浮社会”与“附近的消失”的切肤之痛……那些充满智慧光芒的文字,不仅成为学生作文中的璀璨星辰,也让我在陪伴阅读中不断提升自我,文学素养日益深厚。

写作课堂从来不是“一言堂”,我鼓励学生围绕写作话题畅所欲言,以头脑风暴的方式留下思想的火花。在教授苏洵的《六国论》一文时,我引入苏辙、李祯的《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评述不同的论述逻辑。在观点的交锋中,学生的思维愈发清晰、澄澈。他们深刻的见解,也为我打开新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成为师生彼此启迪的赛场。

班里的屈同学常因写作中观点深刻却表达无力而苦恼。为此,我在学生写作后,进行一对一交流,复盘、点评文章,在讨论中挖掘可修改之处。有时,在我的启发中,学生灵光乍现,有了更妙的表达,作文语言瞬间焕发光彩。这既是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又是我教学思路的拓展。

我始终坚信,当我们帮助学生锤炼语言时,他们眼里的光芒也在雕琢着我的教育理想。作为青年教师,我愿成为学生的第二本教材,也让学生成为我的一面镜子,共同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作者简介

郁昕轲,常熟市中学语文教师,常熟市优秀青年教师,曾获苏州市中小学专业素养竞赛(高中语文组)三等奖、常熟市高中教师学科素养竞赛(语文学科)一等奖。

 

牵手共进 教学相长

淼泉中心小学

□王晓丽

教育是一场师生共同奔赴的成长马拉松。师生之间,是知识的传授与接收,更是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照映,我有幸在青春之年拥有过这样的体验。

小文是个缺乏自信的孩子,在班里如透明人般游离,作业拖拉,成绩糟糕。妈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独自抚养女儿。生活的压力让母女俩矛盾重重。我为她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学习,给予鼓励,可收效甚微。在日记里,我敏锐捕捉到小文的内心十分丰富,只是被枷锁束缚。我想,我要成为那把解开枷锁的钥匙。

契机不经意间降临。一天,班级的书柜被整理得井井有条,竟是小文的杰作。我由衷赞叹:“有你,真好呀!”此后,她居然主动交了几次作业。我与她母亲深入交流得知,因父母离异、母亲忙碌、外婆责骂,她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存在。我通过日记与她无声沟通,反馈进步给其母亲,让母亲多多鼓励女儿,让小文感受到被需要。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她的学习有了起色。考满90分时的欢呼,是她突破自我的呐喊,更是我们携手奔跑的勋章。

所谓“教学相长”,在助力小文,以及诸多如小文一般孩子的成长蜕变中,这又何尝不是推动着我自身的破茧新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顶峰就是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我不再一味追求教学的最终结果,而是用心记录课堂里那些灵动的小故事,珍藏与孩子们真诚对话的点滴,留存他们嬉戏互动的瞬间……让这些熠熠生辉的时刻成为教学相长最生动的注脚。当我们的故事变成铅字、化作证书时,我愈发笃定,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师生共同奔跑、彼此成就。

《东坡梦》写道:“得遇良师,三生有幸”,而我又何其有幸,遇到一群群可爱的孩子们。在教育的沃土上,我们一路同行,以青春之名,赴成长之约。

作者简介

王晓丽,中小学一级教师,常熟市德育带头人,曾获苏州海外联谊会周氏德育奖励金、常熟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常熟市优秀班主任、常熟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被评为常熟市先进学生集体。

 

微光与星河

淼泉中心小学

□周翌晨

暮色漫过爬满青藤的围墙,办公室的灯光渐次亮起,恍惚间,思绪又回到初入淼小的那个秋日。老校长在黑板上写下“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阳光透过玻璃,为字迹镀上温暖的金色。那时的我还不明白,这行字已成为一颗种子,深深埋进青春的土壤。

首次公开课的记忆依然鲜活。精心设计的英语游戏失控,孩子们迷茫的眼神让我手足无措。下课铃响,我失魂落魄地走进办公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时,英语教研组的老师们推门而入,大家分享经历、传授经验、给出妙招。爽朗的笑声、真诚的鼓励、中肯的建议,如春日暖阳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后来备战市级评优课,整个教研组全程护航,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模拟,从语言到神情,从师生互动到心态调整,反复打磨。点点滴滴的温暖,像夜空中的流萤,连成照亮前路的星河。

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三次市级评优课,三次与一等奖失之交臂,失落迷茫之际,校长那句“谁不是摔着摔着就长大了”像一道曙光点燃我内心的希望。机会再次降临,我重燃斗志,全身心投入备赛。那段日子,我走路念英文指令,吃饭想课堂衔接,睡梦中修改教案……终于,我站在苏州赛场的聚光灯下,过往的努力化作点点星光,照亮了舞台。我顿悟,教育的真谛不在奖状,而在把优秀当成习惯的日子里,在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点滴里。

曾因畏惧,抗拒写论文,在教科室主任的鼓励下,我战战兢兢推开了科研之门。起初,我连记录教学反思都困难,后来发现,课堂小故事、与孩子的对话等都值得记录。当文章在期刊发表,我明白,写作是教育者和教育之间的心灵对话。穿过这扇门,我触到了教育更深邃更广阔的天地。

站在四十岁的路口回望,淼小的每个角落都见证着我的成长。深夜的台灯、教案的批注、论文的墨香……都凝聚着不懈的努力。幸运的是,我遇见了一群并肩奔跑的伙伴,我们彼此照亮,共同汇入教育的浩瀚星河,一起把平凡的岁月走成了璀璨的模样。

作者简介

周翌晨,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苏州市教育学会学科“双优之星”,曾获苏州海外联谊会周氏德育奖励金、常熟市首批“六认真”优秀教师、常熟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常熟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

 

奔赴灿烂山海

淼泉中心小学

□鞠燕

2001年,怀揣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踏上淼小这片热土。从青涩学生蜕变为育人教师。二十余载教育光阴,是育人之旅,更是自我成长的奔跑征程。

三尺讲台,是我书写教育诗篇的天地。每日晨光微露时,我总会提前打开教室门窗,给早到的孩子检查作业,陪学困生背诵课文;课间,我常被孩子们团团围住,我们一起游戏、聊天,欢声笑语飞出窗外,引来枝头的小鸟为我们吟唱……二十多年来,这样的温馨场景不断重现,却始终温暖如初。

翻开语文课本,五彩批注记录着我们探索语文世界的足迹。教《爬山虎的脚》,我画下放大镜下叶尖朝下的模样,贴上校园里与孩子们拍的爬山虎照片;学《秋天的雨》,我们收集枫叶、银杏叶做成书签,让文字里的秋意跃然纸上……每一份教学设计,都藏着我悄悄准备的“小惊喜”,这些创意如点点星火,点燃了孩子们求知的欲望,为他们的生命绘就亮丽的底色。

作为班级“摆渡人”,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当家:晨读有“领读小太阳”,午餐时“光盘监督员”上岗,布置教室“环境设计师”团队大显身手……从春日漫山遍野寻野花的春游,到操场上翻飞如浪的长绳,再到十岁成长仪式系上的成长丝带,我带着孩子们拥抱多彩的校园生活,并悄悄将这些画面记在班级日志里。原来,教育不是独自撑船,而是与孩子们携手架桥,在互相陪伴中驶向成长的远方。

在教育的时光长河中,昨天,我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今天,我依旧陪伴在他们身旁;未来,我仍会以青年之姿,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奋力奔跑,用温暖与耐心守护每个孩子奔赴灿烂山海。

作者简介

鞠燕,中小学一级教师,常熟市语文学科教学能手,曾获苏州市优秀班主任、常熟市优秀班主任、常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被评为常熟市先进学生集体。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