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专版
2025年06月09日

永远的陈履生

本文字数:3545

6月6日,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陈履生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兰厅举行。300多名相关领导和陈履生同志生前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送别他最后一程。

2025年5月29日13时59分,陈履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68岁。

文化巨擘陨落,悲矣恸矣!

作为中国美术界的“点灯者”、我国文博事业的“拓耕者”、播撒艺术教育火种的“育苗者”,六十余载,他将自己生命的灯芯燃尽,以毕生才学“点亮”了学术研究的思想之光、博物馆里的文明之光、艺术教育的启蒙之光,更照亮了后来者在文明长河中溯光而行的漫漫长路。

陈履生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更是不凡的一生。

 

□ 赵紫妍

 

深耕不辍

荣辱自若点明灯

 

1956年,陈履生出生于扬中的一户普通人家。年少时,他进过工厂当过工人,那几年,困苦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都没能难倒他,他手中握着的那支画笔始终没有放下。1978年,这位怀揣梦想、意气风发的少年离开江洲,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尽管缺少家学渊源加成,但陈履生一直以扬中人“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艺术这条道路上笃定前行。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期间,他以苦为舟,两次获得刘海粟奖学金;扎根人民美术出版社十七个春秋,他伏案深耕、抚卷求索,对扬州八怪、西藏美术、台湾美术以及近代的齐白石、傅抱石等大家进行深入研究。此后,他辗转多岗、步履不停:先后任职中国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助理、副馆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及博物馆馆长,在每一个岗位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

从体制内的精耕细作到行业里的纵横驰骋,陈履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以多元身份构筑起一个立体的艺术传承空间:作为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要职负责人,他高瞻远瞩,引领艺术行业发展方向;担任吉林艺术学院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时,他深耕细作,钻研专项艺术课题;受聘于南京艺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后,他倾囊相授,播撒艺术教育的火种;他还以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和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荣誉策展人的身份,搭建起中外艺术交流互鉴的桥梁,让中国艺术的精神脉络与世界文明的肌理,在相互对话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陈履生的人生,于多元身份的交织辉映之中,为我们留存了海量且极具价值的学术成果与文化实践遗产。他对新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他出版著作(包括编著)50余部,其中有《红旗飘飘》《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以“艺术”的名义》《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等;他创办了陈履生美术馆(常州、三亚、扬中、合肥)、油灯博物馆(扬中、常州)、汉文化博物馆(扬中)以及竹器博物馆(扬中);他所画的梅花以直立的梅花姿态一改古人梅花出斜枝的结体方式,却具有耐人寻味的现代意味,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个人画集10余部。

“北京市文联2001年文艺评论二等奖”“文化部2006年优秀专家称号”“2007年‘美术报年度人物’”“2010年‘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一枚枚荣誉勋章,将他的非凡功绩悉心铭记。

有人说,他的人生是一本浓缩的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史册;有人说,他的生命轨迹谱就了创作者、守护者与启蒙者的三重交响;更有人说,作为我国著名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史学家,他是中国美术旷野中的 “燃灯者”,更是艺术星河间的 “传灯人”。

而陈履生却说:“我只是用文化的步履来陈说平生的坚守。”

 

江洲之子

情系乡土映初心

 

陈履生用三十余年的时间,探访了全球近400家博物馆、美术馆。有人说:“履生,你人如其名,这一生一直在路上。”然而,这位从扬中走出去的文化巨星,无论行至何方、登临怎样的高峰,都始终将长江之畔的家乡置于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爱家乡就如同爱母亲一样。”2020年11月17日,在“镇江市人民奖章”颁发现场,陈履生目光坚定,字字千钧的告白震撼全场。这不仅是一句饱含深情的肺腑之言,更是他数十年来身体力行的生命实践——

无论阔别家乡多少载,他的作品署名永远是江洲履生,曾经有人建议他修改署名,他却始终坚持如初,让 “江洲” 二字如同一枚永不褪色的胎记,深深写进每一幅作品的落款中。在他的诸多画作和题字里,你总能找到扬中的影子;那些芦苇、油菜花、柳树,和江洲履生的名字相映成辉;那幅《一桥连南北,天堑变通途》,写满了自豪与祝福。

1989年,在扬中文化馆,陈履生向家乡人民汇报学业,举办了个人画展;2008年10月,陈履生为《扬中人》杂志题字“江洲明珠,同乡情缘”;2012年,他出版《江洲旧事——追寻记忆的怀念》,用饱含深情的字句追忆家乡;2019年,他为扬中民俗文化协会和扬中市史志办联合出版的《我从哪里来》题写书名。

陈履生对家乡的拳拳赤子心,化作了浸润故土的文化印记。他无偿为扬中多个乡镇陈列馆题写馆名:西来桥糏文化艺术馆、鸣凤村历史文化陈列馆、营房村历史文化陈列馆、扬中河豚文化展示馆。他还将四尺的汉画拓片,亲笔书写百字,赠予扬中博物馆。

在微博、视频号等社交平台,他还经常与网友分享家乡的点点滴滴,扬中的传统味道、扬中新农村环境风貌,还有扬中农民劳作在乡间……他用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视频,让扬中这座江中岛城的魅力立体地展现在全国各地网友的眼前。

不仅如此,他还心系后辈们对于文化传承的渴求。2016年的一天,陈履生在微博中读到一则特殊的留言。一位来自扬中,名叫陈永旭的年轻人希望陈履生可以题写扬中陈氏班辈的二十字,并在婚礼现场扫描复印给陈家埭的每个人。因为在他的婚礼后不久,陈永旭所在的英雄五组即将拆迁,陈家埭将不复存在。面对素未谋面家乡年轻人的请求,陈履生欣然在扇面上挥毫落纸,题写了“臻广恒履太,永保发祥安,宏齐开万事,苏德照昌荣”。

他对家乡的爱热烈而赤诚——是始终不改的署名,是笔下的故乡风物,是对后辈的殷切守望。这份爱如长江水般绵长,让 “江洲履生” 的印记,永远闪耀着故土的温情。

 

一岛五馆

生生不息立文脉

 

陈履生曾不止一次地说:“扬中是我的精神原乡,我所有的学术积累,最终都要回馈给这片土地。”几十年以来,他对家乡的文化建设念兹在兹。

199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陈履生在扬中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油灯博物馆,面积仅100多平方米,却填补了扬中地区博物馆的空白。他说:“油灯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一盏灯,可以照亮一个家庭,也可以照亮一个时代。”四十年来,他走遍各地,收集了数千盏油灯,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当这些油灯陈列于这座小小的博物馆内时,江洲大地便照亮了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文化小径。

“陈履生博物馆群开馆(试运营)了!”2020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这一独特的乡村博物馆群,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陈履生美术馆、汉文化博物馆、竹器博物馆三馆齐开,总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共陈列展品8000余件。作为新形式的教育载体,陈履生博物馆群弥补了扬中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缺乏,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乡村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树立了典范。开馆以来,陈履生博物馆群已累计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开展各类研学活动300多场次、组织专题讲座40多场。

鱼文化博物馆是他留给岛城最后的一封“家书”。900天的“孕育”,一座以“鱼”为主题的博物馆诞生了,大型艺术装置《漏网之鱼》《休》,近乎一米高的鱼纹砖墙,1亿至2亿年前的鱼化石……这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为扬中再次注入新的生气,也让这里的地域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这座小小的博物馆,倾注了他为扬中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后心血。2024年3月,正值陈履生大病初愈后本应静心休养的关键时期,但他始终放不下家乡未建设完成的鱼文化博物馆,从北京返回了扬中后,第一时间到施工现场了解装修进展,并确定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开馆试运营。在后来的二个月之中,他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全程跟进场馆建设中最繁杂的布展阶段。在这段时间里,他没有过一丝懈怠。从展陈布局、藏品摆放到灯光调试的每一个细节他都坚持亲力亲为。即便后来需倚椅支撑身体,他仍盯着施工图纸反复推敲,直到最后一件展品稳妥入柜,才肯放心。

他说:“爱她,就给她建博物馆!”他说:“我没有其他的可能为家乡带来荣耀,只想做一件和自己专业关联的最普通的事,或者做一件家乡难以做的事。”他说:“我们不以地方小而悲观,以我们自身的努力去建设本土博物馆,来实现当地文化事业发展的一种飞跃。”

陈履生说过的话,都一一兑现了,他用毕生精力,给他最爱的家乡,献上了一份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六十八载,匆匆而逝。江水汤汤,文脉不绝。江洲履生,犹如一盏油灯,以微微之光,照亮了江岛的文脉,照亮了对扬中未来的祝福和期许。他说,应该把爱放在前方,要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去发展,去闯。不要害怕,爱,在前方!

如今,他的艺术生命已燃油耗尽,但他的艺术精神和留给扬中的文化财富,永存!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